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变奏曲的艺术(一)

2010-05-28 15:32:14来源:《钢琴艺术》    作者:

   
变奏曲是键盘音乐中历史最悠久的创作形式体裁之一,它的发展贯穿了键盘音乐的各个时期。除了以变奏曲为体裁的作品外,还有大量音乐作品是以变奏曲为整体框架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变

作者:朱迪

  变奏曲是键盘音乐中历史最悠久的创作形式体裁之一,它的发展贯穿了键盘音乐的各个时期。除了以变奏曲为体裁的作品外,还有大量音乐作品是以变奏曲为整体框架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变奏曲所特有的创作方式能极好地展现一个作曲家的创作才华,同时也能完整地体现他的音乐构思和写作风格。《变奏曲的艺术》系列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键盘音乐文献中的一些经典变奏曲,通过对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结构特征以及演奏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分析,来品味这些艺术精品。   

  《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中的变奏曲   

  变奏曲是一种立足于重复同时又在重复中寻求变化的创作形式。这种对所重复的音乐素材的不断加工、处理、变化、发展,正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技巧。常见的变奏曲可大致分为固定音型变奏(ostinato variation)和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 或variation)两大类。其中固定音型类的变奏曲包含了固定低音(ground bass)、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 恰空(chaconne)等。这类变奏曲建立在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曲调上,所反复的曲调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常常处于最低的声部。主题与变奏则是由一个主题或是一段基本乐思不断变化、发展而成的多段落乐曲形式。其变奏段落可以根据原有主题的旋律、和声、调性、织体、结构等因素来发展变化。它既可以是单独的作品,也可以是多乐章作品中的一个乐章。变奏曲作为西方音乐的一种体裁和曲式自16世纪开始逐步出现成型,而16世纪晚期,对键盘变奏曲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恐怕要数英国的维吉那琴作曲家们了,他们的作品收录最全的就是收藏于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的《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

  《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的名称得自于它最后一位拥有者的名字——菲茨威廉子爵。曲集大约抄写于1610至1625年间,其抄写者被认为是一个叫弗朗西斯?特雷根(Francis Tregian)的人。作为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由于拒绝参加英国教堂服务被投入监狱,在狱中他汇编了此书。但现在这一说法受到置疑。《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是早期键盘音乐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集之一,曲集中有创作于1550至1620年间的近三百首作品,包括改编曲、幻想曲、前奏曲、舞曲以及变奏曲等,其中绝大多数为英国作曲家的作品。

  维吉那琴(virginal)是羽管键琴的一种,现在特指长方形的羽管键琴,但在当时的英国它也是对键盘乐器的总称,因此《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中的作品其实并非只为维吉那琴而创作。维吉那的原意为“处女的”,它的名称可能是得自于它是当时英国有修养的少女所钟爱的乐器。这本曲集原来被误以为属于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因此曾被称作《伊丽莎白女王的维吉那琴曲集》。

  《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中的乐曲大部分都采用或借用了变奏曲的创作方法,而且手法多样,曲式结构上尤为灵活、丰富。在这些作品中有典型的主题与变奏,如A—A1—A2—A3—A4……式的作品,如约翰?布尔(JohnBull)和威廉?伯德(WilliamByrd)根据同一首歌曲创作的《沃星翰》(Walsingham)。特别是布尔的《沃星翰》,虽然其主题相对短小,仅有八小节,但主题加上变奏多达三十段,是曲集中变奏段落最多的一首。每个变奏段根据歌曲的旋律发展变化,其变奏技巧丰富多样。每段在音乐的风格、织体、音型和节奏上都各不相同。一些在巴洛克甚至是古典主义早期的变奏曲中常见的变奏手法和键盘演奏技巧——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分解和弦、同音反复等——在乐曲中都得以运用。同时对于演奏者的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在曲集中被称为“variation”或“variatio”的变奏曲在曲式上与我们现在常见的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不同。这些变奏曲采用了新主题与变奏,或者说是新音乐材料与变奏交替,如A—A1—B—B1—C—C1—D—D1……式的结构。例如,布尔的《变奏曲》(Variatio,第47首)就是这样一首乐曲。作品分为三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由两个段落构成,后面的段落是与前面段落高音旋律框架相同的变奏段。其曲式可以表示为A—A1—B—B1—C—C1。主题段与变奏段在织体上截然不同:主题段复调性更强,而变奏段常常是右手和弦式的旋律声部加左手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伴奏。另外,主题段旋律的装饰性更强,相反,变奏段的旋律简洁明了。斐迪南多?理查森(FerdinandoRichardson) 的《变奏曲》(Variation,第7首)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曲式结构。不过他的变奏段是根据主题段的和声框架来变奏的;每个变奏段的高音旋律彻底改变,而每小节低音声部的骨干音与和声基本保持不变。和声上基本都是大、小三和弦。

  曲集中的大量歌曲改编曲和舞曲题材作品也常运用这种变奏曲的曲式和创作手法。这一时期非常流行的帕凡舞曲(Pavana)基本采用三段式结构;每段结束后,紧跟着的是一个根据相同主题或音乐材料发展的变奏段,从而成为与变奏曲一样的结构。伯德根据琉特琴家约翰?道兰德(JohnDowland)的歌曲《流淌我的泪水》改编的《泪水帕凡》(PavanaLachryma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伯德在原歌曲三个不同段落之间分别加进了变奏段,成为A—A1—B—B1—C—C1的曲式结构。他在保留道兰德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对旋律进一步填充、装饰并在乐曲中加进了左右手模仿音型、装饰性音型和音阶式经过句等键盘音乐语汇,使乐曲更具键盘音乐作品的特点。此外,曲集中的加亚尔德舞曲(Galiarda)、阿曼舞曲(Alman,即阿勒芒德舞曲)以及吉格等舞曲也大都采用了这样的曲式结构。

[NextPage]

  还有些乐曲的结构更加特殊。如贾尔斯?法纳比(Giles Farnaby)的《木头鸡》(Wooddy-Cock)由两个主题交替发展而成,从而形成类似双重变奏的效果:A—A1—B—B1—A2—A3 B2—B3—A4—A5—B4—B5—A6—A7—B6 B7 —A8—A9—B8—B9—A10—A11—B10—B11,而托马斯?莫利(Thomas Morley)的《南希》(Nancie)的主题段有三个部分,随后的变奏段把主题的每个部分连续变奏了两次。其曲式结构为:

  主题 A a—b—c

  变奏1 A1 a1—a2—b1—b2—c1—c2

  变奏2 A2 a3—a4—b3—b4—c3—c4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作曲家根据同样的音乐材料用变奏手法连续创作了几首乐曲,成为一组变奏曲。《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中的第31、32、33首,分别是布尔的《夸德兰帕凡》(Quadran Pavan)、《夸德兰帕凡变奏曲》(Variation of the Quadran Pavan)和《夸德兰帕凡加亚尔德舞曲》(Galiard to the Quadran Pavan)。《夸德兰帕凡》与一般常见的A—A1—B—B1—C—C1三段式帕凡不同,它是由两个主题段与变奏交替发展而成。主题和变奏段一共四组、八个段落,曲式为A—A1—B—B1—A2—A3—B2—B3,双重变奏式的结构。随后的《夸德兰帕凡变奏曲》在曲式结构和基本音乐材料上与《夸德兰帕凡》相同:A4—A5—B4—B5—A6—A7—B6—B7,但在音乐织体、音型和节奏上进一步发展变化。在接下来的《夸德兰帕凡加亚尔德舞曲》中,布尔再次对A、B两段音乐材料进行变奏,并在最后又增加了两个段落,从而使乐曲成为12段:A8—A9—B8—B9—A10—A11—B10—B11—A12—A13—B12—B13。这三首乐曲中,虽然只有一首称作变奏曲,但另外两首舞曲无论从曲式还是变奏手法上都与变奏曲没有本质的差别。伯德也根据同样的音乐材料创作了两首与布尔同名的变奏曲:《夸德兰帕凡》和《夸德兰帕凡加亚尔德舞曲》。

  固定音型变奏曲类在《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常称为固定低音(ground)。这类变奏曲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重复旋律或音型基本保持不变。伯德的《特雷根固定低音变奏》(Treg[ian´s] Ground)共有十二段,固定不变的旋律始终保持在最低声部。顾名思义,“固定低音”是指低音声部固定不变,但在英国维吉那琴作曲家的笔下,固定音型也常在低音声部以外的其他声部出现。托马斯?汤姆金斯(Thomas Tomkins)的《固定低音变奏》(A Grounde)中的固定旋律是由D、B、C、A、D、B、D这七个音组成的只有两小节的短句,并且在四个不同声部中交替出现。虽然这首变奏曲是一段体,而且固定旋律短小、重复频繁,但乐曲并不单调,其中的织体、节奏、音型等方面的变化同样丰富。固定不变的旋律在这类变奏曲中长短也各不相同。如布尔《救世主》(Salvator mundi)中的固定旋律长达40小节;而伯德的作品《钟》(Bell) 只有两个音——全音符的C和二分音符的D——不断反复贯穿全曲。

  《菲茨威廉维吉那琴曲集》是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初期键盘音乐文献中最重要的作品集。其中收录的乐曲数量大,音乐风格、曲种、题材多样。特别是变奏曲,其本身的创作形式和结构变化繁多,而且被大量的乐曲采用和借鉴。从音乐的组织结构和创作技法上看,变奏曲的特征已经完全融合到帕凡、加亚尔德等舞曲及其他歌曲改编曲等乐曲之中。这些变奏曲以及采用变奏形式乐曲的调性基本还都是教会调式,其中的某些乐曲已有向大小调音乐体系发展的趋势。作曲家们在变奏段中虽然没有在调性上做任何变化,但他们更多地去探索对旋律线条、织体、节奏和音型上的发展,这对于有别于声乐或其他器乐作品的、独具键盘音乐特色的音乐语汇和技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待续) [NextPage]

  参考文献:

  Gordon,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New York: Schirmer Books,1996.

  Grout,Donald,and Claude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Inc,1996.

    (编辑:罗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