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云
在日前正进行的中国话剧诞辰百年纪念演出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万家灯火》完成了第120场演出。从2002年10月首演至今,该戏的票房收入已达1100万元,每场都保持着九成的上座率。这在人艺上演的繁多剧目中,仅略逊于《茶馆》《雷雨》等传统大戏。
在最近结束的演出中,观众们的热情不减当年:幽暗、静谧的剧场中,人们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不停地鼓掌和流泪。
与非凡的市场业绩同样引人注目的,是《万家灯火》殊为特别的创作背景:这部“十六大”的献礼作品,是北京市委下达的“命题文章”——反映北京危房改造工程。编剧23天拿出成稿,剧组不到两个月完成排练。
在话剧陷于低谷,文艺界弥漫着“娱乐至死”之风的当下,一部短期内完成的地道“主旋律”作品,靠什么力量,在几年间一直对观众保持着持久的吸引力?
●调动编剧半生经验的剧本
《万家灯火》的导演林兆华说,这个戏成功的基础是编剧,剧本很扎实,人物鲜活,语言生动。
《万家灯火》讲述的是北京南城金鱼池胡同危房改造的故事,以何家三兄弟和母亲因住房而引起的家庭纠纷为核心线索。
虽然是“命题作文”,但编剧李龙云对写作对象——为住房而发愁的北京百姓的感情,却是自发而深挚的。“我熟悉胡同和那些大爷、大妈、哥们儿、大姐,他们曾是我的邻居和亲人。”虽然写作是23天,但李龙云调动的却是半生的生活积累。
那些京味儿十足的幽默对白,让观众深深沉浸在作者设置的故事场景中。身居破败房屋、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们,在艰辛和烦恼中仍然保持着自嘲的乐观,保持着自尊与对生活的憧憬,这一切都让人们含笑流泪。
作者没有简单图解政府的危改政绩,而是通过细腻生动的人物和对话,展示了老百姓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渴望。他把视角延伸到上世纪90年代,使故事更加丰满,有历史纵深感。
●阵容整齐的演出团队
《万家灯火》剧组囊括了北京人艺最整齐的阵容。导演林兆华是人艺最资深的导演,执导了《绝对信号》、新版《茶馆》等经典剧目。演员濮存昕、宋丹丹、杨立新等则是公认最具影响力的“台柱子”。
以“先锋”“探索”著称的导演林兆华,在戏中却运用了最为平实的现实主义手法:舞台布景尽量还原真实、对演员的表演力求自然。这使整出戏表现出与内容十分贴切的朴实风格。
与此同时,追求与众不同的“林式”个性,依然在这部戏中有所体现。乘凉聊天、停电等情节中的群众演员,都是林兆华找来的金鱼池胡同居民。“他们几乎根本不需要怎么演。”这些演自己故事的非职业演员们,令全剧平添了一分独特光彩,台上台下互动热烈。
另外,《万家灯火》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批优秀演员的积极参与。李龙云说:“只有好的演员,才能最准确地演绎编剧所塑造的人物。”
由于话剧的演出费与影视剧的报酬形成巨大落差,一些“名角”纷纷转向电视剧的拍摄。目前,一些大戏由于无法聚集优秀演员而停演。《万家灯火》却是历史上人艺演出阵容最整齐的大戏之一。
北京人艺党委书记马欣说,对于有追求的演员来说,好戏依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放弃外边的演出机会参加这部戏。“这是人艺积淀的传统价值观和国家剧院演员的责任感在起作用。”
●大大方方提倡“主旋律”创作曾在《万家灯火》中饰演“田政府”的演员杨立新说,尊重艺术规律的“主旋律”作品,同样能够让老百姓喜欢。
他说,事实上,话剧经典之作《茶馆》就是“命题作文”。“人们讨厌的是那些贴标签、生硬、苍白的虚假宣传。作为国家剧院,宣传社会主流价值是其职责所在。”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部戏中,名演员们的参与并非简单客串,仅仅作为市场炒作的噱头,他们力求突破自我的高超表演,最终成就了剧目的成功。
濮存昕扮演的清高可笑的社会学家“何老三”,是其创作人物的另类。那个身在陋室不忘庙堂、言行怪诞的知识分子,突破了其以往塑造的儒雅、理性形象,难能可贵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深度;阔别话剧舞台10余年的宋丹丹,点燃了观众一次又一次欣赏高潮。她扮演的何家老太,一个守寡30多年,啰嗦、固执而又宽容善良的母亲,完全征服了观众。
创作者对戏剧艺术的尊重和热爱,使这部戏直至5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万家灯火》的成功给人们以启迪。专家认为,现实主义的“主旋律”作品能够赢得观众,集合了优质资源的国家艺术院团,有能力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在改革旧体制促进话剧发展的同时,也要大大方方地提倡“主旋律”创作,使话剧艺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加健康、持久地成长。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