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香港书展二十年:从生意到文化,还有多远

2009-07-28 09:54:50来源:南方新闻网    作者:

   

作者:罗小敷 罗婷婷 杨禹璋

    7月22日,第二十届香港书展又将拉开序幕。对于香港人来说,全家老小逛书展与去工展会、电脑展一样,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性动作。二十年来,左手商业右手文化,香港书展在抵抗与赞同之声中,逐渐成为影响香港人阅读趣味的重要力量。

  第二十届香港书展开幕前夕,一批由少女模特儿拍摄的喷血写真集将要亮相书展的消息引发风波,数以万计的网民对此表达了不满,谴责这些以卖弄身材为焦点的写真集过于低俗,有损香港书展推动的阅读风气。报刊专栏也纷纷推出评论,指责书展主办方为了人气和利益,批准靓模写真集的公开摆卖。有批评家措辞激烈地质疑香港书展到底是卖书,还是卖肉?

  秀场与展场之争

  事实上,“靓模写真集”并非是首次出现在香港书展上,近几届书展都会冒出少量几本。回顾香港书展二十年的发展,以明星、模特为噱头招徕人气,这种宣传手段自1990年首届香港书展早已有之,首次接手香港书展的香港贸发局秉着“像做珠宝展一样做书展”的思路,请来明星大力宣传,那一年新当选的香港小姐袁咏仪和明星萧芳芳都应邀出现在现场。

  明星带头看书写书,倡导阅读氛围成为此后很多年香港书展的一个营销措施。十多年里,Twins、刘德华、陈豪等几乎所有能想得起的明星都受邀来过书展,他们在书展里亮亮相,逛逛书摊,为书展剪彩,或者如李心洁、许茹芸、杨采妮等出版自己的“小黄花”绘本集吸引了大量追星族,书展人气也因此高涨。

  但是随着香港书展本身的号召效应出来后,请明星宣传的做法逐渐受到诟病。因为每年来书展的人数与日俱增,几十万的人流量让如何维持书展现场秩序变得非常重要。而每一次明星在书展现场搞活动,都会吸引来大量的追星族,主办方也会安排大量保安,设置长长的围栏,场内交通被堵塞,秩序混乱。

  书展主办方对明星活动的场地统一安排到了场外,但每一年书展期间,港媒还是会将大量注意力放在这些明星上。“很多人说香港书展很俗,我觉得这么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在举办的上百个演讲活动中,明星签名、演讲只占10%到20%,其它都是很有深度、专业的东西。”香港书展大使马家辉替香港书展喊冤。

  “靓模写真集”事件并非香港书展这些年来遭遇的唯一大规模抵抗。早期的香港书展设有专门的动漫馆,是书展中最火的一个展馆。每年几十家动漫商被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挤得水泄不通。1998年,经过民意调查,香港贸发局开始清除暴力和性的内容。1999年起漫画馆从香港书展分离出来。香港贸发局也与所有协办机构决定书展只陈列、展示和售卖第一类书刊,成为一个全家老小都可以参与的展览。

  然而直到2005年前,香港书展给人印象仍然是商业气味有余,而书香气不足,完全就是一门生意。媒体报道也多着眼于参展的明星,场内拥堵的追星族,读者对休闲娱乐读物的青睐。为了改变这一形象,2005年香港贸发局新任总裁林天福向展览部提出,过去香港书展光是注重商业结果,完全产业化而没有文化内容,以后应增添文化内容,让两者并重。

  也就是从这一届书展开始,香港贸发局开始与香港城中文化团体合作。展览部找来香港艺术发展局、《明报》集团、《亚洲周刊》等文化团体做参谋,并最终决定与《亚洲周刊》合作,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和文化名人到书展讲座。

  2005年,台湾作家龙应台、南方朔,内地作家苏童、香港作家陈冠中等五人来到书展现场,分别与读者见面和演讲,共有两千多人前往听取名家的讲演,破历年书展纪录。2006年,香港书展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金庸、倪匡、余华、刘心武、虹影、苏伟贞、初安民、小思等一干名家,代替以往的娱乐明星,成为当年书展上最耀眼的明星。而2007年、2008年书展也分别推出180多项文化活动。

[NextPage]

  看得见的改变

  第二十届香港书展将于7月22日至28日举行。香港书展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参观人数由首届的20万大幅增加至去年的83万,这个数字让香港书展成为“世界上参加读者最多的书展”。

  每8个香港人,就有一人参与香港书展。每年7月,邀上亲朋好友,随人群涌入香港会展中心,在书展上买回三五本书,或听听文化讲座,看看明星作秀,成为许多香港人夏季必做的事情之一。用当地人的话说,就像买LV、GUCCI一样,不逛书展港人会觉得很落伍。

  从1990年首届书展至今,回顾香港书展二十年来的发展,为了实现从生意到文化的蜕变,可以看到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做出了许多努力。今年的香港书展在宣传环节首设香港书展大使,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梁文道和马家辉担任首届书展大使,在北京、上海、广州、台北四地举行了路演,与各地学者同台宣传香港书展,并与四地读者近距离互动。

  除增设国际文化村、英语世界外,今年的文化活动也增到200多项,包括首次和台湾机构合作的文化活动“经典3.0”,邀请了包括陈平原、李欧梵、张隆溪在内的多位两岸三地著名学者主讲。

  此外,今年还特设了“文艺廊”,为读者献上多位文艺名家的珍贵藏品,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和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的照片、手稿、签名书本、剧本及其它遗物;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字画、雕刻、茶具、古玉和竹简;珠宝设计大师陈世英的宝石雕刻;粤剧名伶任剑辉的曲谱和戏迷珍藏;漫画家丰子恺的画集、书法及李福华的雕刻等。

  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让香港书展的文化气息剧增,也吸引了更多热爱文化的读者前来。据马家辉介绍,去年书展上,有一群粉丝特地从南京、上海飞来香港听朱天文演讲,听说今年也有一些上海读者想组团来看张爱玲遗物展。

    香港人更爱读书了?

  看起来,香港书展正在完成一次从生意到文化的飞跃。但是,因此就期待改变香港人不爱阅读的状况,是有些过于乐观的愿望。“香港人的购书频率并不高,书展没有太明显促进香港人阅读欲望的作用,但它至少让书变得可见了。”梁文道在香港凤凰卫视做一档叫《开卷八分钟》的电视节目,对香港人的读书习惯有长期的观察。

  据梁文道观察,按年龄层次来看,香港相对喜欢读书的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另一种是退休的人。这些人因为时间宽裕,读书机会比较多。处于社会主流位置的三十多岁四十岁左右的人,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此外,从收入阶层来分析也是有明显的分水岭的。收入高的人,其读书习惯是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

  因此,香港书展虽然有亚洲最大书展、世界上参加读者最多的书展等多种美誉,但香港本地的文化和出版人对于香港书展的心情其实是复杂的。因为书展人数看着年年上升,但可能反衬出的恰恰是社会阅读习惯的日益淡薄。愤激的专栏作家把香港人去书展比喻成去新年花墟:是平时不做的事情,一种仪式。“他们在书展买三四本书,于是一年就读那三四本书”。

  马家辉则用“书展效应”来肯定书展对香港人阅读风气的促进,“书展期间很多年轻人会在互联网上讨论、交流,比如我今年准备了多少钱买书,准备买些什么书,书展结束之后又会讨论有哪些书没买到,又有哪些书没有看这种书展效应大概可以延伸到半年左右。”

  少年去书展淘漫画和流行小说,心身俱疲的成年人寻找“心灵鸡汤”,沉迷股海的人去找股票投资指南,或者介绍内地的所谓“国情书”,纵观整个香港书展,功利型出版物的比例还是非常高,比如台湾的城邦集团、时报出版公司,香港的万里机构等还是继续拥有巨量的功利化阅读图书产品,并且也获得了非常巨大的销售量。

[NextPage]

  这些年来香港人的阅读口味确实有从娱乐休闲向严肃书籍转变的迹象,但梁文道认为这与书展的推动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源自香港读者自身阅读口味的变化规律,而且呈现出周期性。“经济非常好、股市楼市大涨的时候,他们的阅读口味就会变得很功利,看的书可能都是教人炒股、理财这类。经济不好时,比如97年经济危机,很多人就会突然想看一些不一样的书,也许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意义出了问题,需要心灵鸡汤。”

  本次香港书展提出了“多元与创意”的主题。近十几年来,随着香港社会的一些变化,香港人的阅读广度也在发生变化。年轻人的想法开始变得多元化。比如说,以三四十岁为代表的香港老一代人,在阅读物的选择上,比较关注的还是物质经济方面的东西。但是成长起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面临的是香港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转变,很难像父辈一样一帆风顺地念完书后再找工作往上爬。社会变动多的时候,他们的想法也就变得多元化了,读书的口味也就多元化了。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