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话题在千呼万唤始出来,揭开神秘面纱之后,很快就被无数好事者阐释、消费,然后慢慢褪去热度。
不管是穹顶之下还是50度灰,当空气净化器、口罩,甚至灰色指甲油、唇膏彩妆纷纷登陆淘宝,我们就明白,在狂飙的年代,没什么话题是正确而永恒的。
不过我们可以分享和赞赏,那优雅、沉静、永恒的灰色缪斯。当七彩退远背光的时,万物都会变成的纯净的、温暖的、清冷的灰。
蒙德里安 灰色的树
准确而美丽的灰色总是让人心驰神往。德拉克罗瓦曾说:“灰色是所有绘画的敌人。”塞尚也曾说:“除非等你画出了灰色,你才能算是画家。”
没有一个画家能像卡米耶.柯罗这样,将一种灰色与另一种灰色之间的过渡画得如此动人、微妙,他似乎以一套新的手法捕捉到了景色中的闪烁的光线和发光的烟雾。在一片银灰色的基调中,色彩不仅没有隐退,反而显得愈发和谐。柯罗在对大自然的讴歌中,展现了自己温柔多情的性格,在他的身上具有了各个时代对于色彩混合与艺术风格的综合。
厚厚的绒毛状的灰,之于莫兰迪的艺术语境,介于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克制之间;介于自我的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介于精神与物性之间。莫兰迪低调纯粹的艺术生涯体现在颜色的修为,是一种低沉的意味和崇高的沉默。虽然他生长在曾经创造无数艺术奇迹的意大利,但他的作品却没有象欧洲古典油画那样依靠传统的光源处理以及 强烈的黑白反差来表现对象,而是减弱了素描的因素,并把物象形态之表的复杂固有色归纳成含而不露的有一定倾向的系列灰色,在素朴中寻求丰满微妙、含蓄且隐而不显的变化。
灰色,代表里希特对其画题的匿名性及保持距离性。从1962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对不同的作品系列及主题开始使用灰色。他还画了几张灰色的抽象画。在其早期照相画中,这种灰色已不仅是模仿周刊及报纸的黑白印刷照片。在1964/65年里希特记下的笔记中,他提到灰色的绝对性的优先地位:“我对灰色的平面、层次过渡及色调列、画面布局、交叠、连接等感兴趣。”[NextPage]
灰色,在欧姬芙画中展现着绝望冷漠的性感。“如果画只是拷贝自然, 永远也不比自然更美, 还有什么好画呢·”欧姬芙的绘画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变化,海螺、动物骨头、荒凉的美国内陆景观为主。她的作品中常充满著同灰色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映衬物品外轮廓,让观者感到此物品的轻脆感。
何多苓的灰色调,就像成都,这个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灰蒙蒙穹顶下的城市的诗意,是一种弥漫在现实和人物身体表面的格调。在“女孩”系列开始,何多苓画中女孩的面容和肌肤逐渐消除形体的界限,转向形象的灰色精神。无论是瘦骨嶙峋的肢体还是惨淡虚无的眼神,都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对于灰色精神的准宗教状态的呈现。
灰色,对于毛焰来说不是色彩概念,而是人生态度。他似乎对鲜艳的颜色不感兴趣,是“在现实生活中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如同灰色给我们的感觉:安静同时沉稳。”毛焰对情绪的抒发是有所克制的,他以苏轼诗中的句子“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来阐释灰,灰色调、敏感的造型以及斑驳的笔触,使毛焰的作品不会丢失画面的细节和生动性。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