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这本书很难写
学者易中天于2013年宣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至今共出版了18卷,平均一年4卷。最新的这卷《王安石变法》日前问世,却与上一卷《大宋革新》间隔半年。易中天坦诚:“王安石变法非常难写。”
易中天:这本书“难产”
很多读者问,《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写完以后,《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没有出来?易中天表示,一个原因是《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项大工程,去年10月《易中天中华史(上部)1-16卷:先秦到隋唐》的上市,标志着整体工程到达1/2的里程碑,他确实需要一个短暂的休假;另一个原因是,王安石变法这段内容,非常难写。
易中天觉得最大的难点是立论和观点。他说在写作之前,读过很多前人着作,可自己并不满意。关于王安石变法,史学界的研究,从宋代开始就有一个问题,就是“选边”。一部分赞成王安石变法,一部分反对王安石变法。宋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主流观点站在司马光那一边,反对王安石变法。到了后来,尤其是现当代,又反过来了,更多的是挺王安石,反司马光。
易中天认为这种选边站的研究方式,导致两方在研究时都采用倾向于自己观点的论据,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他的原则是选择一个客观中立的视角,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第二个难点是史料庞杂。据易中天介绍,研究王安石变法前后这段历史,他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代人编的《宋史》、清代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还有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等。宋代的文人笔记、小说野史传世数量也很多,易中天表示要从这些繁杂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难度着实不小。
易中天:表格最多的一卷,时间精确到日
易中天表示,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史料繁杂,牵涉到的人特别多。皇帝、保守派、改革派,新党和旧党又反复斗争,此起彼伏,导致很多事情看上去像一团乱麻。理清这团乱麻,他的方法是做年表。
据易中天介绍,本书是“易中天中华史”写作以来,表格最多的一本。他的年表,时间能精确到日。比如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是在富弼被拜相的第二天,以前没人在意这个时间点的微妙。
这次通过列年表,易中天发现这个蹊跷之处。两项人事变动命令为什么不在同一天发布?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再比如,王安石第二次进京拜相,神宗哪一天发的诏令,使者多久能到江宁,王安石路上走了多久,王安石和神宗哪一天在东京见面等。通过列年表,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揣摩君臣二人当时的心思。易中天表示,这些对于研究人物的行事逻辑和政务变动,都有很大帮助。此外,他说列年表除了可以方便自己写作,也能让读者阅读起来便利了不少。
阅读感受:历史的肌理,小说的样貌
易中天是推理小说迷,在写作间隙,他的一大乐趣是读这类小说。他研究历史,也经常会揪住其中一点,用直觉、证据、逻辑去思考和推理。
这本《王安石变法》有小说的质感,虽然它骨子里是一本严谨的历史着作。比如文中有这么一段:
唐垧放开嗓门,滔滔不绝历数王安石的种种不法和罪过,一共六十多条。而且,每说到一件事,他就要对皇帝说:请陛下宣谕王安石,问他臣说的到底是假是真?
王安石狼狈不堪。
其他人更是一句话都不敢说。
神宗皇帝则不得不多次打断唐垧,唐垧却越讲越是精神抖擞慷慨激昂。最后,竟忘乎所以地指着御座说:陛下如果不听臣的忠言,这个位子只怕坐不久了。
所有人都呆若木鸡,吓白了脸。
唐垧却恢复了平静。他从御座前退下,郑重其事地趴下来向皇帝行了大礼,然后一个人跑到东门外待罪。
这段描写虽富有有场景感和画面感,历史仿佛近在眼前,但易中天表示描述都是有根据的,每个人物说的话,做的动作,甚至表情,都有确切的正史记载。所以,这是好读的历史着作,而不是历史小说。
该书编辑表示,易中天化繁为简、条分缕析,让复杂的政治人事斗争一目了然。读完这本书,读者可以感觉它的情节异常丰富,有精妙的细节描写和小说一般的场景。
此外,据该书编辑介绍,《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九卷:风流南宋》最快将于2017年年中出版。
内容简介(产品描述):
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着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着《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八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编辑推荐
王安石变法是影响北宋王朝,甚至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件大事。事件的核心人物,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是既聪明又正直的政治家,人品无可挑剔,执政的出发点也是为国为民。革除旧政还是维护祖宗家法,推倒重来还是尽废新法。声势浩大的变法最终却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变什么法?法怎么变?为什么新旧两派对立如此激烈?这场拉锯战又对大宋的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解答这些疑问,体会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八卷:王安石变法》。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作者简介
作者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8卷)。
目录
第一章 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变法迫在眉睫
韩琦罢相
司马光待命
王安石进京
不二人选
方案看来不错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失败的开端
风满御史台
国家体改委
司马光出走
化友为敌
积怨爆发
王安石罢相
第三章 乾坤逆转
破镜难圆
吕惠卿被诬
邓绾倒台
帝王心思
司马光复辟
了犹未了
第四章 教训所在
苏轼下狱
皇权本是钟摆
改革与道德无关
执政岂能大无畏
目的是个问题
谁主沉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次见到神宗,王安石就让皇帝极为振奋。
我们故事的这位主角,是在熙宁元年(1068)四月觐见 皇帝陛下的,当时的官职是翰林学士。神宗问:朕想要实现 天下大治,爱卿认为第一步该怎么办?
王安石说:选择道路。
宋神宗问:学习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答:要学就学尧舜,学什么唐太宗!
二十一岁的皇帝大吃一惊,有点热血沸腾。 后来,神宗与王安石单独谈话,感慨地说:唐太宗一定得有魏徵,刘备也一定得有诸葛亮,才能有所作为。
王安石答:那两个人,也没什么了不起。 神宗又吃了一惊。
诸葛亮和魏徵都不放在眼里,这个王安石,究竟有多大本事,竟敢如此狂妄?
皇帝心里没底,众人议论纷纷。
第一个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是为韩琦打抱不平并与韩琦 同时罢相的参知政事吴奎,理由也很充分。吴奎说:臣与王 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 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在开封府“鹌鹑案”中的表现就能 说明问题。因此,如果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另一位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 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又问侍读学士孙固:王安石可以做宰相吗?
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 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 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
其实,这也正是韩琦的主张。事实证明,韩琦和孙固等 人所言不虚。后来王安石刚刚成为副宰相,果然就跟同僚们 弄得很僵。每次意见分歧,他不但固执己见,还会金刚怒目 暴跳如雷地吼叫说:你们这些人,错就错在不读书!
另一位名叫赵拚(读如变)的副宰相忍无可忍,不得不 反唇相讥:不知道尧舜的时候,皋陶都读什么书?
王安石哑口无言。
这当然是后话。但正如我们在第四章将要细说的,本次 改革不但一败涂地,而且后患无穷,原因之一就在于王安石 的性格有问题。可惜他自己毫无感觉,这些意见皇帝也听不 进去。结果直接的损失,是活活气死了副宰相唐介。
唐介是湖北江陵人,也是仁宗朝就与包拯齐名的清官和 直臣。这样一个人,当然无法忍受王安石进京不久便以翰林 学士的身份越权干预朝政,而神宗在宰相们请示决策时也总 要先听王安石的。因此唐介对皇帝说,既然翰林院可以取代 中书省,那就让王安石主持中央工作好了,他请求辞职。
神宗却不置可否。 于是很快,这位副宰相便与王安石势同水火。 唐介质问:你的主张,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王安石答:因为你们结党营私。 忠心耿耿仗义执言的唐介被指责为朋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盘,背上长出肿瘤不治身亡。神宗前往吊唁,赠送了藏在宫中的唐介画像,上面有仁宗皇帝的亲笔题字。人们这才知道,这位耿直的三朝元老其实有何等分量。
显然,反对王安石的,并非小人。
(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