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纤夫号子蕴含着巴东儿女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制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峡江儿女智慧的结晶。
舟来船往纤夫曲
峡江纤夫号子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忠实地记录着纤夫们的酸甜苦辣,展现了劳动人们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精神。同时,巴东又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为纤夫号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
巴东地处长江三峡腹地,鄂西西南边陲,集“老、少、边、山、穷、库、西(部)”七区于一体,境内武陵山余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三山”盘距南北,长江、清江“两江”贯通东西。万里长江、千里三峡,在巴东境内西起边溪河、东至牛口,波来夔门、浪往西陵,滩多浪急,闻名遐尔。长江虽然只流径巴东境内不足百里,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巴东在三峡地区的重要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引渔家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今乐录》也有“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句。公元前278年,秦大将白起自陕屯兵巴东,灭楚于郢后,巴东即形成一自然港埠。明朝嘉庆年间,又建水驿,配木船10只。晚清,在县城信陵镇设有“木桥码头”、“高家码头”、“路家码头”、“城门洞码头”、“陈家码头”,以供往来的木船装卸货物及纤夫休息之用。李白有“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之感叹。古有“锁钥荆襄、咽喉巴蜀”、“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称。
巴东境内的峡江纤夫号子,又称“峡江船工号子”。是中国水系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并与一名叫做管仲的人有关。史载,管仲是春秋时代齐桓公的著名宰相,他不仅是一位大政治家,曾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且精通音乐,著有《管子》音乐专著。《吕氏春秋?慎大览》载:“管子得于鲁,鲁束缚而送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日:‘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就是说,管仲在鲁国被俘,鲁国用囚车把他押送到齐国去,管仲怕鲁国有变再杀害他,希望尽快到达齐国,便对拉车的役人们说,我给你们领唱,你们给我邦腔应和。由于管仲所唱的歌正好适宜于行路,役人们走得很快,而且不知疲劳,所以很快到达了齐国,这就是有歌有和的原始雏形。另据《吕氏春秋》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木材,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写照,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其朴素又极其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号子”产生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巴东峡江纤夫号子,它的产生时代最迟不会晚于春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三峡境内的航道为畏途,在千百年的木船航运时代,木船的动力来自于船工(或纤夫)的身体。木帆船是纤夫们运输商旅及货物的主要工具。因航道不同,巴东境内的船型各异,在长江上航行的主要有“挠摆子”、“舵拢子”、“麻穰子”、“舵船”、“敞口”、“扒尾”、“荆邦划子”、“赶架子”、“麻雀挽”等。一般载重10吨至20吨,上航行至重庆,下航行至武汉,由于长江滩多浪急,逆水行舟无上风鼓帆时,就要上岸拉纤。而在长江支流神农溪航行的船则为平底两头尖的木船,习称“豌豆角”船,一般载重2吨左右。由于神农溪滩多水浅,有如陆地行舟,上滩需两船的纤夫合力拉一船,就是在下滩顺水,小水过浅滩,纤夫也要下水推船或抬船过滩,中水则要纤夫倒拉纤,习称“倒牵牛”以防触礁。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26年8月,巴东县奉第一区署令,将所辖沿江43只较大的木船编成一个小队,于镇江寺、东壤口、宝塔河、旧县、西壤口、官渡口,火焰石、杨家棚、石柱子、楠木园、万流等地从事军事运输。次年3月,巴东境内木船奉令与秭归民船合编为第二十二大队。巴东木船为第五运输中队。宜昌沦陷后,巴东成为抗战前线的重要补给地。民国33年8月,第六战区设“巴东木船管制所”,将木船分为4个组,即交通组、军运组、商运组、渡江组,参与抗战。当年日本飞机的轰炸声早已被刻录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遗臭万年,而峡江纤夫号子的呐喊声却依然在峡谷上飘荡,动人心弦……由此可见,纤夫的豁达与开明,折射出了纤夫号子所蕴藏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表达了纤夫们临危不惧,迁险不慌的胸怀和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生命价值观。 [NextPage]
纤夫号子喊三峡
脚蹬石头手扒沙,当牛做马把纤拉。民谣中诉说着峡江纤夫的血汗,蕴含着三峡船工的苦难历程。三峡纤夫(船工)生命的呐喊与放歌,是无法用文字和旋律来表达的原始的野性的呼啸。
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纤夫们就得拉纤,有拉纤自然就有拉纤号子,由于地域不同,巴东峡江纤夫号子又分为长江纤夫号子和神农溪纤夫号子两种。
长江纤夫号子主要分布在西至边域溪、东至牛口的信陵镇、东壤口、西壤口、官渡口、楠木园等地,这些地区由于山高水急,河面狭窄,滩头礁石较多,行船运货十分艰难。故纤夫号子显得高亢铿锵,急促有力,节奏紧凑,衬词多于唱词,富有大无畏的战斗性,以摇橹,拉纤数板为主。它由“拖扛”、“出艄”、“捉缆”、“推桡”、“摇橹”、“掌力”、“唤风”、“拉纤”等号子组成,具体的操作是:当船离岸或拢岸需用杠子撑船时就喊“拖杠号子”听家子(即驾长)指挥。如船在离岸、拢岸、过滩时需要急转弯,单凭舵不能胜任,需要用艄来邦帮助舵扭转方向,就喊“出艄号子”。如船过险滩时,仅靠拉纤力量不足,就把一条牵缆拴在岸上的石头上,其他纤夫协助拉纤前进时,便喊“捉缆号子”;如船在摇橹前进时就喊“摇橹号子”。如果推桡时就喊“推桡号子”。如在平水中可唱内容诙谐的数板。如需要风力时,就喊“掌力号子”;如需拉纤时,就喊“拉纤号子”拉纤时水流愈急,号子便喊得愈紧张,扣人心弦。
神农溪纤夫号子,主要流传于溪丘湾、平阳坝、罗平、沿渡河等神农溪流域。神农溪是巴东江北最大的常流河,全长60公里。相传,其源头小神农架有野人出没,银门洞至三道河口称板桥河,源头海拔3000米,水急坡陡,飞瀑漱玉;中段称沿渡河、缓流宽谷,一路山村田舍,桃源风情。叶子坝至西壤口入江处的下游段为龙船河。沿途石岸高峭,清流幽回,野趣天然。纤夫在神农溪上逆水行舟之时,夏天赤身裸体,冷天只穿上衣,躬腰登腿,拼力拉纤,串声号子,回荡峡谷,如神农溪纤夫号子唱有“叫声妹儿听我说,桡夫子拉纤苦楚多,今天你们看到我,拉起船儿往上拖,肩膀磨成猴屁股,背心晒成乌龟壳,你不疼我谁疼我?咿嗬呀嘿嗨嘎啄……”。有趣的是,纤夫的号子声偶尔也会招引来两岸的猴群,人声与猴声相互应答。此外,顺水推船时,若是溪里涨水,小船随波逐浪,艄公稳操舵桡,颠簸摇荡,漂流而下,似箭离弦,恰如腾云驾雾,甚是壮观。有陡滩急水,行船还要“倒牵牛”除舵工之外,所有人员都要下水,在船尾向后拉纤,才能安全过滩。其号子与长江纤夫号子虽有相似的音调和音型,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声腔高亢嘹亮,节奏舒缓,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山民歌风味。
神农溪纤夫号子作为峡江纤夫号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源地就在神农溪两岸,是地道的文化原生态,土特产,它除借鉴或融合了一些长江纤夫号子的部分音乐元素外。外来的文化对丰富和发展神农溪纤夫号子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是文化多容性的具体体现。神农溪流域是长江北岸流过巫峡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外来落业的人口占很大比重,其中主要是战乱后的移民。历史上曾有过“福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巴东在明末清初时,神农溪流域一带人口死伤,逃亡略尽,田园荒废,人烟稀少。清同治《续修巴东县志》载:“张献忠尽驱荆襄民入川,”有“一斗粟,整十万”之众。沿途流落在神农溪流域的不在少数,荆襄文化风习随之传入;再者,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土家、汉民往来杂处,加之湘、黔边的苗民流入沿渡河等等,都给神农溪纤夫号子注入了一些较为新鲜的艺术血液。直到今天,流传在神农溪流域的一些山民歌中,都还参杂了其它地区的音乐风格。
此外,无论是长江流域的纤夫还是神农溪流域的纤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语言的灵活性,或者说就是对某些语言的禁忌,如在船上时,对“船帆”代称为“布条”、“斧子”代称为“大脑壳”、“筷子”代称为“桡片”、“进水”称“刮潮”、“吊锅”代称“黑板儿”忌打呜呼、吹口哨;忌说“摸”、“塌”二字,不准客人坐在舵舱,忌睡觉时仰睡,忌在船头大小便,忌妇女坐在船头,忌说“沉”字,“翻”字,吃饭时,忌将碗端上岸,每次开船时,都要燃香、叩头,放鞭炮敬龙王等等。这些听起来让人费解的习俗,却能反映出纤夫渴望幸福、平安、一帆风顺的心理要求,同时对研究纤夫的文化心态和生命的哲学观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峡江纤夫号子注重的不是“唱”,而是“喊”,因为唱过于平淡,要本不能表现出纤夫闯险滩,越激流时的那种锐气、勇气和霸气,正因为如此,峡江纤夫号子才被人们称为是峡江的魂魄,纤夫的灵魂。无论是长江纤夫号子还是神农溪纤夫号子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呼喊的空间十分自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加之没有固定的传承关系,随意性很强,没有门规限制,想喊就喊,喊得地动山摇;想唱就唱,唱得荡气回肠。长江纤夫号子可在神农溪流域喊唱,而神农溪纤夫号子也可以在长江流域呼喊。在喊峡江号子的过程中,峡江纤夫号子都有选择性的将当地的山(民)歌融入到号子中去,为丰富和发展峡江纤夫号子的曲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平水中喊唱的《郎在高山打伞来》、《船到滩头不爱来》等,就是从山(民)歌中引进而来的。与此同时,峡江纤夫号子中的一些唱词,大量地运用了赋、比、兴等艺术手法,表现了峡江纤夫不仅是勇闯鬼门关的勇士,更是一群桀骜不驯的行吟诗人。
总之,峡江纤夫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承传历史、曲牌丰富、旋律高亢,是一组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因为两者本身就是孪生兄弟,都置根在巴东这块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只是风格不同而已,正如中国历史上宋朝词坛上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是一对密不可分孪生姊妹。千百年来,它在伴随着峡江纤夫与汹涌的江水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峡江纤夫号子又是三峡地区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和艺术之花,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NextPage]
世界纤夫在巴东
一代代传唱下来的峡江纤夫号子,就像一扇历史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见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从前,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还是在清幽秀美的神农溪,都没有机械动力装置,纤夫们就把喊纤夫号子当作约定俗成的号令。将旅客和货物从旅程的一头拉到另一头。正因为如此,在明末清初,著名的“巴山夜雨”、“村寺晓钟”、“古亭秋月”、“官渡晴帆”、“壤溪渔火”、“兀洞仙泉”、“石门樵唱”、“牛口滩声”等古巴东古八景全都在这段区域。从粱元帝(508—554年)开始,到上世纪末古今诗人墨客共有330多首诗,讴歌峡江,赞美纤夫。
现在,峡江纤夫号子很可能已成绝唱,而船工和纤夫的故事则留在了三峡人的记忆里,留在历史书里,留在艺术家的舞台上。三峡人的生存状态和三峡人创造的峡江纤夫文化——包括如此铿锵、如此高昂、如此激越优美的峡江江号子,将永远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交通工具大大改善。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兴建,水位不断上涨,昔日的天堑、险滩变成了如今的高峡平湖,木帆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在长江流域的拉纤人,如今大都已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辞世。这些见证过两种航运方式巨大变革的弄潮人,再也无法在凛凛江风的伴奏下一展歌喉。现有的船民大多数不是改行另谋他路,就是将木帆船改装成了机动船,有的甚至抛弃木船、远离他乡、出外打工以此谋生。如今能喊峡江纤夫号子又能拉纤的人,不是移民去了他乡,就是在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人,谈何拉纤?因此,这一古老且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峡江纤夫号子已濒危失传,峡江纤夫号子难以再拥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充分地证明这一点,信陵镇自古以来就是巴东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年驾船和拉纤的人以及喊纤夫号子的水平,都遥遥领先于其它地区,在周边县(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然而在今天,诺大的一个县城,生活着几万人口,很难寻找一个人能完整地喊出一首纤夫号子了!翻阅县城所有的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就仅存十几首由文化部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谱。这不仅是一件憾事,更是长江流域水系音乐的重大损失,长江纤夫号子这种融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品种已成为千古绝唱。幸好国家文化部门对此十分重视,现在有机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希望这一民间音乐瑰宝得以世代流传。
在与巴东县城一江之隔的官渡口镇,笔者见到90多岁的老船工谭邦武。他是三峡地区年龄最长的船工,被人称作三峡船工的“活化石”。老人满脸的皱纹如岩上纤痕,满手糙茧像一把铁锉,但说起话来声气仍很亮堂。他说峡江号子都是自己编的词,现编现唱,走到哪里唱哪里,看见什么唱什么,主要是指点水路,协调步子。固定的歌词少,大多数号子都是劳动的呼喊。唱法上是当驾长的领头,纤夫跟着和,唱起来惊天动地。谭邦武当过几十年驾长,驾了一辈子船,唱了一辈子峡江号子。别人不敢去的急流险滩他去过,从没出过任何事故,前几年还敢在深更半夜帮别人送病人过江,划龙船比赛他还夺了头彩。老人说起这些眼睛便放光,脸上好得意。别看他九十多岁,记忆力好得很。峡江号子中有一段从夔府到巴东下水行船的口诀,老人至今还能哼唱如流:
夔府开头把梢出,臭堰溪摆的八阵图。燕窝石,两铁柱,粉壁墙,孟良梯,倒吊和尚半岩里。推黑石,望黛溪,一声号子下猫须。油渣溪,鲤拐子滩,错开峡,在南岸。梭罗树,斩龙台,烧火佬对门升子岩。龙袍拖肚上马滩,红石娘娘望巫山。巫山有个箜望沱,喊不得号子打不得锣……
唱词里都是沿江而下的地名。作为峡江号子的历史见证人,谭邦武的价值已不仅仅在于他是个长寿的老人。在农历癸未年拜访谭邦武后,诗人于坚说:“他就像一个河流上的盲诗人荷马,使书本上的话本、谚语、成语、对联、历史故事和江湖上的各种奇闻逸事都成为活在口头的话,像长江一样流动起来,奔流在长江和它的无数支流的草根阶级中间。”
近几年来,巴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多次召开督办会,并抽调了县委办、政府办、宣传部、民宗局、文体局、旅游局、广(电)局等单位的部分专业人员,组成“申遗工作专班”,出台了《巴东县关于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计划》,挂牌成立了巴东县民间艺术基地――峡江号子保护基地。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落实资金15万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积极宣传抢救和保护峡江纤夫号子的重要意义,讲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了专家调查研究,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随着巴东建设文化大县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巴东县在抢救和保护峡江纤夫号子的同时,创作了一批反映纤夫的文艺作品,并搬上舞台。如歌曲《峡江谣》、《纤夫》,舞蹈《溪边》,器乐《纤夫叙事曲》等,特别是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演奏家谭军以峡江纤夫号子为素材创作的笙独奏曲《纤夫梦》,在武汉首演之后,更是好声如潮,影响甚大。今年“七一”前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巴东县成功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巴东县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展演节目之多,参演人员之众,在巴东历史上均无前例。县委书记于德海、代县长龙世洪等四大家领导亲临现场,观摩演出,对艺术节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肯定。特别是官渡口镇代表队选送的《纤夫号子》更是倾倒了山城,深受县内外观众的欢迎,受到前来巴东检查指导工作的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北京市副市长陆昊等领导的高度评价。
在国家4A级景区――神农溪大峡谷峡谷,笔者看到被纤夫的脚板磨光了的滩石,纤绳在他们肩头勒出了紫红紫红的血印,突然就听见一阵雄浑的号子划过天空,炸雷一般,在峡江河谷震荡开来:
哦嗬哦嗬吆哦嘿啦哦嗬!——要得夫妻,嘿哟!不离伴,嘿哟!除非嫁一个,吹哦吆吆嗬!打鱼汉罗,吆嗬嗬里嗬!要得夫妻,嘿哟!同相会,嘿哟!除非王爷,吹哦吹吹嗬!来助威罗,吹嗬嗬里嗬!吆嗬也吆嗬,拿下来!吆嗬也吆嗬,爬下来!哦嗬!哦嗬!吆哦嘿啦哦嗬……
世界纤夫在哪里,三峡巴东神农溪。神农溪流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纤夫拉纤喊号的河流,这一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景观,神农纤夫和纤夫号子文化吸引千万中外游客,已成为巴东乃至三峡旅游产业的一大品牌,这让巴东人民倍感骄傲和欣慰!
(编辑:李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