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觉得自己就是为琵琶而生
一个凤头要装很久
51岁的王世辉,家住泉州市区泉秀街道泉淮社区,一脸的朴实,话不多,是一位制作琵琶的高手。
“你看我的手,都没一处是好肉。”老王说,制琵琶是个苦差事,他的双手伤痕累累,都是平时被刀、锯给划的。
“当年跟父亲学做琵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现在每做一把琵琶,都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
“做琴和其他工匠不一样,能把父亲的这门手艺传承下来,是源于我对音乐方面的兴趣。”老王说,他还不懂制作琵琶时,就很喜欢看父亲做琵琶,听父亲给乐器调音。
久而久之,父亲每做成一把琵琶,他全都能无师自通地“整”两下,二胡、琵琶、二弦、三弦……这些父亲常做的乐器,哪个音没调好,他只要轻轻一拨,便心中有数。老王从没学习过乐理知识,但摆弄起琵琶来还真是得心应手。
按老王的说法,他学会这门手艺是靠耳濡目染的。15岁那年,他就被父亲送到一家木工厂去当木工,学了两年就回家。17岁的他呆在家里,认为父亲做琵琶很好玩。好奇的他,开始尝试着把父亲做好的琵琶拆掉,自己再重新做,慢慢地他也就无师自通,把做琵琶的手艺学会了。
在家自学两年后,19岁的他考进了石狮音乐器厂。这,成了他32年制作琵琶生涯的开始。“当年跟着父亲学做琵琶,兴趣倒是其次,主要的目的是养家糊口,但现在就不这么想了,每做一把琵琶,都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尽力想把它做得完美些。现在不制作琵琶,整个人就好像丢了魂。”
老王做琵琶,经常忘了三餐的饭,最长一次,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连梦里都在做琵琶。
32年做了600多把琵琶,每次制完他都要反复试弹、调音,最长时一把要调半年
32年的做琵琶生涯,老王做了600多把的琵琶,令他最得意的作品,是去年六七月出炉的那把“和声”。
从去年正月开始,他耗时一年半,通过各种渠道,才找齐所需的材料做成了这把紫檀琵琶。“这把琵琶,是一位台湾人订做的,身价16万”。那位台湾顾客是台湾工六坊南音社的成员,来泉州进行南音交流,凑巧打听到老王很会做琵琶,就在他那订做了仿唐的“和声”琵琶。
“做琵琶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但如果做出了一把好的琵琶,那就觉得付出再多艰辛也值了。”老王说,在做琵琶的一系列流程中,像开模、盖印板、装凤头、安音位、磨光、油漆等都很麻烦,但最耗时、最难把握的还属安音位。
一把好的琵琶,音色是最重要的。每每制完一把琵琶,他都要反复试弹、调音。有时是面板太薄,那就需要加厚,相反面板厚了,就要接着改,音色没调好,他就吃不香、睡不着,每次都要调到自己满意的音色他才能松口气。像“和声”,单是安音位就耗了他足足半年时间。
(编辑:李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