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乡关 大地之灯》:对乡土题材散文创作的继承和超越

2024-03-11 20:35:0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房照 李璐

   


  欧阳杏蓬的散文创作,我一直在关注,在新世纪打工文学创作的活跃地带,他勤奋默默,成果丰硕。近一年,他结集出版了三本散文集,《乡关 大地之灯》《当天涯不在》《南漂记》。这三本书涵盖了他在家乡务农的生活、在广东打工的生活,合起来可以称为他的生活三部曲。


  《乡关 大地之灯》突出了欧阳杏蓬的家乡之情和人之情,最突出的一点感受,是散点是全方位叙述了宁远地里风情和民间的亲情友情。全书分为五辑,收入六十二篇散文。内容以作者以家乡和亲情为主线,从地理、乡民、亲情、风俗、历史、个人情感、亲情等多方面多角度书写湘南腹地宁远的过去、现状、发展历程和生活的方方面,立体介绍了宁远大地的过去和现状。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自身真切的生命体验,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乡土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片山川,而是浸润着无休止劳动的天地,呈现了具体生活的一点一滴。作者用时代语境的感受支撑起了自己独到的时代感和故乡感,并从自我关怀、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三个层次述写生命的感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字对宁远和乡村族群亲情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些篇章总体上形成了一个展示和打量作者故土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和生存伦理的多侧面、多棱角的复杂镜像结构。书里城乡亲情形成一个整体,对家乡的深入细腻的全景式书写的成果。

  这种地域式的系列散文,以剪刀结构,形成相对统一的表达文本,反映乡村题材的创作思路。在散文领域,足可成为新散文动辄长篇大论之外的一种新的尝试。数千字以内的相互连贯的文章,达到了集中笔力围绕确定地域全方位的写作。

  家乡是一切散文的母题,是源头。现当代作家都会把对家乡的写作书写作当作起点和尝试。欧阳杏蓬继承了这个文学传统,以地理环境、乡居环境和家庭环境为本,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人生起点,特别是生于斯、长于斯、作于斯的家乡。宁远各地、家乡邻居、父母亲人无法回避,进而成为《乡关 大地之灯》里各篇文章关照的对象,进而成为检验、显示和见证作者把握地域散文题材的创作能力。

  在当代散文领域,乡村成了许多作家梦幻的失乐园,尝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写作,其中不乏机械复制似的粗劣之作。真实的乡村社会是复杂、守旧,甚至是落后的,完全不同于城市文明。而另一面,乡村的素朴、简单也是城市不能比拟的。尤其进入新世纪,出门务工人员增多,城乡交流频繁,乡村已经不在仰望城市文明的时候,过度张扬、虚化和乡土社会的生活的散文写作,仍然大行其道。再看欧阳杏蓬的《当天涯不在》和《乡关 大地之灯》,就能明白他对家乡宁远山区的书写,无论城乡小镇还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描述,还是对亲人和乡邻日常生活的挖掘,都在乡土题材在现当代散文创作中传统的整体格局做了继承和突破。在《乡关 大地之灯》中,我们看到欧阳杏蓬散文有着明显的跨文体尝试,一些散点透视的笔法和小说式的人物场景及对话,体现了浓郁的湖南乡土气息。一开篇《我们宁远》就为全书定下了基调。这一点,让我想起沈从文在上个世纪初的湘西风景,从沈从文《边城》走出来,再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再来打量欧阳杏蓬的《乡关 大地之灯》,自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一是一脉相承的冷峻和白描;二是现实与时代特点,作者笔下的乡情、风物和人情——尤其父子情深的《父亲的树》等相关描写,就润物细无声,娓娓展现了这种感性化的触摸——处理个人与土地的关系,生命与情感的张力,以及相关的言说和对话中,让读者浸染其中,难以自拔。

  具体看,欧阳杏蓬散文有十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写实与诗化的化用和交融。比如《父辈,一条河流》《十三张脸》的抒写就是如此。从题目里就承载了宁远的一切。二是情感的细化与散点透视的运用。《乡关》《大地之灯》里的具象化既有兄弟之情,又有遍地月光的浪漫。“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这话或也是作者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是冷静的笔墨里又有着无法排泄的伤感。《大地的味道》有了一种气势,雷公菌,马齿笕,鹅儿菜,棉菜,野蕌头,苦菜公,大地的馈赠。《家里的坛坛罐罐》突显“一个时代,我们来不及细细体会,也因此尘封。”四是包罗万象的抒写,所有关于宁远的一切,都在收罗之中,却又意味未尽。这也说明这些篇章中多半整合了“我”的童年和少年,而青年之后的外出打工,远在南方的独特视角,才会有距离产生的诗意观感——事实不一定会是如此,但在作者的心灵坐标上却又有着明显的情感倾斜。五是忠实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村庄的树》就是一种象征和暗示。“天还是那么高,人却换了无数茬。”六是作者身心的游走中有一种难言的撕裂感,无法回归,却寻寻觅觅,于是才会有结尾的感叹:“我亦在老去。”人生就是如此,熵增定律注定了有开始,就会有散失,最终走出时间,但人活着因为有爱。七是零零总总的杂乱感,正好与笔下的“坛坛罐罐”有了交接。即便如此,这些篇章还是分了五个部分,也可以说是时序感的组合,灵性的叠加。八是城乡之间摇摆不定中咏唱的一首乡村挽歌,却又满怀信心。《立体七月》《重生的村庄》即如此。九是内容和结构遵循心路的变化。这五大版块就是如此的轨迹映照。十是具有当代散文的个人化书写和跨文体写作的明显特征,只是在内容的精细方面和细节的推敲上,或有着更大的伸缩空间。(房照 李璐 )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