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但愿曲终人未散

2014-07-28 10:44:11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蒋慧明

   

  “红楼梦之风月宝鉴”鼓曲专场演出

  提起鼓曲,时下的年轻观众多半不甚熟悉。曾几何时,大鼓说唱、民间小曲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那些唱腔优美、词句典雅的传统曲目,不仅蕴涵着数百年来几代曲艺艺人的潜心打造和反复磨砺,更是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民族艺术的菁华。

  日前,赴前门外的正乙祠古戏楼聆赏了一台名为“红楼梦之风月宝鉴”的鼓曲专场演出,感触颇多。

  提起鼓曲,时下的年轻观众多半不甚熟悉。曾几何时,大鼓说唱、民间小曲就是当年的“流行歌曲”,那些唱腔优美、词句典雅的传统曲目,不仅蕴涵着数百年来几代曲艺艺人的潜心打造和反复磨砺,更是积淀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民族艺术的菁华。只可惜,如今随着各种娱乐方式的盛行,文艺演出的市场格局也多以票房定乾坤,尽管借着“非遗”的机遇,传统曲艺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就北京的鼓曲市场而言,整体状况却并不容乐观。专业鼓曲演员的断层,伴奏人员的稀缺,演出场所与场次的锐减,再加上鼓曲演出形式的单一,缺乏必要的策划、包装和宣传,年轻观众对鼓曲艺术的隔膜也就在所难免。

  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曲种,音韵醉人,风格雅致,其中有不少传统曲目的唱词改编自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久唱不衰。这台节目便撷取了数段《红楼梦》题材的经典曲目,以夹叙夹议的串联词连缀起了岔曲《太虚幻境》、京韵大鼓《遣晴雯》、单弦《呆霸王挨打》、梅花大鼓《宝玉探病》和京韵大鼓《祭晴雯》,檀板弦歌,声声入耳,令人回味不已。几位年轻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刘禹和顾伯岳都是北京的鼓曲票友,学艺多年,颇有天分;而天津的时唯演绎的一段白派京韵大鼓代表曲目《遣晴雯》,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由天津特邀的两位重量级名角的友情助演,著名梅花大鼓艺术家张雅琴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骆派京韵大鼓艺术家刘春爱,虽都已年届七旬,却仍嗓音洪亮,韵味醇厚,气度不凡,甫一张口即赢得台下内行观众的叫好连连。

  置身古色古香、别具特色的正乙祠古戏楼内,静赏这久违的京腔鼓韵,体会传统曲艺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魅力。细细辨来,似又有几分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时尚的有机联系。果然,这一念头在最后一个节目——由几位80后年轻人合作完成的“曲艺戏”《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中得到了验证。

  在既有的传统艺术门类中,戏曲与曲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甚至无需所谓的“跨界”。如果抛开对“曲艺戏”这一称谓的学术定位不谈,实际上,这个节目从编排到演绎,都能在旧有的“拆唱八角鼓”或“八角鼓带小戏”的表演模式中找到临摹的范本。据主创人员介绍,节目的脚本是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剑云先生创作的单弦《相思局》改编,并参考了同题材的昆曲折子戏的结构,主要选取了像[湖广调]、[靠山调]、[金钱莲花落]、[怯快书]等相对上口的几个单弦曲牌连缀成篇。演员阵容上,有单弦票友刘禹(饰贾瑞)、青年弦师白金鑫(饰贾蔷),也有中国戏曲学院的青年师生杨炎博(饰渺渺真人兼导演)、殷继元(分饰贾蓉、幻化骷髅)、庄甜甜(饰幻化美女)等,文武场也是由京剧和鼓曲的青年伴奏员合作完成。从演出的现场效果来看,台下新老观众的反响还是比较强烈的。尤其当演到贾瑞手持风月宝镜色迷心窍时,幻化骷髅出场,二人一段模拟“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的无声表演,着实令人莞尔。再瞧台下看客,年长者多不明就里,青年人则会心而笑。虽是一段“外插花”的噱头,却也能看出这群年轻人的灵感与创意,当然,还是建议点到为止,过犹不及。不足二十分钟的节目,可以明显看出这群年轻人的努力与用心,从情节结构的跳跃紧凑,到表演节奏的强化夸张,并非对传统程式的简单复制,一招一式皆有章可循,同时又有所取舍和变通。或许,这对当下如何解决传统艺术与时代生活相接轨的命题,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吧。

  演出看罢,意犹未尽。由北京鼓曲演出市场的式微,联想到当代人对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隔膜与疏离。我们常说:艺以人传,而眼下需要传承的又何止是传统曲艺的曲种与曲目,更是指其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魂与神。由此可见,培养新一代的曲艺演员和曲艺观众同等重要和迫切。

  信笔至此,对这台专场演出台前幕后的80后主创团队更是充满了敬意,尤其是个人出资筹划出品这台演出的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的谢岩。明知办这样的演出肯定赔钱,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借用徐皓峰说过的一段话:“在中国的生活和经验中,存在着那么多偏僻的、宝贵的、被人遗忘的可能性都没有被我们去挖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把它找回来,本身就是让它向着未来继续走下去的鼓励和成就。”

  但愿,曲终人未散,回望传统的经典,体验复古的流行,最终,我们终归可以找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实习编辑:邢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