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城市: 国外-国外
策 展 人: 江铭
展览时间: 2007-11-15~2007-12-15
开幕酒会: 2007-11-15 15:00
展览地点: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华艺莎艺术中心
展览前言
史晶的作品明显地与当代艺术的所谓观念性有一定的距离!他的作品是自我体验性实验的典范!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解读史晶的作品关系到我们如何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类的关系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史晶的世界里,艺术是艺术家的个体体验的产物,而经验是第二位。他认为人的直觉是最宝贵的东西,直觉往往很准确,而人的经验却可能出错,所以他不相信经验的东西。于是他的艺术也从直觉出发了。在那些单纯的画面上他将色彩完全抽空,来尝试体验单纯的笔触与感觉的通畅度,他所要体验的正是绘画与人的关系,他所注重的是个体在现实中真切的精神体验。
普通的观众面对史晶的作品也许根本无从阅读,因为他作品的多重维度被隐藏在表象中,视觉的误读对产生于质感的东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所以解读他的作品含义是第二位的,而我们如何准确地,尽可能接近性地描述他的作品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他的作品在描述之中意义就完全地显现出来了!
史晶的作品我们可以用维度的关系来分析,其作品的几个部分呈现出几种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如果我们将具像绘画的三维空间进行解剖,将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运用成像度来确定,那么当我们正面面对那组灰、白系列作品的画面时,我们感到那些图像显现出一种模糊的、脆弱的、冷静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很多人的经验里是不满意的状态,因为我们无法准确而又确切地捕捉到那个我们似乎已经朦胧看到却不能够被显影的图像!这种感觉就像我们身处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事件、状况、现象、我们似乎能够捕捉到一些什么,但是我们又无法确切地知道那些真实的东西。在这个正面视觉印象中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就只有0.5个维度,连1个维度都没有,它是不完整的,另外那半个维度被隐藏起来,我们不知道它在什么地方。但是当我们的观察视角发生变化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们发现整个画面出现了不同的虚实变化与形体起伏凹凸的改变,原来平面化的画面开始出现具像的图形以及光影的微妙改变。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还仿佛感受到他所描绘的那些图像在流动。在那组白色画面的作品中,我们体验到这样的感受,即当我们从画面的正面移动脚步向左或者向右的时候,画面上开始显现出某种特殊效果的、泛起银白色光泽的具象的某些形象。于是我们感到一种喜悦,这种喜悦就好象我们突然发现了某种被隐藏起来的东西,那种感受很特别,让人惊喜。那些图像是清晰的但又是倾斜的,我们内心的满意度被稍稍削弱了,我们如果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述,这个视角应该有1.5个维度,因为倾斜之后的维度应该减少0.5,透视关系再减去1个维度,剩下的部分就只有1.5维了。左右两边的视觉维度都是这个数值1.5,而视觉效果却是相反的关系。于是当我们看完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里面将会合成一个图像,这个图像呈现具像的东西但是仍然不是完整的,这个心里合成的图像仍然不是3维的,它至多只能够达到2个维度的关系。
我们将作品的整个维度数值相加在一起也就是我们面对他一件作品所获得的整体感受,这种感受远远超出了我们面对其他绘画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心理视觉,那些作品从画面感受上只有3个维度的空间关系,而史晶的作品却达到了0.5+1.5+1.5+2=5.5的维度。这也就是很多的人面对着史晶作品所感受到的那种特殊性,我们感受到他的作品与我们所习惯看到的事物关系的不同,但是我们无法确定那些不同究竟来源于什么方面。他从艺术自身的语言研究出发,找到一种特殊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能够通向精神领域的多个端口,这扇门很窄,找到他的人并不是很多。
在他的黑色系列的那些作品中我们会感受到另外的不同,他的黑色画面的作品,譬如伦勃朗的那组作品,都是在灯光下作业的,他尝试着用颜料表面的油质反光来成像。在这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验到打开灯光与不打开灯光时截然不同的外在视触觉与内在心理触觉的复杂变化。在不打开灯光的情况下,我们正面面对画面时,图像呈现出残缺的状况,这种残像只有0.5的维度,而打开灯光的时候则是3维立体的完整效果,不过这个效果只能在左右30°的夹角范围内才能够看到,超出这个范围则没有了。而随着这个视角的继续加大之后我们会发现图像重新变得残缺不全,在左右两边的成像度都只有0.5维。在观赏这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仍然会合成一个心里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也不是完全3维的,我们也应该将它确定为2个维度。
那么我们最终在这组作品中所获得的外在与内在的总体的体验将能够达到6.5个维度,即0.5+3+0.5+0.5+2=6.5维。
这组黑色的作品给我们一种潜入心灵的神秘的东西,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很明确的图像,但是我们感受不到这个图像的真实性,它是一种假象。而灯光熄灭的时候,那种残缺的画面又折磨我们的视觉,我们总是想移动视线,想从某个角度找到那个被隐藏起来的东西。可是那个被隐藏起来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组作品中灯光成为绘画的一个合理的组成部分。
史晶的第三个实验体现在《黑森林》、《废园》这样的作品中,这些作品是在一个或者多个颜色的灯光下进行的,他仍然使用单一的颜色,但是对这些作品的描绘可以不注意任何的形象与素描关系,而是可以胡乱的涂点,他企图使图像的感光度达到普通数码相机的模式,而与人的肉眼的感光拉开距离。他发现人眼与数码相机之间有一个夹层,这个夹层可能是被我们曾经忽略的灰色地带。他想探求这个灰色的地带究竟有着怎样的可能性和多大的领域。从而我们发现在这个灰色的地带中,抽象表现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现实主义其实都共生在一个时空中,相互之间可以任意转换与置换。
在这组作品中对于它的维度应该这样描述,即所有角度,我们视觉的成像都是0.5维,无论在左、中、右哪个角度。而数码相机所呈现的图像则是3维的效果,再加上我们内心所描述的2个维度,这组作品仍然给我们造成0.5+0.5+0.5+3+2=6.5维的总体感受。
从这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原作可以是不完整的。画册与传媒可以是不真实的。真实的画面与传播的图像可以完全是两回事。面对这样一种情状,我们该相信谁?真实与假象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距离?看来面对这些作品我们所感受到的已经不仅仅是视触觉的不同与奇特。它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
在我们全部的生命与生活中,是什么东西使我们满意或者不满意?在全部的生命中,我们见到的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可以把握的、能够持久的?又有多少东西是短暂的、残缺的、破碎的?究竟什么是我们全部生命感知中的意义与价值?我们精神的世界究竟有着怎样广阔的可能性和神秘地带?
面对史晶的作品,我们被另外的一种审美所捕获。这些东西区别于我们普遍所见到的很多的强权性作品,那些作品被赋予了明确的“观念性”与“意义性”,他们往往使我们感受到某种来自于艺术家所赋予的说教性特征,他们在给我们这些欣赏者进行某种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说教。但是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够懂得作品直接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于是艺术家只好借助于理论阐释,编织出许多的象征性、引申性的意义来试图说服我们。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需要借助文字或者语言,而视觉的直接性的感受往往变的无关紧要。史晶的作品其实是对于这样一种艺术倾向的批判性的实验,在这个层面上有着重要的价值。他使我们重新思考架上绘画的本质性问题以及视觉艺术与哲学、政治学、文学等相关学科到底应该有着怎样的差异。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西方价值系统的延续性产物,但是今天的中国现实却使西方人惊讶地发现,中国人把这个由西方人所殖民的历史演变成为中国人自我重新把玩的新游戏!很多被套用在中国本土的西方的体系与模式越来越显得生硬而不合身!于是中国人开始为自己打造历史与游戏规则,而且不讲道理,只讲实用与适用!在史晶的价值观中这种本土的自我把玩的心态很是明显,这种东西有着强大的中国本土经验,这种经验是由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玩物的传统延续下来的基因。譬如中国人能够把一支毛笔和一张宣纸把玩出无数的微妙变化,而且乐此不彼,这绝不是西方人所能够理解的。今日中国的艺术家在他们内在基因里面仍然流淌着我们祖先的传统,无论我们如何标榜西方与现代,我们仍有着很多无法被殖民的东西。我们能够从史晶的作品中窥见到那些无法更改的东西,当然这种东西并不是外在的表面的,而是本质的,精神层面的,也是前卫的。
史晶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中成为比较特殊的一类,他不是从作品的外在观念出发,而是从绘画的语言结构出发达到一种他称之为“视触觉”的新领域。他所创造的方法论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中应该有着怎样的位置,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
(实习编辑:郭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