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阅读与缅怀":《杨绛传》读者见面会在沪举办

2016-08-18 11:16:52来源:搜狐文化    作者:

   
8月17日,作者罗银胜出席了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阅读与缅怀”——《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者见面会。

561997471426685526_副本_副本.jpg

  书名:《杨绛传》(追思纪念版)


  作者:罗银胜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策划出品)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杨绛(1911—2016),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她是丈夫口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尽管自己有着巨大的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锺书背后的“灶下婢 ”。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她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影响所及包括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她一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可谓生命正能量;她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保持着平静、淡然、知足,成为无数人的精神楷模。


  作者罗银胜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她的百年人生,主要包括她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她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淡定、坚强的才女贤妻风范。 杨绛先生虽已辞世,但她身上的坚韧和智慧,透过文字的叙写,仍将给生者以前行的指引和力量。


  作者简介:


  罗银胜(1962年—),著名传记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写作。著有《顾准传》《顾准的最后25年》《顾准画传》《顾准评传》《顾准的后半生》5种、《杨绛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百年风华:杨绛传 》《贾樟柯传》《钱行健传》。编有《百年顾准丛书》《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顾准文集》(珍藏增订本)、《顾准再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


  编辑推荐:


  1. 一本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个人全传


  2. 被誉为“天下最有才情和风骨的女子”,百年再无第二


  3. 著名作家夏衍、柯灵,著名学者周国平都给予杨绛先生极高的评价


  4. 本书在最新修订本的基础上推出追思纪念版,披露了杨绛先生一些不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目 录


  第一章 故里家世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又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第二章 大学时代


  “喜爱的学科并不就是最容易的。我在中学背熟的古文‘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还深印在脑里。我既不能当医生治病救人,又不配当政治家治国安民,我只能就自己性情所近的途径,尽我的一份力。如今我看到自己幼而无知,老而无成,当年却也曾那么严肃认真地要求自己,不禁愧汗自笑。不过这也足以证明:一个人没有经验,没有学问,没有天才,也会有要好向上的心――尽管有志无成。”


  第三章 负笈英法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愤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第四章 孤岛岁月


  杨荫杭父女数人东逃西藏,无处安身,只好冒险又逃回苏州老家。这时苏州已成一座死城,尸殍遍野。回到家里,像是遭遇过打劫一样,下人和他们的乡亲在家里“各取所需”,东西拿走不少。好在还有一些存米,一家人暂时勉强度日。


  第五章 步入剧坛


  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好:“泪和笑只隔了一张纸。”杨绛写的就是这种含泪的喜剧。因为是用泪水稀释过的,故而笑得痛快淋漓,笑得含蓄蕴藉;这种笑带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 艰难时刻


  杨绛原是个闲不住的人,最闲的时候,就总是一面看书,一面织毛衣。她的双手已练成“自动化的机器”。可是,她天天低烧,就病恹恹的,连看书打毛衣都没了精神。父亲已经去世,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在父亲身边和姊妹们相聚说笑。


  第七章 定居京华


  杨绛举家离开上海,定居北京,开始了新生活,从此再也没有离开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校”之外)。杨绛、钱锺书曾在清华求学,度过了终生难忘的学生生涯,如今他们双双又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将在这里执掌教鞭。他们夫妇于八月二十四日携带女儿,登上火车,二十六日到达清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第九章 十年尘世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集中在大院里挨斗,有人竟然用束腰的皮带向杨绛等人猛抽。杨绛的头发被剪去一截,钱锺书的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糨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斗完以后又勒令他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弯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


  第十章 著译尖峰


  一九七八年,汉译本《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走进杨绛、钱锺书的家里,只觉得满室书香。他们把客厅与书房合二为一了,主要空间都被书柜和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放满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两位主人中西文化贯通。


  第十三章 抵抗不幸


  一九九八年钱锺书去世以后,年近九旬的杨绛用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将钱锺书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一张一张精心拼贴起来,井井有条地整理好,并陆续付梓。杨绛曾笑称自己现在还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多亏有了杨绛这样的“主任”,钱锺书先生仍然不断有作品出版,使世人得以了解一个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成果。


  第十四章 文化担当


  “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


  第十五章 年方百岁


  尽管已经一百岁高寿了,杨绛的日常起居照常如初,她往往到凌晨一点才睡觉,六点多起来,年事虽高,九、十点钟还是下楼小区“遛弯”,吃完午饭后再睡个午觉,作息有规律,每天坚持写作,甚至练字。


  第十六章 拍卖风波


  一百零二岁高龄的杨绛于二十日在家中得知拍卖消息时,很是吃惊,她立即给远在香港的收藏人李国强打去电话,表示“我当初给你书稿,只是留作纪念;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这件事情非常不妥,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请给我一个答复。”


  第十七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杨绛坚定地相信,钱锺书的笔记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她说:“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第十八章 生命之火


  《走到人生边上》《坐在人生边上》等新作不断问世,《风絮》《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孤本浮出水面,此外又整理出“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多篇,如诗作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同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界就翻译理论问题论争的相关文章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八卷本《杨绛文集》“升级”为九卷本《杨绛全集》的契机。


  后 记


  书 摘


  抵抗不幸


  杨绛的家庭充满着恩爱、和谐的气氛,但是,短短两年,杨绛屡遭不幸。先是爱女先老人而去,钱锺书又一直在重病中。翌年,钱锺书也离开了杨绛。事属意料之中,但毕竟相濡以沫整整一辈子,杨绛的痛苦可想而知。


  女儿钱瑗的病,是累出来的。钱瑗固然淡泊名利,但非常重视肩上的责任。因为学校人手不够,她作为博士生导师,除了研究生的课之外,还开本科生的课。加上她住在城里,来往不便,十分疲惫。但她的精神亢奋而紧张。北京交通高峰时常堵车,遇到这种情况,平时沉稳而有风度的钱瑗,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为了不误课,只有一个办法:早起早走。一次她因夜间工作起得晚了,匆匆梳洗后出门,一路急走,赶到车站,盼车,挤车……总算到了学校,松了口气,可上教学楼的台阶时,一低头,发现自己穿的布鞋竟是两样颜色,真是忙中出错!怎么办呢?只好请一位住校的老师赶紧回家把夫人的鞋拿来换上。乍看起来,这只是一件令人发笑的小事,可也说明钱瑗精神的紧张程度,她像一架上紧发条的机器,已经松不下来了。有人问她近况如何,她答:“心力交瘁。”人家好意地劝她赶紧“勒马”,她说:“我是骑在虎背上……”


  据钱瑗的老同学章廷桦透露:“钱瑗的头衔确是不少:中英合作项目负责人,英国《语言与文学》编委,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的各种委员……一个个头衔和职务就像套在身上的一条条绳索,勒得钱瑗动弹不得。再加上她是出名的‘死心眼’,办事认真得让人吃惊,也让人敬佩。拿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来说,钱瑗是校评审委员,外语学科评审组组长,事务繁忙,耗时费心,而且还有全国各地为提职称而寄来的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专著,请她评审。要评审,必须研读,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一次,外省某大学寄来一篇论文,钱瑗读后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则更觉得有抄袭之嫌,然此事干系重大,不可贸然下定论。于是根据回忆,翻遍书架,终于找到原书,再从头通读,列出抄袭部分的页码和段落。事后该校写来了感谢信,可他们并不知道钱瑗为此付出了多少精力。”


  人非钢铁,而钢铁“过度疲劳”也会发生断裂。长期超负荷工作,使钱瑗这块钢铁出现了裂纹。她先是咳嗽,继而腰疼。让她去看病,她说不要紧,休息休息就能好,实在不行,就在回家时顺路买点药丸吃吃,就算“治”了病。1996年春,钱瑗腰疾加剧,一日清晨竟无法坐起,她瞒着老母杨绛,悄悄地打电话到北师大外语系求助。尽管她不愿意,可还是被“押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骨结核,脊椎有三节病变,并且不排除有癌细胞的可能。以后再查,又发现肺有问题,住进北京温泉胸科医院,经专家会诊,确诊为肺癌,晚期,肺部积水,癌细胞扩散,已是病入膏肓了。


  这一消息,对杨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她的丈夫钱锺书已重病在身,在医院卧榻不起。这时女儿钱瑗又病倒了,她非常着急,分身照顾两个病人。但是,钱瑗不让母亲来看望,怕母亲见到自己那副样子痛心。


  钱瑗的病情发展很快,缠绵病榻无几,便告病危。1997年3月初,她提出想见母亲杨绛,大概已预感到最后的日子来临了。3月4日下午,钱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啊。但是,杨绛坚强地挺住了。她打起精神,全身心地照顾丈夫。


  杨绛夫妇的挚友柯灵的夫人陈国容谈道,这几年来杨绛先生实在辛苦,女儿先走了,丈夫卧病在床,她每天都去医院,而外界围绕钱锺书的是非纷扰不断,她自己也是八十岁的老人了。陈国容说,她真的很坚强。 四年来,杨绛天天带着自己做的便于钱锺书食用的饭食到医院探望。他俩在一起时,有时用无锡话交流,有时讲英文。杨绛真诚地祈祷钱锺书能够战胜病魔。


  1998年11月20日,钱锺书在北京医院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


  第二天,北京的天空瑞雪纷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在副院长王忍之的陪同下,冒雪来到北京医院,祝贺钱锺书八十八岁华诞。当李铁映来到病房门口时,杨绛热情地表示感谢。李铁映和王忍之举起两只花篮送给杨绛。花篮上分别写着:“祝钱锺书先生八十八华诞。李铁映贺。”“祝钱老八十八华诞。中国社会科学院敬贺。”


  负笈英法


  返回牛津后,杨绛怀孕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杨绛夫妇也不例外。钱锺书谆谆嘱咐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心里对于“像我”并不满意,她想要一个像钱锺书一样的女儿。他们的女儿确实像钱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起初,杨绛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钱锺书在这年年终在日记上形容夫人:“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并笑说她“以才援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玩笑归玩笑,钱锺书还是很郑重其事,很早就陪杨绛到产院去定下单人病房并请女院长介绍专家大夫。院长问:“要女的?”


  钱锺书回答说:“要最好的。”


  女院长就为他们介绍了斯班斯大夫。他家的花园洋房离杨家的寓所不远。


  斯班斯大夫说,杨绛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5月12日)。但他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


  杨绛18日进产院,19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她用了药,让她安然“死”去。等她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痛,动都不能动。


  杨绛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


  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杨绛:“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


  护士眼看她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杨绛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一位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杨绛看,说娃娃出生时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当时杨绛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


  钱锺书这天来看了夫人四次。她是前一天由汽车送进产院的。她的寓所离产院不算太远,但公交车都不能到达。钱锺书得横越几道平行的公交车路,所以只好步行。他上午来,知道得了一个女儿,医院还不让他和夫人见面。第二次来,知道夫人上了闷药,还没醒。第三次来见到了他的夫人,这时杨绛已从法兰绒包包里解放出来,但是还昏昏地睡,无力说话。第四次是下午茶之后,她已清醒。护士特地把娃娃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让爸爸看。


  钱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女儿长大后,母亲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她,她很感激。


  杨绛得知丈夫是第四次来,已来来回回走了七趟,怕他累坏了,嘱咐他坐汽车回去。


  他们的女儿钱瑗,初名健汝,小名阿圆。阿圆懂事后,每逢生日,钱锺书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


  出院前两天,护士让杨绛乘电梯下楼参观普通病房——一个统房间,三十二个妈妈,三十三个娃娃,一对是双生。护士让她看一个个娃娃剥光了过磅,一个个洗干净了又还给妈妈。娃娃都躺在睡篮里,挂在妈妈床尾。她很羡慕娃娃挂在床尾,因为她只能听见阿圆的哭声,看不到孩子。护士教她怎样给娃娃洗澡穿衣。她学会了,只是没她们快。


  钱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


  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放心回去。


  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正由于杨绛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这句话。他们在伦敦“探险”时,钱锺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也很着急。有人介绍了一位英国护士,她教杨绛做热敷。


  杨绛安慰钱锺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杨绛每隔几小时认认真真为他做一次热敷,不出几天,就把粘在纱布上的最后的东西连根拔去,他的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他感激之余,对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杨绛夫妇对女儿十分疼爱,据说在钱瑗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家人收到这个出生不久的婴儿的照片,发现她睡的“摇篮”竟是一只书桌的抽屉,可见当时他们生活的忙碌程度。


  不久,钱锺书顺利地通过了论文口试。同届一位留学牛津的庚款生,口试后很得意地告诉钱锺书说,“考官们只提了一个问题,以后就没有谁提问了。”不料他的论文还需重写。钱锺书同学院的英国朋友,论文口试没能通过,就没得到学位。钱锺书领到一张文学学士文凭。他告别牛津好友,摒挡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国巴黎。


561997471426685526_副本.jpg

  2016年5月25日,钱钟书口中“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走完了她105岁的人生历程。为了表示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以及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著名传记作家罗银胜的《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由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


  8月17日,作者罗银胜出席了上海书展期间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阅读与缅怀”——《杨绛传》(追思纪念版)读者见面会。本次读者见面会由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华夏盛轩图书与上海新华传媒集团共同举办。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是唯一一部由杨绛先生生前亲自审阅的传记。这部《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对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更详细地解读,是一本了解杨绛先生百年人生智慧和作品内涵最全面的传记作品。


  会上,作者罗银胜谈了很多与杨绛先生接触的细节。他回忆道:“杨绛先生说‘钱老住院病的很厉害,很多事情我都不方便去核实。’罗银胜便说:“没关系,我把这些东西删掉好了。”杨绛先生一听便非常高兴。


  作者罗银胜是资深传记作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写作,他所著的杨绛传记是众多写杨绛的传记中最权威的。这本书是他在阅览了大量杨绛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后,历经十余年的叙写、修订而成。本书引用、融合了诸多杨绛著作中的记载,以大量历史、人物为背景,将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人生描绘下来。不仅如此,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现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书中透过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出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钟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读者亦可从中对杨绛的生平、文学创作、翻译著述有所了解。


  著名作家夏衍先生曾言“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作为为数不多的百岁高龄的文学大师,杨绛先生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她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尤其在当下如此浮躁的社会,杨绛先生仍然能够“万人如海一身藏”,静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淡薄宁静,与世无争,不理世事,袖手书斋,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这样安静舒张的心,这样绝尘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在喧闹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


  活动结束后,罗银胜老师还为读者进行了现场签售。


  (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