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路向南——沈敬东个人作品展

2018-12-11 09:38:5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后波普浪潮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打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屏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在艺术历史的研究上也成为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

1.jpg


  展览时间:2018/12/23-2019/01/25


  展览地点:[广东]-广东省深圳市梅林关星河WORLD-(星河国风艺术馆)


  主办单位:星河国风艺术馆


  参展艺术家:沈敬东


  开幕式:2018年12月25日  15:00


  策展人:唐越


  主创团队:陈俊明、花宇、左茜茜、张怡腾


  沈敬东作品的文化价值


  ——沈敬东及其作品


  文/江铭


  引言:这次展览是2017年我策划的秦皇岛燕山大学美术学院“沈敬东故事——沈敬东个展”的一个延续。艺术家沈敬东先生的个展走进校园,为当代艺术与学院的交流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2017年燕山大学的展览在美术学院的师生当中获得了非常好的赞誉。本次展览的促成获得了沈阳师大美术学院领导的支持,我相信这样的展览走进校园会给在校的美术学子们带来新的思维和视角,为他们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之中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沈敬东作为当代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艺术家,他所创造的独特的图像风格被我归纳为“后波普浪潮”中的典型。但是我们更多的研究应该还是他作品典型化形成的背景、意义、图式的审美价值以及作品所提出的人文思考。


  后波普浪潮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打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屏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在艺术历史的研究上也成为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今天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于中国社会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社会转型、文化演变历史的研究。


  在这个特殊的艺术浪潮中,后波普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运用具有中国典型标志性的符号形象来进行创作。沈敬东的作品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样式,他把最可爱的军人形象卡通化,用这种无个性的集体形象木偶化、幽默化的方式概括性地创造出具有鲜明“沈敬东风格”的典型图式。这种图式在视觉上具有明确的指认性,其特征与他同时期其他“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有着显着的区别,这些作品大多成熟于2000年之后,在这段时期的中国艺术现象中可以作为一种典型来阐述,用以研究中国消费主义时期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作为一个利用军人典型形象来创作实验作品的艺术家,沈敬东个人的生活经历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于1965年的沈敬东其实是属于文革的一代,这代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有着复杂的成份,因为在这代人成长的青春时期,社会特殊的环境无疑将他们塑造成为矛盾的一代。文革的记忆、80年代的转型、90年代的变革都使得沈敬东们对生活、社会、精神的价值观不断质疑、即而变换重组,于是对于国家、社会的看法在这代人的本能中变得特别的复杂而矛盾。过去英雄主义的教育告诉他,国家为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幻。正是在这样矛盾的内心斗争、精神的自我挣扎中,沈敬东反思了自我的经历。而对于艺术真实价值的追求,使得他不再满足于正统的思维,1991年沈敬东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负责文工团的话剧舞台美术设计。这个“光荣的团”曾经排演过著名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这样一个团体中他工作了10几年,部队严肃的生活、严密的组织、高度的政治性使得他充满冒险意味的实验创作受到了绝对的束缚。而内心那团对自由与真实的渴望更加被催胀的强烈。直到他毅然离开部队,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北京寻找他向往的艺术理想。这段部队生活的经历使得他对军人的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也就是他后来逐渐以军人形象来作为沈敬东个人艺术语言的原始因缘。


  在沈敬东的思想中,对军人形象有着特殊的意义与解读。1997年他有一次排话剧的时候拍过一张穿军装的剧照,这张图片成为他后来作品的雏形。在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说:“它是一个偶然,我们在拍戏,拍一个话剧。穿着部队军装拍着玩。拍完了以后,一看,哎,我觉得很陌生,都不像自己了。我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感觉到很严肃,很政治化的一种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份好像就变了。然后就把它放大,在一个展览中间我就把它展出了,让观众来跟我这个作品合影,同时,合影之后的作品我又参加展览,反反复复地这样,带有互动性的。这个作品,可以是我个人自己的一个转变,我开始关注我自己,问题关注小了,而且关注从个人经验,从个人经历出发了。”从服从团体化的生活,到关注自我,这种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正是一个人自我觉醒的开端,一代人从集体无意识向个人价值追求转化的历程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局。在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时代也好、还是在那样的团体中也好,都并不是个人不愿意追求自我的价值,而是,在那样的时代或团体中,关注自我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崇尚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的。在那样的时代或集体中,我们热烈相信我们对我们的同志、朋友、家人负有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实际上,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正是我们每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中都面临自我“溺毙”之时一把拽住的漂浮在时代惊涛骇浪中的一根朽木。我们看起来是在助人一臂,实际上却是在拯救自己。正如艾里克·霍弗所说:“毫无疑问,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的生活以后,我们会得到的自尊是庞大的。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②


  抛开沈敬东其他的角色,譬如他策划过几个不错的展览和出过几本好玩的书不谈。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风格成熟在2003年之后,那些具有明显沈敬东特征的作品,借用了民间泥人、木偶以及卡通等的特征,将英雄形象幽默化、木偶化,在视觉感受上,这些作品虽然承袭了90年代之后的流行趋势——暧昧、玩世的色彩创造,但是在构图、形象的研究中,沈敬东找到了自己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从而创造了典型的“沈敬东图式”。这样一种图式具有明确的指认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对这个“沈敬东图式”的解读与阐释,则有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个时期艺术发展的丰富内容。


  我之所以确定沈敬东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后波普性,在于“沈敬东图式”将军人形象幽默化的表达,又只有在消费主义阶段到来后才有了可能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原则使得一切不再完全从意识形态的原则出发,而是更多的从商业法则出发。人们从政治的生活方式走向商业娱乐的生活方式,于是那些正统的、严肃的、简单化的图式不再能够适用新的时代需要,而娱乐的、幽默的、消费化的、波普的具有强烈视觉指认性的图式必然成为人们选择的新形象。沈敬东创造的正是这样一种典型化的图式。这也是和他一样的“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能够风行的社会原因。


  英雄形象被幽默化的改造,在沈敬东的图像隐喻中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面对沈敬东所创造的这个看上去简单的图式,我们却不能够简单的去理解,在那些标准化的幽默形象背后,是他深刻的反思,也是他对个人价值的重新认知。这正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与人文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认知的双重性。


  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于国家、生命、社会以及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沈敬东的《最可爱的人》《英雄系列》以及《和谐系列》所引发的其实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与个人价值重新反思的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之中折射着当代知识分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人微言轻的异端的尊重。


  自2009年之后,沈敬东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一些新的探索,譬如《包扎》系列、《小王子》系列等等,这些新的系列作品在图像语言上仍然延续着“沈敬东风格”,但是在内容的表达上拓宽了题材,从军人形象向更宽泛的内容上转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艺术家试图超越自己局限性的大胆尝试。至于今后沈敬东的作品将有怎样的发展,我们仍需要继续观察,更希望他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新的惊喜!(本文原标题:一个知识分子的双重性反思)


  2009年2月27日写于北京东坝


  修改于2017年4月


  再修改于2018年8月28日


  注:


  ①“后波普浪潮”,江铭在《后波普浪潮——对中国特殊消费主义的现象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于中国本土的一个艺术史概念。


  ②出自(美)艾里克·霍弗着《狂热分子》,梁永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0页。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