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巴黎正在大步重返“世界文学”之都

2008-11-18 19:49:35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蒂耶诺·蒙内内博

  去年春天,44位作家以《为了法语“世界文学”》(Pour une "littérature-monde" en francais)为题,在《世界报》联合签发长篇宣言,呼吁将法语从法国解放出来,使法语文学转变为用法语写作的“世界文学”。 

  一年之后,解放运动似乎初见成效,至少从11月10日颁出的两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和雷诺多奖来看,确实如此。前者将大奖颁给了流亡法国的阿富汗作家阿提克·拉希米,后者虽经历艰苦卓绝的11轮投票才尘埃落定,但最后同样选择了一位外国流亡者——几内亚作家蒂耶诺·蒙内内博(Tierno Monenembo)。

  蒙内内博的获奖作品是其史诗小说《卡赫尔之王》(Le roi de Kahel),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西非,讲法国冒险家艾梅·维克托·奥利维耶(Aimé Victor Olivier)寻求当地部落首领信任,以建立地上王国的传奇旅程。

  蒙内内博本人的故事也颇富传奇色彩。他生于1947年,1969年,在几内亚总统塞库·图雷的独裁统治下出逃,徒步走到塞内加尔,1973年到了法国,六年后出版了自己的首部小说。

  法语文学的开放并非始自上述那篇“解放宣言”,事实上,在2006年法国文学颁奖季开出的七项主要书奖中,已有多达五项被非法裔作家们获得,其中包括同时赢得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奖的美国作家乔纳森·利特尔,以及来自刚果的阿兰·马班库、加拿大的南希·休斯顿和喀麦隆的莱奥诺拉·米亚诺。但今年拉希米和蒙内内博的获奖,无疑证明了法语“世界文学”的道路越走越宽。

  法语在全球范围内对抗英语的长期斗争显然是失败的,它且战且退,到头来唯求坚守本国以自保。而一大批极有建树的非英美裔英语作家,如特里尼达的奈保尔、南非的戈迪默和库切、澳大利亚的彼得·卡里、日裔的石黑一雄、印度的拉什迪、阿伦达蒂·罗伊、姬兰·德赛,以及今年荣获布克奖的阿拉文德·阿迪加等人,已经大大提高了英语文学的地位。法国文坛一度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这种焦虑反映了对新小说运动以来,关注文字胜过叙述的法国文学自绝于世界现状的担心。

  “法国文学一旦越出自己的边界,它便自行瓦解了,因为只有塞纳河两岸的人读它。”马班库表示。他曾以《豪猪回忆录》获得了2006年的雷诺多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一度是当仁不让的“世界文学之都”,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格特鲁德·斯坦因、詹姆斯·乔伊斯等人都曾以此作为文学家园,即便到了战后,这里的左翼氛围也吸引了大量不满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学青年客居,贝克特虽非其中一员,但他选择后半辈子隐居于此,并且放弃了英语,完全改用法语写作。然而,随着英语统治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尤其是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一切之时,法语势衰,巴黎没落的状况便愈发明显,现在人们提及世界文学之都,恐怕更多说的还是纽约。

  巴黎有回复往昔的雄心,巴黎正在回来的路上前进。

  (实习编辑:马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