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赫拉巴尔:以文学对抗令人不快的世界

2008-03-04 09:00:18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1997年2月3日,84岁的捷克著名作家赫拉巴尔从医院五楼坠下,十年后他的回忆录三部曲《河畔小城》翻译出版,至此赫拉巴尔主要作品均已译为中文。

1962年,赫拉巴尔在布拉格利贝尼堤坝巷住所前。这一年他终于告别了“汉嘉”般的生活,成为自由职业作家,开始了出版高峰期。

《河畔小城》,杨乐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9月版,38.00元。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伊利·曼佐导演,2006。改编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

布拉格金虎酒吧,赫拉巴尔是这里的常客,1994年捷克总统哈维尔在这里介绍他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认识。

年轻时穿军装的贝宾大伯,他是“好兵帅克”一样的人物———巴比代尔。

 

    去年,赫拉巴尔的回忆录三部曲《河畔小城》出版。至此,这位伟大的捷克作家的最主要作品,都已经在中国出版。大概与此同时,根据赫拉巴尔的小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改编的电影,在欧洲公映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费比西奖,中国的“赫粉”很快通过盗版渠道,同襄盛况。

    尽管出自赫拉巴尔的“御用导演”伊利·曼佐之手(他曾导演过六部赫拉巴尔的小说电影版,其中,《严密监视的列车》获奥斯卡外语片奖,《失意灵雀》获柏林金熊奖),相较于小说,电影版本的《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依旧显得过于光滑,色彩温馨而单调,缺少了原作的粗砺和磕巴。 

    这部小说讲的故事,是一个“往上爬”的小人物,在变幻莫测的20世纪捷克,如何冷眼旁观、如何乐在其中、如何以身伺虎、如何达观和笨拙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也是捷克这个国家的故事。

    尽管小说名叫《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侍候过英国国王的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矮个子的“我”,而是他的老师领班斯科西万涅克先生。作为侍者,主人公一生的最大荣耀,就是侍候过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并赢得一枚硕大的奖章。遥远的埃塞俄比亚皇帝,与遥远的英国国王,对捷克人来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想象。埃塞俄比亚,是异邦,是圣经中的地方,遥远过去的世界中心;而英国,则是欧洲,是同类,是如今的世界中心。

    捷克的首都布拉格,也曾作为世界中心。1599年,第谷·布拉厄千里迢迢,携带着笨重的天文仪器,由丹麦跋涉到布拉格,拜见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尾随着第谷,小学教师开普勒由德国抵达布拉格。对于捷克来说,这是具有隐喻性的历史时刻,第谷和开普勒在布拉格的科学研究,是文艺复兴的硕果,象征着近代欧洲的开端。而在欧洲政治方面,伴随着疯子鲁道夫二世的去世,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心,转移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布拉格逐渐由世界的中心沦为偏远小邦———顺带说一句,1627年,在鲁道夫皇帝去世15年之后,开普勒依据第谷的观测资料,编写了《鲁道夫行星表》。两年之后,中国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成立历局,由徐光启主持编撰《崇祯历书》。《崇祯历书》的基础,就是第谷和开普勒的天文学理论。以第谷、开普勒为象征的“世界中心”,当时已经辐射到遥远的中国。

    进入20世纪,捷克以其灿烂群星,重新成为世界文学的中心。在这个群星谱系中,毫无疑问,卡夫卡居于中心,宛若恒星,赫拉巴尔居于侧翼,却是最近最耀眼的一颗。在捷克的文学史上,卡夫卡同样是一个另类,象征着捷克的“欧洲”一面。这个“欧洲”,在民族主义风起云涌的20世纪,引起捷克人的拒斥,也给捷克带来了深重灾难。当布拉格市议会决定把卡夫卡故居前的老城广场命名为卡夫卡广场时,布拉格市长带头反对,原因在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一直使用德语。以卡夫卡为象征的文学谱系,在20世纪下半期由塞弗尔特和昆德拉继承。具有隐喻意义的是,卡夫卡曾居住过的炼金术小巷22号(卡夫卡在这里遥望过著名的“城堡”。赫拉巴尔在《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中,在同一视线处简洁而且不耐烦地描述过城堡,“我看到闪闪发光的布拉格宫”),后来曾由诗人塞菲尔特居住过。

    赫拉巴尔象征着捷克文学的“捷克”一面,在他的身后,有着哈谢克、恰佩克、哈维尔这群硕大的精灵。所谓“捷克”一面,也许更恰当的说法是“波希米亚”。作为地域的波希米亚,是捷克的一部分,作为民族的波希米亚吉普赛人,是捷克民族的一部分。由于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盛行,布尔乔亚生活以及布尔乔亚艺术,成为现代欧洲的核心生活模式。作家和艺术家们,用以对抗布尔乔亚的利器,则是“波希米亚”———狂野不羁的音乐与歌舞,以及其所象征的生命力。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莫扎特音乐中的波希米亚因素。如今,经过商业的改造,作为物品,波希米亚已经成为小资产阶级(布尔乔亚)们把玩的器皿。而在捷克,波希米亚依旧是粗砺的、底层的、残酷的、狂欢的。

    赫拉巴尔的文学主题,便是这一捷克民族性中的“波希米亚因子”,在他的回忆录性小说三部曲《河畔小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河畔小城》包括《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哈乐根的数百万》。三部回忆录,由无数个故事和人物组成。这些人物和故事,围绕着少不经事、承担着“旁观者”角色的我而展开,而其中心,最丰硕肥美的雕像,则是贝宾大伯。

    贝宾大伯的形象,在捷克文学史上早有原型,就是哈谢克的小说《好兵帅克》。文学模仿生活,或者生活模仿文学。《好兵帅克》所创作的笨拙的矮胖奥匈帝国士兵帅克,与赫拉巴尔笔下的贝宾大伯宛若孪生。赫拉巴尔也承认:“我的老师哈谢克的生活,乃至我的生活,都是令人不快的巴比代尔式的。”

    “令人不快”的生活!捷克的20世纪生活史,似乎就是一部“令人不快”的历史———艰苦的独立,被德国吞并,被苏联侵占,先后经受纳粹和共产极权的统治。“令人不快”的生活,似乎是捷克作家的永恒主题,卡夫卡洞察了这种生活的哲学本质,昆德拉的思辨则提供了生活的多层面相,哈维尔的“无权者的权力”是这一生活的当代出路。而赫拉巴尔,则以最“捷克”的方式,展现了“令人不快”的生活的喜剧。他笔下的人物,就是以贝宾大伯为代表,俗称“巴比代尔”的小人物们,“巴比代尔也是被灵感造访的每一个人,他所说出的话被理智的人认为不合情理,他所做的事是体面人不会去做的。巴比代尔的巴式言行,就是竭力去追求禁忌事物以及和布拉格式的嘲讽与幽默紧密相连的事物。”肥硕的贝宾大伯,好色,好酒,好歌舞享乐,沉湎于底层趣味,以制造事端和笑话为生活的本质,尽管笨拙,却是生命力旺盛。他并非对外部世界,那“令人不快”的生活毫无知觉,他的知觉敏锐、感官丰富,但是,他选择以粗俗的、不体面的、色情的风格,以嘲笑和自嘲,以鲜艳和混乱的颜色,以结巴和迅速的语流,对抗“令人不快”的世界———具体到赫拉巴尔的小说主题,这个世界就是以苏联为首的极权主义世界。

    这也是赫拉巴尔在对抗。这是作家的责任。

    注:部分赫拉巴尔图片来自《河畔小城》一书。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