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上映首日票房即过亿,尽管网络讨论两极分化但热度不减。社会罪案、青少年心理、原生家庭、亚文化等议题之间的碰撞,似乎撞出了一个意义丰富的话语场域。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愤怒的父亲老金,为了给死去的女儿复仇,在寻仇之路上逐渐迷失的故事。该片借助这几年备受关注的“原生家庭”概念,在悬疑、惊悚、动作等跨类型的黑色电影外壳下,试图延伸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问题。电影叩问人们习以为常的情感模式,直击当代社会的文化症候,提供了一种从跨类型的黑色电影切入作者性表达的思路。
文学改编的“不规整”思路
影片从原著小说文本出发,将一个简单的追凶故事改为更深层次的作者表达。对文本的大幅改动,足见导演曹保平的野心。他曾在访谈中说,要用规整的原著逻辑做出“不规整的东西”。原著故事主线清晰,凶手明确,受害者父亲万里追凶,凶手母亲庇子心切、父亲铤而走险,聚焦于阶级和社会议题。然而,电影选择了重塑人物的部分背景,调整故事主线,更关注对亲缘关系的反思。首先,影片弱化了金陨石的人物身份标签。在原著中,他是赌徒、是越战老兵,还将死去的女儿的脸纹在了低头可见的腰腹左侧;在电影中,他是违法捕鱼的船老大,嗜酒,但总体上是个普通的中年单亲爸爸。其次,影片删减了顾红的人物前史,留下一个相对模糊的母亲形象,辅以歇斯底里的控诉。第三,李家叙事的重心从李烈转移到了景岚身上,其冷静和偏执甚至不亚于金陨石。随着叙事的深入,凶案牵涉的两个家庭被拉平到一个抽象的东亚文化圈层当中——普通的家庭、平凡的亲缘关系模式。
此外,电影表现了青少年对亚文化的痴迷,借日本动漫《死神》中的两个角色揭开了Cosplay群体中阴暗化、边缘化的一角。跟原著不同,影片中金丽娜选择了自杀。如此,影片前段对凶手的追逐,瞬间化为了真相对父亲振聋发聩的诘问:“你爱她吗?”同时也完成了该作品从小说到电影的深刻转型。
罪案包裹下的文化旨归
影片利用跨类型创作,回归导演对血缘关系的观察。《烈日灼心》中的陌生婴儿激发了罪犯的父爱;《追凶者也》中,儿子思念亡母不愿迁坟,引发复杂事件;《狗十三》中,家庭内部的权力博弈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成长阵痛。李苗苗、金丽娜、作恶的三个日本青年,几乎都过着远离血亲的生活,试图在同龄群体中以极端方式获取新族群的认同。
如果说疯狂的少年与少女,是影片试图通过献祭子女的理性,来推翻父权叙事下父亲的自我感动,那么影片中的母亲形象则走向了极端的刻板印象。顾红为数不多的戏份中满是对金陨石的愤懑和控诉,救护车上诡异的大笑流露出自嘲与绝望,一刻不止的情绪宣泄似乎叠合了黑色电影中女性人物的神经质底色。镇定自若的景岚则在“我们就是两个骗子”的自白中崩塌,在主题深度上,慈母败儿式的母子关系显然弱于金陨石与金丽娜父女之间冷漠的对抗。
影片开始不久,金陨石在居酒屋对岛津抱怨,女儿被杀“是我的笑话”。到了片尾,李烈的疯狂再次确证了父权制结构下父女关系的一贯形态,即人身依附和从属关系。他年幼瘫痪的女儿被儿子用硫酸毁容,在金陨石的言语刺激中他逐渐恍惚,将对方认成儿子并试图置其于死地——这跟金陨石最初的怒火几乎如出一辙。
在父权制视域下,权力结构中的个体必然受到多重关系的撕扯,血缘、亲缘、肉体、阶级等关系的集合,构成了这部非典型黑色电影的终极秩序,即虚无的情感。罪案牵涉的个体无一不在确证自我情感的真实性,以愤怒为线索,支撑起自身与周遭世界的情感链条。东亚文化圈默认父母子女彼此之间无条件的爱,但电影否定了这种爱——凭什么默认爱天然地存在于血缘、亲缘关系之中?
符号隐喻中的“灰色地带”
除了对文本大刀阔斧的改编和对社会症候鞭辟入里的剖析,非典型的黑色电影视觉系统也彰显出导演跨类型的野心。这在映前物料中已有所体现,整体制作风格偏向暗黑,标题凛冽的笔触几乎占满了整张海报。一般来说,黑色电影常常利用低影调、暗色彩构建叙事空间。昏暗的吉田寮、逼仄的壁橱、黑暗地下室里的火焰与烟雾、迷乱的日本夜店与狭小的床、幽暗可怖的亡父之梦、台风压境时阴沉的云、几近黑色的海域、龙卷气旋中漫天落下的鱼,以及黄昏中横冲直撞的蜻蜓……影像中的黑色符号形成了隐喻的积聚,似乎是对商业类型片的离经叛道。但洋房中的持刀肉搏、展馆楼顶的追逐与高空坠落、命运般的十字路口三车相撞,又将观众拉回类型片视觉奇观的万花筒中。
这种“冲突”正是导演曹保平所说的“灰色地带”。激烈的追逐打斗戏份,加上黑色符号的深层隐喻,导演在悬疑片的惯常拍摄手法中,在商业类型片的影响力中,试图将影片推向深度思考,进而完成对社会心理的情感叩问。金陨石在漫展场馆外寻找凶手的主观镜头当中,Coser们如百鬼夜行般经过,影片以Cosplay为切口,以一个被主流社会价值观塑造的中年男人、父亲的身份视角管窥亚文化群体。Cosplay群体突出的视觉艺术审美特性,使得边缘青年背离主流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被无限放大,最终在影片强烈的黑色风格中走向普遍的虚无。“我们的认知局限了我们的行为”,曹保平将代际冲突的思考归结到认知层面,“就是要故意揭开一个伤疤,让大家意识到原生家庭可能给人带来的伤害”。
近期,“全员发疯”式的影视作品往往借由网络社交媒体引起不同人群的大范围讨论甚至争论。从《河边的错误》到《涉过愤怒的海》,“疯狂”只是表面,此类影片究竟触及到了多少当前的青年文化及社会心理,亦是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武晓旭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