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们反复练习《牡丹亭》中的舞蹈动作
习惯了看昆曲里穿着戏装、贴着云鬓的杜丽娘之后,让你在舞台上见识一个一语不发、立起足尖、时不时还大劈腿的杜丽娘,你会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5月2日至7日,中央芭蕾舞团将在天桥剧场推出其策划两年之久的芭蕾舞剧《牡丹亭》。而它背后的创作团队,更令你感觉“迷糊”。
李六乙和郭文景,一个是第一次涉足芭蕾创作的话剧导演,一个是第一次为芭蕾舞剧配乐的作曲。数月以来,他们共同“拜倒”在足尖之下。
郭文景说:“肢体传达的情感和对人的冲击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就像音乐。”李六乙赞叹:“还需要语言吗?肢体的力量超越一切,语言很苍白。”除了发现舞蹈之美,他们还共同看好一个青年舞蹈编导——费波。李六乙说,是费波,让他在面对这次创作的两大困境时找到了答案。
李六乙所面对的两大困境是什么?“《牡丹亭》原作之成功,很大原因之一是它非常美丽、非常高雅、非常丰富的文字。但芭蕾不能说话,要如何把这么好的语言转化为肢体动作?”李六乙说,“一个400多年前的中国作品,要用代表西方艺术的芭蕾来表现,如何找到这种中西的结合点?”直到去年11月,在中央芭蕾舞团的青年编导费波的工作坊中,他找到了答案。
费波用舞蹈抓住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忽然有了对性的认识和感觉,可后来又没有了。这起伏带来巨大的心理变化。在这里,人们不会看到一个跳着古典芭蕾舞步的杜丽娘,但她也不会一上来就大劈腿,她的肢体随着内心的变化而变。”费波说,整个创作团队一致认为,应该表现一个今天的杜丽娘。音乐方面着力刻画人的种种极端感受,舞蹈动作上偏于现代风格。
距离公演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中芭副团长黄民暄看过《牡丹亭》部分片断之后,大松一口气。“还好!它还是芭蕾!”而李六乙说:“芭蕾版《牡丹亭》会跳出一切既定期望。它不是青春版、也不是厅堂版,它不符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预期,也不符合中国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既定想象。”
(编辑: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