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晚清外交七十年: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碰撞》作 者:李书纬 东方出版社 2016-07-01出版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道光帝很有些飘飘然,认为从此以后鸦片可以一劳永逸地被禁绝。九龙之战、穿鼻海战的捷报传来,更使他有些忘乎所以。虎门销烟和此后的九龙之战、穿鼻海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他并没有看到中英之间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虽然知道英国人对虎门销烟与九龙之战、穿鼻海战不会善罢甘休,但盲目自大的道光帝认为即便是英国挑衅,也不过是小打小闹,不会对华发生大规模战争。对英国的认识不足,使得道光帝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大清闭关锁国造成全民上下对西方世界的浑然不知,甚至造成了连外国的地理位置、人种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了。当时的大清子民还普遍地有一种“天朝上国”、物产丰富的优越感。由于外国缺少茶叶、大黄之类的农副产品和中药材,这使大清子民误认为外国有的东西,天朝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天朝也有。比如茶叶,很多人认为这是可以对外国人强硬的优势之一。他们认为西方人一日三餐吃的不是玉米、小麦之类的农作物,而是牛肉晒干磨成的肉粉,外国人吃下这些肉粉之后,必须得有中国的茶叶帮助消化,否则就会腹胀而死。不但民间有这样荒谬的想法,即便是大多数朝廷官员也有这种荒谬的想法。这便使得他们动辄就要把茶叶、大黄视为“控驭外夷之具”。也正是这种荒唐而自以为是的想法造成了大清后来的被动挨打。
本来就有一种优越感的道光帝,面对英国人对他禁烟政策的挑衅,甚至发生九龙之战这样的军事冲突,还乐观地认为,只要全面闭关就可以维护国家安全,鸦片也可以禁绝,国家从此就可以得到安宁。
怀着这样的想法,1839年11月29日,道光帝要求林则徐将英船驱逐出境,停止贸易。既然义律一再拖延,不肯具结也不愿交出林维喜案的凶手,道光帝要求林则徐不要再要求英国人具结,也不再要求他们交出林维喜案的凶手,而是直接向各国宣布英国人的罪状,停止与他们的贸易通商。
道光帝要完全与英国人断绝来往,这让林则徐感到十分为难。防范英国人,林则徐主张在军事上“扼其要害,勿使可守可攻”,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当然,林则徐也是不主张发生战争的,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英国人看到中国有所准备,给他们一个“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的改过机会。
在对外贸易上,林则徐也不赞成道光帝完全中止中英贸易的做法。诚然,在禁烟斗争中,林则徐为迫使英国商人遵守中国法度,断绝屡禁不止的鸦片走私,曾经下令封舱,停止中英贸易,但那都是为维护和发展良性的中外贸易而采取的一种斗争手段。林则徐对外商一向注重区别对待,将守法商人和违法商人区别开来,分而化之。这样可以达到“以夷制夷,使其相间相睽”,通过彼此离心收到禁烟之效。
在林则徐看来,道光帝“一刀切”的闭关做法,破坏了他分化敌人的策略。道光帝的做法不但不可取,而且对于反对英国的侵略也是不利的。但是,林则徐对侵略者的认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对英国的认识,他认为中英之间开展贸易,是关系到英国国计民生的大事,英国断然不可能放弃正在广州进行的中英贸易而与中国发生战争。义律勾结鸦片商人阻碍中国禁烟的做法,甚至发动武装挑衅,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女王未必知道情形。因此,他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英国女王身上。
在英国政府积极酝酿侵华战争之时,林则徐与邓廷桢拟写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委托英国商船“担麻士葛”号船主,转交给英国女王,希望她洞明真相。
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的大致意思是,中国皇帝对各国来华贸易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商人的品质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这些不法商人只顾自己的利益,根本不关心本国国民的身心健康,皇帝对此很重视,“特遣本大臣来至广东,与本总督部堂巡抚部院,会同查办。凡内地民人贩鸦片食鸦片者,皆应处死”。外国鸦片商贩的罪行依据大清律令,本应当诛,但是,我大皇帝德心仁厚,又念有些商人尚有悔罪之心,故仅将所查获鸦片,全部焚烧。我大皇帝谕令:对于那些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凡自首悔罪,可以赦免其罪,但天朝也制定了新的章程,对于仍向中国贩卖鸦片者,定当严惩,“谅贵国王向化倾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懔遵也”。
林则徐说明情况后,还不忘对英国女王赞扬一番。他说:“向闻贵国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于人。并闻来粤之船,皆经颁给条约,有不许携带禁物之语。是贵国王之政令本属严明。只因商船众多,前此或未加察。今行文照会,明知天朝禁令之严,定必使之不敢再犯。”
显然,林则徐的想法太天真了,这也说明他对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扩张本性并不了解。对女王的幻想并没能阻止侵略者发起战争的步伐。
林则徐虽然没有认识到英国侵略者的侵略本性,但是他在禁烟与贸易问题上坚持“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却是正确的,与道光帝“一刀切”的闭关政策有很大的不同。事实上,在西方世界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进入资本主义,试图在海外扩大殖民地、拓展原料供应地的时代,靠闭关是无法阻挡侵略者的侵略步伐的。
林则徐对外国商人要分而化之,但是道光帝受弛禁派琦善、穆彰阿等人的蛊惑,对林则徐的主张已经很有意见了。他曾经对林则徐寄予厚望,给予林则徐紫禁城骑马、坐椅子轿、上毡垫等恩宠,而这些随着道光帝观念的转变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当林则徐将《会奏穿鼻尖沙咀叠次轰击夷船情形折》的战报呈递道光帝的时候,道光帝对林则徐的主张一一驳斥。
林则徐在奏报中说,对于英商要“苟知悔悟,尽许回头”。道光帝的朱批是:“不用如此,恐失体制”;林则徐又说:“坚垒固军,静以待之,亦自确有把握”,道光帝批曰:“虽有把握,终非经久之谋”;林则徐还说:“又如英国弯喇之船,已在口内,闻有穿鼻、官涌之役,难免自疑……复经海关监督臣豫坤,亲至黄埔验货,特传弯喇面加慰谕,该夷感激涕零”,道光帝的朱批是:“恭顺抗拒,情虽不同,究系一国之人,不应若是办理。”
总而言之,不管林则徐说什么,道光帝一概反对。穿鼻海战后,道光帝一门心思闭关锁国。1840年1月2日,林则徐又接到了一道谕旨:“即将英咭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其……凶犯也不值令其交出。”
林则徐没办法只得宣布正式封港,完全断绝中英贸易。自此,中英关系进一步恶化。
摘自《晚清外交七十年》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否真是晚清外交的代名词?晚清政治是被妖魔化了还是真的很黑暗?打破传统研究观念依赖还原历史真相公正客观,史学价值与通俗阅读集于一身。
【书籍信息】
书 名:晚清外交七十年: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碰撞
作 者:李书纬 著
定 价:46
出版日期:2016-07-01
内容简介
鸦片战争以前的大清朝是闭关锁国的,不想与外国交往。可是,西方列强却想向中国扩张。一个不答应,另一个就来硬的,动用了洋枪洋炮。一夜之间,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在体制、观念面前,大清国朝野上下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更不知道该如何与列强交涉。于是,从紫禁城的皇帝老爷到朝野士大夫们在与列强的交涉中闹出了一幕幕的悲喜剧:道光帝为什么坚持不肯开放沿海口岸城市?林则徐为禁烟呕心沥血为什么会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咸丰帝为什么到死都反对外国公使驻京?本书为《晚清外交七十年》的第一部,以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大清国的闭关与西方的敲门为切入点展开,以事件与思想探索融汇贯通的笔调展示西方为什么要敲门,大清国为什么要闭关以及战争爆发前后道光帝、咸丰帝、林则徐、恭亲王奕?等历史人物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态度,从而深刻的剖析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以及大清国在外交博弈中的艰难抗争。
作者简介
李书纬,原名李书伟,河南郑州人,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02年以来已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专题性文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百十余篇。代表诗作《大地的鸣唱》被多家媒体刊载。已出版有《晚清民国众生绘》《微历史·纷繁民国》《微历史·生猛元朝》等书。
(实习编辑: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