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电视剧《三体》开播过去一年了,收官之时的豆瓣8.1分,已经攀升到8.7,在豆瓣2023评分最高的华语剧集榜单中,位列亚军。今年2月10日大年初一,它将登录美国影视媒体巨头NBC环球(NBC Universal)的新媒体平台,上线播出,成为为数不多能够登录美国主流电视台新媒体平台的国产剧。
如果说从《流浪地球》开始,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那么《三体》就是中国科幻剧时代的起点。过去这一年,《三体》导演杨磊收到至少3、40个科幻电视剧剧本,《三体2:黑暗森林》也开始筹备。在他这位“骨灰级三体迷”看来,第二部当然也有难点,但总比“从无到有”要容易。
以下为杨磊的自述:
科幻只是一件外衣
去年我上了不少课,科学、历史、哲学、美学……很多内容和拍摄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会帮助我更深地认识这个世界,从我以前可能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会在无形中影响我的创作,毕竟《三体》不是简单的影视作品,我希望拍摄第二部的时候,我表达起来能更从容。
例如6月,我把古希腊罗马历史通学了一遍。当然,这点时间只够了解皮毛,但至少让我的历史观更完整一些,想理解今天的世界文明,是绕不开西方历史的。西方人说话、做事的底层逻辑,就深埋在他们的哲学和历史中。
不久前,有一堂哲学课特别点醒我。老师说,我们中国的哲学和西方哲学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有个最深层的特点——二元,这是他们思考所有问题时的基础,二元就是清晰的好与坏,黑与白。所以你看他们的大众影视作品,再怎么变换形式,基本是好人打坏人。这就是西方二元论的文化底层逻辑,是西方人认知的状态,和我们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还是有区别的。
中国哲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阴阳,阴阳虽然对立,但又是一种统一而且可以互化。这时候再看《三体》系列,你说叶文洁是好人还是坏人?再看程心和维德,谁是好人谁是坏人?都难以用二元的思路来判断,甚至三体人、质子,能说他们坏吗?他们只是在宇宙中尽全力生存的一个种族而已。所以《三体》这部书能在全世界有那么多书粉,它一定是有自己非常厚实的底层哲学在里面。不仅哲学,我们还能在书中看到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
我觉得这就是破题的一个点——在做科幻作品的时候,不能只把目光集中在科幻本身。阿西莫夫用《基地》写出了整个罗马帝国衰亡史,所以西方把他奉上神坛,这个作品有这么大力量,不在于科幻形式,而是取决于作者到底要写什么。
有人说2023年是中国科幻剧元年,可能是受到《三体》电视剧的影响吧,过去一年我收到了不下3、40个科幻剧本,也有来找我交流的同行。其中得有一半,来了就说“这故事是废土”,还有人说“我要拍赛博朋克”、“拍太空歌剧”、“我要拍一个时空穿梭,就《暗黑》(Netflix制作的德国科幻剧)那样的”……现在大家对这些科幻概念倒是挺熟悉的,其实想做什么类型都可以,这没那么重要,我最关心的是,内核是什么?科幻只是故事的“外衣”而已,它不是目的,那么,穿着这身外衣,你到底要表达什么呢?如果说不出来,只知道要做科幻,那这天就聊不下去了。
上世纪60年代,西方有过一段经济萧条的日子,年轻人失业率很高,他们抱着极大的不满,用赤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诞生了朋克文化。之后,科幻作家开始对高度机械文明进行反思,创造了“赛博朋克”这种科幻文学类别。“太空歌剧”是上世纪50年代美苏进行太空竞赛后,启发作家对于太空旅行、太空冒险的想像。可以说每一个西方人创造出的科幻概念,都和他们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要表达的内核,对于西方读者和观众,从内心就对这些概念有文化认同感。
我们当然可以借用他们的科幻概念,但是打算用来表达什么呢?这要想清楚。说实话,我觉得这些西方科幻概念比较难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实现嫁接,因为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没有类似的科幻感受。
其实在《三体》之前,中国有科幻剧,只是没被大家“看到”而已,所以很多观众会认为《三体》是第一部中国科幻剧。《三体》能够成功,还是因为故事本身有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背景,大刘原创的十几个思想实验,描述了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觉得科幻在国内落地,必须要跟中国自己的文化结合。我们的《三体》电视剧能够被大家接受,大概也是因为我们选择完全忠于原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拍,算是开创了一个我们自己的科幻剧创作思路吧。
关于《三体2:黑暗森林》
去年,我又把一共90多万字的《三体》三部曲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一边读一边琢磨怎么把书里的文字影像化。很多人问我第二部打算怎么拍,跟第一部一样,照书拍。这么伟大的作品,我想以后一定会被翻拍无数次,我们作为第一次的拍摄者,还是要尽量保持书中原有的味道。
第二部中的主人公罗辑将见到危机纪年205年后的世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很难拍,其实第二部在文字表现上非常明确,本身冲突性很强,科幻元素也更加丰富,猜疑链、黑暗森林……在哲学上讨论的问题更加尖锐,这都是会触动人们内心的点,剩下的事就是我们主创团队一起运用集体的智慧,用合理的钱把书里的内容呈现出来。
目前需要我们主创团队大量讨论的部分,是如何表现书中2010年的科技水平。大刘写《三体2:黑暗森林》的时候,2010年还是未来,他有很多大胆的科学幻想。例如,太空电梯已经开始建造,例如章北海在太空里用陨石子弹射杀了五位科学家。如今,大刘描绘的未来已经成为我们的过去,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别说2010年了,就是2024年,人类科技也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所以,剧中2010年人类的科学底层逻辑到了什么程度?这关系到影片中方方面面的细节,甚至人们使用的手机是什么样子。我们肯定要和真实的2010年相结合,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中的现实,怎么把握这个度,我们还是得费一番脑筋。
相对于已经发生过的现实,200多年后未来场景的构建,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大家毕竟经历了二三十年西方未来科幻影视的洗礼了,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观众们都接受的未来科幻美学系统,我们没必要去颠覆它,书里也有大量有关未来的描述,咱也不用自己发明。我们就在现有的美学系统上,为《三体2》做嫁接和延续就可以了,但是投资变大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拍摄第一部的时候,我们在横店完成了大部分2007年北京场景的拍摄,那挺省钱的。第二部里,原来的城市都被埋进沙漠了,要还想拍北京那估计得去西北找个地方,真没法省钱了。
目前我们还在讨论剧本,希望今年年底可以开始封闭筹备。第一部从建组、拍摄到后期,用了三四年,对于冲突性强、大开大合的第二部估计也需要这么长时间,需要准备得非常充分,拍摄《三体》就是得耐得住寂寞。从导演的角度看,我感觉最难的是《三体3:死神永生》。说实话,开头君士坦丁堡的那场战争我知道怎么拍,但是书里细节无限展开的四维空间、二向箔与三维宇宙接触的瞬间使后者向二维世界坍缩……这我目前还没有想清楚怎么拍。
人类是生活在自己认知蜘蛛网里的蜘蛛,网有多大,我们就知道多少,我们无法想像“网”以外的世界。四维、五维甚至十一维空间,到底什么样?文字怎样描述都可以,但是一旦涉及影像化,作为三维生物,我觉得几乎做不到。也许有一天开始拍摄的时候科技更进一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到时候再思考吧。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