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日凌晨六点,位于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中15件展品于七分钟的时间内被盗走,其中包括圆明园流失的文物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此事件如一枚炸弹,迅速引爆中国媒体圈。此事件因涉及到从圆明园流出的文物,另有作案时间极短、盗走展品数量大等因素,具有多重疑点和戏剧性。记者在第一时间连线中国刑侦界著名痕迹鉴定专家刘持平先生,请他为网友解读此次案件的相关信息,并独家预测案情走向,以下是根据他对此案件的深度分析而整理的文字。
刘持平先生,中国刑侦界著名痕迹鉴定专家,中国刑科协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被公安部作为特邀刑侦专家赴各地研究重特大刑事案件。
此案件有组织有预谋,与当年故宫被盗案不可同日而语
案情分析一,刘持平先生首先分析了整个案件中涉及到的主要元素。他说,此案件的被盗展品有15件,数量比较大,加起来差不多有1立方,这决定了在偷窃、包装、以及运输方面的难度(至少需要有汽车等交通工具协助运输),同时也决定了这一案件涉案人员的数量不可能只有一人,而是一个团伙作案。
丢失展品——铜胎掐丝珐琅麒麟
案情分析二,作案时间发生在凌晨6点,这并不是一般盗窃贼作案的最佳时段,一般盗贼喜欢将作案时间选在午夜,因那时人少,比较容易得手,而此次作案时间恰好选在凌晨6点这一时段,说明盗贼有过精密测算和分析,对展馆及周边地形有过多次探查,尤其是对馆内情况了如指掌,以保证成功可能性。
案情分析三,整个作案过程只有七分钟,说明了窃贼对于展馆地形与展品的熟悉程度,在如此短时间内得手也说明了展品应处于一处,不同展馆间的通道也早已被打通,窃贼出入并无障碍,刘持平先生在此处着重质疑了展厅间的通道,因为一般来说,凌晨时分展厅间的通道是关闭的,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团伙的专业度,以及整个案件的提前策划性:窃贼至少做了多次对枫丹白露宫的地点探查,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性的作案行为,当年故宫的案件与此案相比,“在故宫盗窃的就是小毛贼”,刘持平先生表示。
专家不否认有极大可能全部追回展品
此案案发后,案件的侦破与展品的追回等问题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对此刘持平先生也做了详细的分析。
枫丹白露宫中国馆内景
预测一,因安保设施等保证,使侦破案件并追回展品成为可能。刘持平先生认为,现在的博物馆安保设施都比较完备,此外,博物馆外的道路也均有监控系统,这次作案时间仅在7分钟之内,此时间的测算必定是依靠监控系统的记录,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安保设备的齐整,这就为侦破案件、追回展品提供极大可能。另外,由于此展品是由圆明园流出的展品,原属于中国的珍贵文物,盗窃团伙极难在国际上找到买家,这也给追回展品创造了条件。
预测二,作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暴露的过程。刘持平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表示作案过程与窃贼暴露是一个过程,必定会留下众多追踪痕迹,比如上文分析的“15件展品”与“7分钟”这两个疑点,就说明了很多问题,相信这些痕迹能够指引警方侦破案件。
预测三,作案团伙有极大可能是“世纪大盗”。根据上述分析,该案件在案发前经过周密计划,策划时间至少一周、半个月,甚至更长,因涉及展品数量多,运输难度大,更有可能是“世纪大盗”所为,而往往这种级别的团伙作案,组织与策划的时间更长,可谓是织下密网。
预测四,此案件侦破或将寻求中国团队协助。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国际合作也是刑侦惯例。此次案件,法国警方也有极大可能通过国际组织要求中国方面人士参与协作。
预测五,当记者提到此次案件是否有“恶搞”嫌疑的问题时,刘持平先生马上否定了这一提法,他认为15件展品的数量充分说明此次行动的“非恶搞”性质。更不是“冒失鬼”、“流窜犯”所为。
最后,刘持平先生提到了此案件与上世纪90年代枫丹白露宫的另一起盗窃案有奇妙的巧合。当时被盗贼“光顾”的是此博物馆的另一展馆——拿破仑馆,但是被盗走的展品都是“15件”,这些展品至今有6件仍下落不明,那么这两次案件有怎样的联系,时空是否能在枫丹白露宫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对话呢?这些都将随着本次案情的侦破进展,逐一侦破。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