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开放、多元的青年艺术展

2009-05-26 19:48:10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

   

作者:方志凌

    “青年美展”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中国在政治与文化态度上都极为开明时期的产物,鼓励年轻艺术家们解放思想、大胆地进行艺术探索是其应有之义。1985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更是成为声势浩大的85’新潮美术运动最重要的催化剂。然而,正是从85’新潮美术运动开始,仍然由美协把持的“青年美展”不可避免地与整个国展体制一起衰落。“青年美展”体现了学院化的主流艺术能够识别和容忍的相对新颖的艺术倾向,新潮美术运动则试图全面冲溃以国展体制为核心的学院艺术体系,在这个更激烈、也更深刻地体现出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激情与锐气的现代艺术运动面前,“青年美展”所代表的仍然是一种经过严格筛选与消毒的学院艺术。因此,美协主导下的“青年美展”的衰落并不意味着青年艺术的衰落,相反,年青艺术家摆脱形形色色权威体系的控制、顽强地展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正好体现出中国艺术内在演化机制的日益成熟。

    85’新潮美术运动以来,以年轻艺术家为主体的一波波艺术潮流都在刻意强调自己的“新”,而在有意无意中回避着年轻的特征。在年轻的艺术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看来,他们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不是年轻的、不成熟的、具有明显实验意义的艺术与成熟的、权威的经典艺术之间的对立,而是锐意进取、更能体现时代本质特征的艺术与因循守旧、应该被时代淘汰的艺术之间的对立。这种激进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处于激烈变革时期的中国艺术的真实状态,在以国际当代艺术体系为参照的激进的当代艺术潮流演化时期,更年轻的艺术家所体现出的更“新”的艺术观念和更“新”的艺术形态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义优势。从这个角度来看,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中国锐意进取的青年艺术家的黄金时期。

    到90年代末期,更年轻的一代艺术家的生态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于个人独特的内心体验的执着,新一代年青艺术家大都选用了被前卫艺术家们所唾弃的更为传统的艺术语言,这使得他们在这个由85’艺术家、后89艺术家和与他们声气相通的批评家群体构成的当代艺术语境中缺乏自己的学术空间;另一方面,伴随着以绘画、雕塑等更为传统的艺术门类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市场的快速崛起,这些年轻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取得了令人嫉妒的成功。学术上的备受冷落与市场上的惊人成功构成了新一代杰出的年青艺术家令人羡慕而又极为尴尬的奇特境遇。同样,在艺术高度市场化的潮流中,一系列力推年轻艺术家的展览由于自身浓厚的商业操作特征使原本严肃的学术意图也被视为老练的市场策略和令人厌烦的商业噱头。

    在这个艺术已经高度商业化的时代,一种既不是由学院化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举办、又不是由有着深谋远虑的商业意图的商业资本推动的青年美展还有没有自己存在的空间?这正是“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展览策展人的设想中,“In2009中国当代青年美展”首先针对的是由学院化的官方和半官方艺术机构组织的青年美展。在他看来,这种学院化的青年美展存在着两个致命的弱点,其一是封闭性:主办者的学院艺术趣味决定了选择的作品局限在那些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符合公共道德规范、体现着或单纯或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纯粹的审美追求的艺术系统之中,艺术被隔离在当代人复杂、矛盾、充满激烈的冲突的内心体验之外,隔离在对由于人的种种扭曲的欲望编织的种种荒诞诡异的社会观念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无情观察之外——这些正是当代艺术家必须真实面对的问题,也只有在与这样沉重的精神问题的碰撞中,当代艺术家才能建立自己独特的语言逻辑。其二是功利性:作品的入选、评奖都有一个严格的筛选机制,评委们的趣味不仅决定着参展作品的面貌,也左右着参展艺术家的心态。更为荒诞的是,最终决定作品的入选与获奖的甚至不是评委们的趣味与眼光,而是种种无法理清的人际关系。单纯、超脱的艺术理想和复杂、庸俗的人际关系构成这种展览体制诡异的悖论。“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的策展人首先强调了展览的当代性:不是将艺术封闭在单纯的语言系统中,而是强调当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社会关注;其次,策展人强调了展览的开放性:以自由邀请的方式,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判断去邀请艺术家,另一方面,艺术家也自由选择是否参与。这是一种完全平等的互动关系,最终确定下来的参展作品实际上是每位参展艺术家共同选择的结果。[NextPage]

    同样,在展览策展人的设想中,“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也有别于近年来盛行的另外一种青年艺术展:隐含着深谋远虑的商业意图的新锐艺术展。商业资本的运作下,形形色色的新锐艺术展成为选拔、发掘、推介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重要工具,展览的组织者往往会刻意营造一种惊世骇俗的极端姿态以求一鸣惊人。的确,最深刻的当代艺术往往会体现出一种惊世骇俗的特征,杰出的当代艺术家总能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表象中看到令人震撼的精神实质,并且以饱含激情的艺术语言将表象世界与精神实质之间剧烈的扭曲关系以令人错愕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惊世骇俗的效果。这样的惊世骇俗从根本上说是由艺术家敏感、真实、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沉溺于世俗的社会观念无法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的普通人的心灵经验之间的巨大落差造成的。绝大多数才华出众的年轻艺术家都有强烈的激情、敏锐的感受和出众的表达能力,但也往往缺乏那种真正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绝大多数新锐艺术展所呈现的惊世骇俗姿态往往是老练的商业资本刻意炮制的学术噱头。“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有意回避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学术观念,也不试图制造轰动效应,而是力图更真实、更全面、更具包容性地展现青年艺术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所表达的真实感受。

    本次展览邀请的都是70年代出生的年青艺术家,但却不是那批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出生、现在已经进入个人高度成熟时期的艺术家,也不是70年代中后期那一拨最初以新卡通绘画而引人瞩目的年轻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所运用的媒介、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所呈现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没有刻意强调某种相似性,但他们却都在自觉地回避着那些知名的同代艺术家内心体验的方式、观察社会问题的角度和风格化的语言特征,试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既属于这一代人本质的生存感受、又不同于前两批艺术家强烈地自我关注的精神特征。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相对于那些幸运的同代人,这些艺术家成名较晚,大部分人也还没有真正进入个人艺术的高度成熟期,但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中并不缺乏才华卓绝者,只要他们继续沿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深入发展,他们也一定会很快步入高度成熟的阶段,显示出这一拨人独特的多元视角,同时也会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与前两批杰出的艺术家一起更深刻地展示出这一代人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精神世界。这也许正是“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潜在的雄心吧。

    2009年5月24日


   (编辑:萧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