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剧场文化”的新平台

2009-08-17 14:06:36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作者:张颐武

  最近,和电影市场相似,以小剧场为中心的话剧剧场演出也十分活跃。从新世纪开始以来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白领和大学生等戏剧爱好者为主体的稳定观众群,而演出的场次和剧目的丰富性也都是前些年难以相比的。我们可以看到,“话剧”所营造的新的“剧场文化”正在成形。一方面,孟京辉、邹静之这些已经具有市场“人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在不断出品新的作品,以孟京辉为中心的“蜂巢剧场”和以邹静之为中心的“龙马社”等更是成为推出作品的基地和平台。另一方面,新兴话剧团体也相当活跃,年轻剧人所展现的活力和创造力引人瞩目。看看一些本地性报纸的演出信息,就可以发现以小剧场为中心的新的“剧场文化”已经成为大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并成为都市中文化生活新形态的一种标志,喻示了年轻人对文化创造的渴望,对于生活反思的要求。

  上世纪80年代,我还是大学生,算是个“文艺青年”。那时我们都迷恋北京人艺的话剧,每有新戏,我们就会骑上自行车赶到人艺去看。当时人艺的剧目非常多样,既有老舍、曹禺的保留剧目,也有不少年轻剧作家的新戏和西方的戏剧。同时像青艺和实验话剧院的话剧我们也经常去看。当时看话剧是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接触的一种文化生活。记得当年人艺的《绝对信号》剧组还在北大文学社和同学座谈,对我们意见的认真倾听也是后来难得一见的。话剧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话剧中得到乐趣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白领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逐渐转变,在KTV中唱歌逐渐成为都市休闲生活的主要形式,并迅速在全社会普及。像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这样的电视节目会风行一时 ,其基础就在于K歌文化的普及。而话剧虽然一直在延续和发展,但已经收缩为相当“小众”的文艺生活,其影响已无法和80年代相比。“K歌”文化作为都市生活的一种形态,并无可争议之处,但如果仅此一种则显得十分单调。况且以模仿为主的娱乐形式在文化意蕴上也相当有限,会限制人们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趣味。小剧场的红火正表明了人们已经开始对自身休闲文化的不满足,新的“剧场文化”天地已经形成。

  现在看来,不少小剧场话剧都能够切合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常以戏谑调侃的手法,展示现实人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往往是过去我们视为“杯水风波”的小事件,未必具有巨大的意义。但其实“似小实大”,看似不关乎世道人心的事情却是都市人每天都要面对的。诸如城市人的复杂感情,职场中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的挑战,住房和交通的压力等都是小剧场津津乐道的主题。其间既有自嘲,也有反讽,既有真挚的投入,也有间离的反思。他们艺术目标并不高远,其实验和探索的胆量也并不很大,但格外注重和观众的沟通与互动。场下观众是都市里生活的年轻人,而场上的创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新的戏剧形态好像与80年代话剧不尽相同,其实探究人生,反思自我的态度则是异曲同工。看起来未必合于规范,但一份都市生活“原生态”的生动和鲜活也足以娱人娱己了。

  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年轻人回归剧场的趋势。这种回归其实反映了他们渴望戏剧和现实建立联系,渴望戏剧和生活建立联系的趋向。这对于话剧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打造“戏剧之都”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益处。目前,一方面要为这种戏剧的复兴提供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当下都市戏剧中这份“野蛮生长”的“原生态”活力。

  (实习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