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以4150万港元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纪录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一珍贵的瓷器是如何入藏的?新近面世的新书《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书中精选的《中秋帖》《伯远帖》《韩熙载夜宴图》、子龙鼎、皿天全方罍、虎鎣、圆明园兽首、天龙山佛首等有代表性回归文物,年代跨度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涉及单位之多,均为过去所少有。
1949年至今成功回归15万余海外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据介绍,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到底选取哪些海外文物回流事件进入书中?该书作者李竞辉说,在前期进行文物回归大事记梳理的过程中,一直在对包罗万象的文物回归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之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原始信息进行筛选。
李竞辉介绍,在筛选过程中,首先将文物回归故事大致分为四个分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后、21世纪、十八大以后。然后再从每个时期里分别选取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故事。“这样选择的结果就是,每个时期的文物回归故事都有涉及,且占有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回归的文物故事占比最重,反映出新时代下我们在文物追索返还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归途径的标准也被看重。“目前回归文物的回归途径大体上可分为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多种方式。”李竞辉透露,全书统筹考虑,把文物回归的所有可能方式都囊括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文物回归事件占据了主要篇幅,同时也兼顾了企业捐赠和身处世界各地华夏儿女的个人捐赠。
回归文物涉及国家的多样性也要兼顾。据介绍,目前文物回归事件涉及的国家众多,该书就要尽量避免遗漏,英、美、法、意、丹、日等国家均有涉及。此外,回归文物的类别也要考虑到。李竞辉说,本书涉及的回归文物种类包罗万象,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金饰片、书法、绘画、石刻、佛造像、古籍等,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文物类型。
“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观众意犹未尽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国家文物局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悉数亮相。展览现场人头攒动,观众竞相目睹诸多重量级回归文物齐聚一堂。
李竞辉说,展出的回归文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经典文物回归案例只是点到为止,仅做了简单介绍,令亲临现场的人多少有种意犹未尽之感。“如果能够走进回归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的回归细节,我相信,这既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位博物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为了满足大众对这些重磅文物回归故事的探究,《归来》项目组决定推出一本系统梳理与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的图书。
2020年5月,在该书主编翁淮南的积极倡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大力推动下,《归来》项目选题确定,正式启动。本书由翁淮南对全书进行整体设计和方向把控,并负责撰写序言;李竞辉作为第一著者从2020年5月开始负责全书的具体操作和持续推进,负责其中二十七章的写作任务;杨晓明作为第二著者负责其中五章的写作任务。
李竞辉在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专攻英美文学方向,扎实的专业背景为她日后搜集国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提供了强大后盾。而且她早年出国考察期间,亲身接触到了一些文物流失海外,和文物回归祖国的案例,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她日后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和知识储备。此外,作为一个在博物馆工作近二十年的博物馆人,她在日常工作中与文物为伴,这也为写作工作提供了专业知识背景。
按照文物回归时间顺序讲故事
从2020年5月项目启动,到2022年10月图书出版,该项目共历时两年半。李竞辉告诉记者,涉及到的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的北京本地博物馆,她都逐一进行了实地考察。外省市的博物馆,由于疫情原因,则实地考察了天津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并且通过线上、电话等方式访谈了其他博物馆。
在写作过程中,李竞辉随时关注最新的相关资讯和报道。她说,关于文物回归故事的新闻报道,最新的一条是《北京日报》2022年4月19日刊登的《港岛救宝》,讲述《中秋贴》《伯远帖》回归细节的马衡日记的内容。关于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大事记的最新一条内容是:2022年9月26日,“盛世回归——海外文物回流特展”在上海开展,展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物以及商周、两汉时期国宝级青铜重器等文物。
写作过程中,所有的细节都反复斟酌,不断推翻重来。关于目录的体例和各个章节的标题,曾经采用过多个不同版本。最早采用的是按照时间线将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回归历程进行分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改革开放后(1978-2000)、21世纪后(2000-2012)和十八大后(2012至今),依照四个分期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回归案例,文章标题最早采用的是,前后对仗的七言律诗的格式来概括文物回归案例的特点。
但后期经过几轮修改,索性打破历史分期的局限,简单按照文物回归的时间顺序讲述回归故事,并且把每个章节的标题统一为文物名称在前,回归特点在后的高度浓缩概括的体例。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