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谊舞历来都是“西洋舞”“舶来品”。
自鸦片战争至清末期间,裕西龄曾获最高统治者恩准,在圣前跳华尔兹,为慈禧太后消遣取乐。尽管慈禧太后看后眉头紧锁,但交谊舞就是这样挤进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而后,在本世纪初的一个夜晚,上海苏州路外白渡桥堍的礼查饭店(现上海大厦)传出了“蓬、嚓、嚓”的声音,于是交谊舞群落中的华尔兹、古巴伦巴、,美国水兵舞、布鲁斯、西班牙探戈、英国的快步舞等等通过多种、渠道,陆续传入我国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0 50年代,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交谊舞,随着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传入我国。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迪斯科、霹雳舞等从世界各地涌向中国。至此,在中国近100年的交谊舞发展史上,清一色的全是“外货”。
80年代的中国人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自我开拓意识猛然上升,人们开始谈论社交,谈论个性,人们渴望在艺术的参与中重新塑造自我,于是人们选择了交谊舞,选择了与其相适应,简单易学,轻松活泼的北京平四舞,不谦虚地讲,“北京平四舞”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没有属于自己交谊舞的历史,从此,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交谊舞——北京平四舞。
北京平四舞除了它具有一般交谊舞都具有的品格、特点和魅力外,它还具有中国独特创造的审美特征,它独创的审美特征具体体现在“步、花巧妙的结合”;“手势、身段造型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结合”。它的舞步规范,潇洒自如,灵活稳健,舞步快而不乱,快而不赶,稳而不拖,舞姿造型优美文雅,新颖别致,它的优美大大超过它简单的名称。
(编辑:王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