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诗歌与乡土的新向度

2009-07-21 09:32:59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作者:蒋登科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国度。中国文化自然也就以农耕文化、农业文化为主。农业文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依靠自然、崇尚自然甚至崇拜自然。在历代诗歌中,四季更替,日月星光,山水树木,晓雾流岚是诗人感悟人生、抒写生命体验的主要意象。 

  今天,中国的农业仍然被认为是立国之本,农业文明仍然是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现代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封闭格局逐渐被打破,国家对农业、农民实行了新的政策,取消了延续数千年的税赋,还投入大量资金补助农业生产。虽然现在的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收入、生活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只要这个政策能够长期延续下去,农村定然会发生历史性变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思考乡土诗,应该是具有意义的。

  在新诗史上,刘大白的《卖布谣》等作品是早期乡土诗的代表。后来,臧克家、艾青的一些作品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9年以后出现了苗得雨、刘章、管用和、尧山壁等诗人,新时期又有陈所巨、刘小放、饶庆年、丁庆友、姚振函等诗人的出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坛上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的乡土诗人,如耿翔、丁可、白连春、赵贵辰、叶舟、高凯、田禾、巴音博罗、沈苇、秦巴子、柏常青、李自国等等。他们是农民后代,熟悉农村与农民,熟悉乡村生活,了解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也深感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差异。不少人从城市与乡村对比的角度解读乡村及其历史与文化,思索农村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创作了一些具有乡村风俗、地域特色与现代精神思考的作品,成为新诗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打量乡村,或思考历史,或打量现实,或展望未来,或忧思,或欣慰,使我们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及变迁中的艰难抉择。

  在世纪之交,诗坛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打工诗”的诗歌现象,其作者多为来自乡村的新一代农民工,但他们离开土地,来到都市,参与到现代文明的建设之中。他们同样体会到乡村的变化,体会到自己在都市之中的艰难处境——不是物质上贫乏,而是精神上的隔膜,于是他们在反思乡村的同时也书写着对乡村的怀念。我们可以认为,“打工诗”中相当一部分是可以称为乡土诗的,是乡土诗在新时代的延续。

  只要乡村还存在,乡土诗就不会消失;只要都市还存在,乡土诗就无法摆脱城乡冲突的宿命。白连春曾写过一首《缺口》:“村里说要完成乡里的任务/乡里说要完成县里的任务/县里说要完成国家的任务/农民的汗水一路流着/流到最后/不知国家/能收到几滴//中央开会说减轻农民负担/省里开会说减轻农民负担/县里开会说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从上减下来/减到最后  农民的肩上/依然沉重//农民说/我们的肩膀/从来就不怕挑担/只是别让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国家的忧患”。而今,诗中所写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国家对农村、农民、农业政策的调整,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将使我们的乡村更美更丰富,我相信乡土诗也将出现新的美学向度,呈现新的艺术魅力。

  当下的乡土诗写作和发展至少应该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其一是参照视野。当下的中国已经不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简单的二元格局。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农村与城市还存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农村人到了城市,成为新的产业工人,加入到现代文明建设的队伍,有人称他们为农民工;为了改变农村生活的旧面貌,农村在向城镇化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这种交融实际上包含着求新与恋旧、现代与传统等多方面的矛盾。诗人只有在广泛的参照视野中,才能够真正了解、理解现代农民,把握农村发生的内在的巨大变化,才能把捉农民的痛苦与快乐、幸福与迷茫、处境与梦想,才能思考这些变化给农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提升,也才能真正写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乡土诗。打工诗歌在近些年之所以受到诗歌界和读者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是不少诗人在经历了都市生活之后再反观自己的乡土,其参照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二是良知与责任。在任何时代,诗人都需要良知与责任。简而言之,诗人的良知就是说真话,就是揭示本质,就是不偏废也不偏爱。面对乡土,诗人的姿态非常重要,我们不能迷恋,也不应该调侃,而是应该把乡村和乡村中的人看成是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和他们对话、谈心。乡土诗如果仅仅是迷恋乡村的宁静、封闭,玩味古典,怀念人类童年时代的蒙昧情怀,那不是一种发展的视角,也难以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现代诗人的良知就是应该多侧面发现农村、抒写农村,既揭示乡村带给我们的温暖、抚慰,也要揭示农村的封闭、落后,在打量底层生活状貌、同情底层艰难的同时,用一种悲悯的情怀给他们以批判、鼓励、希望。单线条的诗往往不是好诗。好诗是诗人反复思索之后的敞亮,是本质的而非表象的诉说。
[NextPage]

  其三是深度体验。这里强调的是艺术深度。有一种诗好像是在写农村,使用了很多农村的意象,但其格调、内容、情感和乡村并没有深度融合,给人言不由衷的感觉,而且这种作品也不是仅仅把农村意象作为某种抒发感情的自然意象来看待。如果一定要把这类作品划入乡土诗的话,可以称为“伪乡土诗”,一是因为它们和人们常常所说的乡土诗有区别,二是因为有些作者并不了解乡村,其作品并没有揭示现代乡村的深刻变化,只是作为局外人抒写一点表面的感受。乡土诗应该是有深度体验的,既对农村和生活其中的人有深刻的了解,又在他们身上投入了同情的了解和关怀。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参观、考察,是难以实现的。要写出具有艺术价值也能够为读者带来沉思的乡土诗,诗人应该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生活,甚至深入农民、包括那些已经和正在成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的内心。要写出优秀的乡土诗,就必须亲近乡土,去感受乡野的丰富与单调,走进农民的心灵,走进文化的乡土,走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

  乡土诗只是现代诗歌的一个方面,它同样担负着中国文化传承、创造的使命,应该有着一般现代诗具有的品格,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指向。这里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为乡土诗指示方向,而是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一个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也渴望乡村变化的读者,在读诗之后向诗人们提出的建议。我希望我们的乡土诗中能够出现一批为读者所喜爱、为新诗历史所关注的佳作。这样,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也就在现代转型中获得了新的文化积淀和新的文化传承。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