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个舞剧《牡丹亭》,柳梦梅(柳生)一出场,脚下还一颠一颠的(书生斯文有礼的性格在哪里),混在一堆男性群舞里,手里始终拿着个柳枝在跳舞,深怕丢了柳枝就不知道他是柳生了。我曾和另外一位姓罗的舞蹈专家开玩笑说:“幸好他姓柳,还能拿个柳条,要是你上场,就得提着一面锣了吧?换个姓马的,难道还牵匹马出来?”
这些年,中国舞剧的创作数量非常多,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人物面目模糊、感觉雷同?因为,没有细节。一只鞋,就是如花和十二少爱恋的切入口。
另一方面,我也经常说:“舞蹈是最容易堕落的!”——最方便的就是用道具、服装、舞美背景的变幻,来哄骗观众。同一段舞,差不多的几个动作,换个场景、换套衣服,再跳一遍,有时候观众也不会较真。这种“通用”的舞,舞剧中很常见的有“悲痛欲绝”舞、“欣喜若狂”舞、“思念若渴”舞、“奋发图强”舞……这种我称之为“干舞”,没有细节,脱离了人物身份、性格,干巴巴地一个劲傻跳。
舞剧《闪闪的红星》里,小冬子亲眼目睹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妈妈被大火吞噬。此处有段男子独舞,小冬子又是踢又是跳又是翻(因为男演员技巧动作很花,往往观众还鼓掌,好像看杂技或马戏),这是典型的“悲痛欲绝”舞。可这是一个孩子在眼睁睁看着母亲走向死亡时的表现吗?这段舞如果放到战友牺牲时,也能这样跳啊?换个舞剧,换个人物,只要是“悲痛欲绝”时,还可以这么又踢又跳又翻。
这种“悲痛欲绝”舞或者“欣喜若狂”舞,说到底,和柳梦梅手里的柳枝是一样的,是编导没有找到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对舞剧创作的思考流于浮浅。如果把一段段“干舞”串一串,就成一剧,那样的舞剧创作肯定是无法打动观众的,那才是真的“悲痛欲绝”了。
(实习编辑:明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