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30岁后去留学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2016-03-17 10:57:11来源:新华网    作者:

   
范海涛与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合作撰写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并获得了蓝狮子中国本土最佳商业作者奖。

W020160317359630228001.jpg

  [书籍信息]


  书名: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ISBN 978-7-111-52728-2


  作者:范海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4


  定价:42.00元


  [内容简介]


  2009年,还是一名财经记者的范海涛与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撰写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并获得了蓝狮子中国本土最佳商业作者奖,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财经作家。


  2011年,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她毅然放弃国内安稳的工作和生活,赴美留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 学成回国后,她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非虚构写作与人物传记撰写,创立了“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


  她不是一个天生勇敢的女孩,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她也曾徘徊彷徨。这本书是她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里面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书中叙述了她做出选择的过程,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文字充满了幽默与灵性,又不乏严谨与规范。更重要的是,书中第一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让本书具有了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给希望留学或者正在留学的人们提供一个如何面对文化冲击的参照,给有梦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现状的人们带来一缕微光。


  [作者简介]


  范海涛 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14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创始人。2013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学位的中国人,这是该专业的最高学位。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出版《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并以此获得蓝狮子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曾受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


  [编辑推荐]


  1、 如果你想去留学,应该看看这本书,这里有100个你不知道的留学真相!


  如果你人生遇到瓶颈期,想走出瓶颈,来个华丽转身,应该看看这本书,这里有作者几次突破瓶颈、华丽转身的成功经验;


  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一个有过工作经验的人,观看到的外面的世界,一定给你不一样的、更加深思熟虑的启迪;


  如果你是一个口述历史的爱好者,或者对此学科有兴趣,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应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如此详尽又生动的披露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课堂的细节的一本书,读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你有孩子在国外读书或者准备送孩子出国读书,那么您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里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声,建立你们的沟通。


  2、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新东方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新浪网总裁兼CEO曹国伟,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联合推荐;


  3、中国大陆口述史学术界三大重镇——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原凤凰卫视《口述历史》主持人曹景行,台湾政治大学访问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力奋,知名节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联合推荐;


  4、作者不是一个天生勇敢的女孩,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她也曾徘徊彷徨。《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她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里面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书中叙述了她做出选择的过程,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本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给希望留学或者正在留学的人们提供一个如何面对文化冲击的参照,给有梦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现状的人们带来一缕微光。


  5、书中还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让本书具有了独特的学术价值。


  [各方推荐]


  很多年轻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年轻人怎么冲出重围?他们总是和我提起迷茫这个话题,眼睛里充满了不知所措。他们说,生活如同一团迷雾,而有太多的客观条件限制我冲出重围。很多人面对理想都信誓旦旦,但是总是呼喊一阵就败下阵去,很多的宣言过后就绝口不提了。这个时候,我总是想起海涛的这个例子。


  ——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


  只要海涛回来并踏实在这个领域耕耘,她就有机会在中国开创这个“口述历史”的历史。她的面前,摆着的是整个中国商业社会呼之欲出的对高质量文字记载历史的需求。


  ——新东方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 徐小平


  做口述历史很难,但值得。范海涛可能把国外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同我们中国的实践融合起来。


  ——原凤凰卫视《口述历史》主持人 曹景行


  当一个人迷上口述历史的时候,这辈子就只和别人的功名打交道了。海涛明白这点,所以她活得非常充实。这本书讲了很多哥大文科课堂的内容,写得特别有趣,可读性极强。


  ——知名节目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 崔永元


  看得笑了,笑着哭了,现实难耐,梦想伟大。那些不疯活不成魔的决定,在外界看来无法理喻,真的只是因为我想去做,那么简单而已。


  ——读者 沙拉-Lijun


  作者把她的心路历程写出来,让我这个留守妈妈更多地了解留学在外的孩子的想法。


  ——读者 秋日丝雨的天空


  [目录]


  第一章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短暂的成就感之后,空虚与迷茫竟然不可遏止地浮出水面。就在此时,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强烈渴望涌上了心头,一种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声音在内心响起。越是在青春的末尾,实现自己“愿望清单”的想法就越强烈。


  1.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


  2. 当一种召唤开始变得愈发灼热 /


  3. 用你的高贵,留给世界一个寓言 /


  4. 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全力以赴 /


  5. 做一个让生活发生动荡的选择时 /


  6. 当你放弃努力,就是老了 /


  第二章 一场排山倒海的生存大戏


  我带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来到这片土地,遭遇重创、体验绝望,然后带着一颗婴儿般的心上路。我回归了自己,也懂得了谦卑。


  1. 在第一次独处里,回归自己 /


  2. 以梦想和自由为名,开始单打独斗 /


  3. 心在孤独里沉默,思维在傲然前行 /


  4. 《老友记》一般的纽约生活开场 /


  5. 在另一种文化中,看清真实的自己 /


  6. 美国年轻人的困境 /


  7. 文化摩擦对日后的无穷滋养 /


  8. 生活琐事的洪流与学习英文的革命 /


  9. 街头小报am New York里的世界 /


  10. 生活把我逼成了简餐大厨 /


  第三章 超现实主义的美国校园生活


  登陆美国课堂,我如同登陆了一个奇异的星球。超现实主义的种种体验让我痛并快乐着。我被各种各样的上课方式给迷住了。我那多年沉睡的神经,已经被一场场惊涛骇浪唤醒。


  1. 你是这颗孤独星球的唯一管理者 /


  2. 美国课堂,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解放和疯狂 /


  3. 魔幻电影般的超现实主义课堂 /


  4. 解放天性的练习,触动自己和别人的内心 /


  5. 每个人看待事情都会戴着有利于自己的有色眼镜 /


  6. 在困惑与理解中渐次打开未知世界 /


  7. 在写作中对很多往事进行情感释放 /


  8. 同性恋题材的启蒙 /


  9. 去财富协会(Fortune Society),近距离接触美国非盈利组织 /


  10. 只要努力挖掘,每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 /


  第四章 多元世界让我如同登陆了一个奇异星球


  它给一个像我这样的大龄出国留学的人带来一个了解世界的角度,一种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每多一分钟的学习,我就探触了一个新的认知角度。我知道,这些见识,最终将在不同的层面影响着我的思维方式。


  1. 与老毒贩一起穿越时光隧道 /


  2. 普通人如何塑造了国家的历史 /


  3. 9·11事件,美国人的伤痛记忆 /


  4. 跳出中国语境,置身于人类历史大背景下 /


  5. 到博物馆上学去 /


  6. “占领华尔街”运动,牵动无数个体的命运 /


  7. 记者的灵魂再次横空出世 /


  8. 团队项目造就克制冷静的领导力 /


  9. 被清晰无误的命运衔接击中 /


  第五章 每个人都是世界未知的一页


  我让我的心敞开着,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人进行一场一场的对话,通过这种方式,我和这世界进行着深度交往。我第一次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外延是如此宽广,而每个人都是你看世界的一扇窗。


  1. 在阳光之下,自由讨论 /


  2. 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


  3. 学做“世界公民”,用梦想撬动世界 /


  4. 赤裸着内心,上演一场与世界的对话 /


  5. 每个人都是世界未知的一页 /


  6. 美国闺蜜克里斯汀 /


  7. 我的超级闺蜜萨拉 /


  8. 美国华人世界里的真实美国 /


  第六章 你的身心与那段经历遥相呼应


  两年纽约,一年华盛顿,最终我选择回到了家人身边。在留学生活已经结束两年的今天,而每时每刻,我都感觉我的身与心在与那段经历遥相呼应,面对面舞蹈。


  1. 收获纽约,一个女神一般的城市 /


  2. 磨难让你跨越那个感觉不好的自己 /


  3. 足够优秀时,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来找你 /


  4. 亲历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享受双城记模式 /


  5. 生活没有绝对的完整,只有最大化完整 /


  6. 出去,是一种治疗,开启生命中的某个按钮 /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跋 一


  怀着敬畏之心继续上路 /


  [书摘]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文/范海涛


  为了那些不理解我和我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


  为了那个我刚刚开始似懂非懂的人生。


  24岁那年我买了车,朋友们可以坐在我的副驾驶位置上和我聊天。那个时候我是一名财经记者,开着车乱跑是我的常态。我常常搭着记者朋友从一个新闻发布会跑到下一个新闻发布会。我们听着音乐,聊着商业精英的八卦,点评着上市公司的报表,享受着北京的阳光。青春就这么晃晃悠悠地过下去。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妞儿,反正我大大咧咧地生活,开心的时候会咯咯大笑。有一大群闺蜜,用优惠券请朋友吃哈根达斯冰淇淋,用团购网站发的礼品卡买便宜货,把电影卡塞给正在谈恋爱的闺蜜。当闺蜜的男朋友看到我使用各种优惠券帮助他们谈恋爱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他望了望身旁的闺蜜说: “那咱们去餐馆吃饭,有没有免费券呢?”正因为我奔放地给予周围人的爱,朋友给了我一个亲昵的外号“券商”。


  我做事认真,但是有时小奇葩。朋友晶晶生了宝贝,给我指定了一款宝宝车作为我送她的礼物。我在西单买了,往回运时却发现外包装巨大,当我好不容易把这个正方形的扁平大纸盒装进了我的灰色伊兰特时,却发现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拜访这位住在天通苑的闺蜜。就这样,我拉着这个几乎要完全挡住我后视镜的大纸箱沉甸甸地在北京城跑了一个月。一些地方的门岗保安给我停车卡时,都禁不住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然后嗫嚅着问一句: “你是送货的吗?”很多时候如果我的身边有另一个“我”,也许会觉得正在看一部“轻喜剧”。因为这个原因,朋友们也叫我“大仙”。


  后来我有了一个爱得死去活来的男朋友(幸亏不是骗子)。他在北京西单附近长大,特别爱吃西四的一家叫作“延吉冷面”的国营饭馆。据他说,那种橘红色的辣肉是他的最爱。但是小时候他没有那么多钱,经常吃不起。于是,他总想有一天只吃这种肉,一直吃到饱为止。后来,我成了那个陪着他吃这种肉吃到饱的人。其实也只是看着他吃。这个小饭馆里烟雾缭绕,一进去全是贩夫走卒,基本连坐的地方也找不到。那种橘红色的肉一端上来,他第一个动作就是往橘红色的肉上咕咚咕咚浇上白醋,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我从来不是学霸,也不知道把事情轻轻松松搞定是什么滋味。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在和自己的智商做斗争。挑灯夜战考大学、屏息凝神等发榜,这种事情都可以让我夜不能寐。做每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我都会如临大敌,会和内心里面的另一个神经质的我嚷嚷——“Calm Down!”在人群里,我小心翼翼地掩饰着我的紧张,以防那个有点神经兮兮的我曝光。我习惯了普通,也觉得这辈子所有美好的事情都离自己太远。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稳定之后,我死死抱住“稳定”不撒手的原因。记得在22岁时,我第一次拿到自己红色底色的名片感觉欣喜若狂。当时我所在的媒体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媒体,录取率只有千分之几,比高考低很多。我大学毕业之后经过了10个月的实习,才终于成为它正式一员。那红色底色的名片一拿出来,对方的眼神马上不一样了。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车,但是我不在乎被分配到离家最远的海淀体育馆去报道大学生运动会。采访完毕,我从灯火通明的体育馆出来打车回单位写稿,爸爸半夜再用摩托车把我从三元桥运回位于首都机场的家。每次回到家已经是凌晨,照照镜子,夜风里被尘土弄脏的头发让自己看上去,有如正在洞穴里练习九阴白骨爪的梅超风。


  后来生活逐渐稳定,人的神经也逐渐放松。我在北京城里见各种各样的精英,谈各种各样的话。青春的流逝和这样的生活状态交织着。时间越来越快,我开始习惯各种流光溢彩的发布会,我载着闺蜜们去拜访各类中国大公司的总裁,讨论百度和谷歌竞争、谷歌的新技术有多酷……我开车到清华科技园去参加搜狐财报发布会,习惯性地把车停到地下二层,然后像走进自己公司那样走进电梯,走进搜狐公司的茶水间,自己倒一杯咖啡。我和女记者们一起围追堵截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团购网站的职业经理人,把那刚刚上任的跨国公司总裁逼问得节节败退。那时候网易公司的COO是董瑞豹,每次见到他我都会醉氧。我和女记者私下里给他起名豹豹,每次谈到他的帅我们都哄堂大笑。有一次,在网易的电梯间,我们正在高声谈笑豹豹如何,一回眸,他就穿着西服背着运动包脚踩着球鞋,在电梯门口微笑。


  1T公司一度把发布会的场面做得越来越炫。冰里倒红酒显示数字,按个水晶球瞬间彩带横飞,场面越来越华丽奢侈,我记得微软公司的IE发布会最后环节和苹果在硅谷的那么相似,一块绚丽的大屏幕横跨798会场,屏幕亮起的一瞬间整个会场如同一个环幕电影院。那一刻,我有一种幻觉,觉得自己真的在世界中心。


  不知不觉飞过了一片时间海。出国这样的事情我在30岁之前也想过,甚至去参加了两次新东方的雅思培训,羞愧地错过了好几次花钱报名的雅思考试。到后来,我都不再羞愧了,默默地接受了自己注定平庸的结局。我甚至习惯了生活里的细碎和肤浅。看看美剧,深夜如饥似渴地读一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我以为这就是和梦想最接近的方式。


  29岁时我的人生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催化。现在认为那种震荡对我来说难以想象。在写作《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时,面对着一个在美国有30年生活经验的科技精英,一种深刻的感觉告诉我,美国,你必须去。身边的朋友也忽然变成名校毕业的同龄人,他们从康奈尔、布朗等常青藤学校毕业,嘻嘻哈哈地谈他们觉得藤校多么“名不副实”。但是一谈起正事,他们又拥有了我的理解力到达不了的高度。他们在我的家里相聚,用一种不同以往的魔力把空间占满。他们有他们的共同语言,有我不能进入的美好话题。


  两年之后我在纽约狭小的公寓里醒来。睁开眼,整个世界仿佛静音了。以往响个不停的电话个骤停的心脏,再也激不起半点热血;以往源源不断接收各种发布会邀请的电子邮箱好像忽然坏掉了,只有个别零零星星无关紧要的群发信和广告;以前我痛恨各种应酬饭局痛恨到以为自己有反社交情结,现在想到饭局上那些饭菜,竟然有种深深的想念和痴痴的向往,好像自己变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不知道怎么适应冰冷的沙拉和冰凉的菜卷,我被饥饿感折磨着。30岁后去美国。落地美国之后,我有了所有初来美国人们的所有感受,世界是那么寂静,只有自我。那些触手可及一个电话能办的事,全都不复存在。那大包大揽,用力给爱的场面也正式收官了。


  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慌张得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2013年5月22日,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毕业了。毕业典礼那天,我起晚了,


  慌慌张张地穿上买大了的天蓝色毕业礼服,一路跑到了学校。从位于阿姆斯特丹大街上的学校侧门进去,蓝色的海洋一瞬间便包围住了我。我知道,此时此刻我不可能再找到本系的同学了。混乱中,我坐在了国际关系学院同学的位置上。每个系的同学都拿着不同的标志物欢呼着,也许是报纸,也许是水果,也许是橘色充气棒。大家击打着充气棒,蓝色和粉色的气球飘扬在整个巴特勒图书馆和希腊神庙般的行政楼(Low Memorial Library)之间,欢呼声震耳欲聋。


  哥大校长李·C·伯林格(Lee C.Bollinger)教授作毕业致辞。他用了好几个笑话开场: “好多情侣其实就是在毕业典礼上认识的。因此好几次我都有一种幻觉,我不是在搞毕业典礼,而是在搞相亲大会!”广场上哄堂大笑。


  医学院的毕业生全体起立集体背诵起希波克拉底誓言,声音整齐而优美:


  我郑重地保证奉献我的生命为人类服务。


  我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尊重和感激。


  要以良心和尊严来实践我的职业。


  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


  我将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即使病人去世之后。


  我将继续尽我的力量来维护医学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的同事会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将不容许有任何年龄、疾病,或者残疾、信仰、种族、性别、民族、政治背景、性取向、社会地位,或者其他因素横介于我的职责和我的病人之间。


  我会尽可能地维护人的生命。


  即使在胁迫之下,我不会用知识违反人道。


  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做出这些承诺。


  在人群中,我的眼眶湿润了。眼泪不自觉地无声地流下来,为了这30岁后来美国革命性的两年,为了从里到外经历的和自己的灵魂紧紧相拥被最终释放的两年,为了那些不理解我和我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为了那些我刚刚开始似懂非懂的人生。


  30岁后来美国,一时间让我语塞,但是这就是我的人生让我选择的。这里面有太多的失去和获得。


  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人的幸福有时完全和你拥有的光环无关,


  它和我们正在拥抱的所热爱的事有关。


  2014年7月15日,我乘坐的国航飞机从华盛顿杜勒斯机场飞到了首都机场。和我一起回来的,是整整三个巨大的行李箱。我推着行李车走出登机口时,我的姐姐如同等到一个她热爱的明星一样,举着手机对着我一通狂拍,手机随之发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音。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甚至有一瞬间用手局促地捂了一下脸,想落荒而逃。随后,我和她隔着栏杆相互对望,然后一起哈哈大笑。如果说我对于回国曾经有过一丝游移不定,那么,所有的疑虑在这一刻,已经烟消云散。


  除了家庭的温暖重新回归到了生活当中,所有从纽约回来的朋友也在周围形成了一个气场相通的圈子。他们很多人的职业选择都反映了他们与以往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舍与得之间,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


  当我还在美国工作时,和身边的很多朋友就以后是否回归,回归后做什么做过一些交流。我发现很多人一开始也并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在毕业之后经历过一段挣扎期,我曾经发出了一条微博记录下了自己的观察——


  一个从耶鲁毕业学地球环境的朋友最近进了石油类咨询公司。在课堂上学的环保主义理念没有用上,反而被迫研究怎么进行土地开发和石油勘探。一个在哥大法学院正读法律博士的女闺蜜,发现自己的理想是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灵创建,和无须灵魂的法律背道而驰。人的幸福有时完全和你拥有的光环无关,它和我们正在拥抱的所热爱的事有关。


  我回国时,微博里写的这位法律博士闺蜜万方达已经在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工作了8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帮助摩根士丹利承销一家大型医药公司在纽交所的股票增发工作,负责两个分别要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游戏公司的业务。而与此同时,她还充分显示了学霸可以处理多任务的本色,用下班时间准备了纽约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并最终拿到了律师执业执照,在纽约做了宣誓。


  方达的生活看起来是完美的。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不但做很多的跨境并购业务,还是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上市的指定法律顾问。很多企业赴美上市,如京东、陌陌,都使用这家律师事务所的服务。可以说,这样一个28岁女孩的履历,足可以让方达在同龄人中傲视群芳。但是在律所工作9个月之后,方达最终还是启动了颠覆模式,她选择了放弃年薪百万的律政俏佳人的生活,开始自己创业。她打造的平台,正是她理想中的女性心灵发展和生活方式平台。结束律师工作的当天,她对我说,“海涛,你说的是对的,人的幸福有时和你拥有的光环无关,它和我们正在拥抱的所热爱的事有关。”


  我和方达见面时,她刚刚拿到第一笔种子投资。她自己不拿工资,小伙伴也不拿工资,大家天天都在开会进行头脑风暴。2014年12月8日,我和她从她的公寓里走出来,她想带我和她的小伙伴们去三里屯Wagas吃饭。那一天,冬日的寒风十分凛冽,刚出公寓门,我们就感受到了如刀子一般杀人的空气。这个时候,方达开始习惯性地招手叫车,我想她的车可能会从滴滴专车降级为伊兰特出租吧。没有想到,来的是一辆人力三轮。


  这也造成了当天极具戏剧性的一幕:我和方达两个人坐在如同疯狂老鼠一般的人力车上,任凭火柴盒一般的小车在三里屯的车流里疯狂地扭动穿梭。快到目的地时师傅还把门提前打开骑了一段,狂野的风吹进了车厢,我和方达的短发早已经冰冷而没形。我们像足了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角色。仿佛剧情的后续发展就将是某个滑稽的镜头。虽然这个场面有些夸张,但是我看到了创业中的女孩一种彪悍的美。


  方达只是我身边一个坚持做自己的典型例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受到脸谱网COO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影响,一个朋友从国有大银行辞职,5个月不拿薪水,创立了帮助中国女性职场成长的中国组织。他们调查中国女性的职业成长困惑,期望未来给中国女性更多职业上的帮助。创始人正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她希望通过学习获取管理一个机构的全面能力。


  我的朋友刘雨霖,在纽约大学电影专业毕业之后,开始了她的职业导演生涯。她的下一部戏将在河南新乡拍摄,在经历了漫长的筹备期之后,她一头扎进河南的乡村好几个月,投入到导演工作烦琐又庞大的工程当中。而纽约的时尚与美,此时是她遥远又美好的记忆。


  优秀朋友的经历,说明他们有一种勇于做自己的精神,也学会了在并不完美的情况下对人生做出调整,最终,所有人对自己的选择愿赌服输。


  我身边朋友的这些经历,都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直译是自由教育,是对心灵的自由滋养,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受过教育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个人潜质、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不为功利所累,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为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美国已故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ivd Foster Wallace)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烦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今天,当我的朋友们在谈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那种两眼放光的状态,那种发自内心的狂喜,足以照耀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她们获取的就是这种有关幸福的能力。这让我经常想起丹尼尔·科伊尔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里所说的


  那样:“在未来的某些时候,也许已经发生了——你会坠入爱河。不是和某个人,而是和某个你自己的想法——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


  回国之后,我像是一个实验品一样,检验着“大龄留学有困境”这个假设的真实性。我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也要给所有的大龄出国者一个提前的就业演习。


  事实证明,回国后所有关于职业选择的经历,温暖又有趣。我收到了传统金融大企业的高薪邀约,也有更多创业的小伙伴的热情召唤。出国之前的朋友圈子开始不断地和我重新链接。在与各种新旧朋友接触的过程当中,我终于发现,之前的所谓“反对派”提出的,大龄留学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有弊端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保守主义。当新的成长与旧的人脉一旦衔接,大龄留学者回归后的职业发展机会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也在热闹温暖的环境当中慢慢滋生。这种感觉正如同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所说的那样: “回国后的多年,我如同海滩上干瘪的鱼游回水中,笼罩在欢畅的幸福感中,这种对在美国的落寞复仇式的幸福,这种个人的感受被夹杂进入文化上的,面对西方时的某种狂妄和优越感。”


  在纷繁复杂的选项里,我最终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回国的这一年当中,我开设了自己的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并且确定了一个人物传记写作项目。艰苦卓绝地进行着我最热爱的事业——传记写作。致力于非虚构写作和成为最好的传记作家,依然是我心中不灭的梦想。


  有时在黑夜里,思绪奔跑疾驰,我会想起李普曼的话: “一个人的最高需求在于,认定他自己是某种宏大而有序的存在的一部分。这高于一切基本的生存需求,高于对一切其他需求的满足,高于饥饿、爱、快乐和名利,甚至生命本身。”


  30岁之前,我经常因为害怕时光流逝而殚精竭虑,我害怕年老,害怕流光容易把人抛,怕一切抢夺我年轻的爱恨情仇。30岁后去美国,忽然有一天,我竟然再也无惧时光的流逝。因为,我生命中的这段旅程给了我无比美好的体验,更赋予了我感知未来的能力。我知道,所有的这些经验,将贯穿我今后人生的每一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我的行动范围,将是整个世界。这是一种自由,这是一种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自由。


  曾经有人问杜尚: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杜尚说: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深以为然。


    (实习编辑:郑娜)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