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强
中国女排输给泰国女排,这似乎成了国耻。至少在不少媒体的第一时间报道口径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疼痛。
能够将一支球队的失败,上升到国耻高度的,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几支球队。阿根廷在世界杯预选赛输得灰头土脸,要求马拉多纳下课的民调指数上升到了85%,阿根廷人没认为高地主场被巴西人打残是国耻;美国男篮在奥运会世锦赛上丢人,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同样不会上升到体育之上的程度。
因为“女排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哪怕那个时代过去已经二十多年,由于“女排精神”蕴含着振兴中华的含义,所以中国女排早就超出了普通的体育意义。
令人最痛心的是,在越南的惨败,中国女排的表现,确实反映着“女排精神”的涣散。失败并不可耻,这样毫无斗志、散漫无力的失败,才是耻辱。和泰国女排交手,哪怕十年前和日韩女排交手,失一局都是新闻。如今被泰国女排频频后排进攻轰炸得晕头转向,连立足之本的短平快都会自己失误,女排的崩溃,成为了过去几个月来三大球集体沦丧的沸点。
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在于集体性项目的下滑,在后北京奥运时代里体现得如此密集强烈。北京2008的中国辉煌,和集体性团队运动项目无关。哪怕是产金大户举重、乒乓球、体操和跳水,从运动性质归属上,都更属于个人项目。团队之间借助一种媒介来运动的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冰球、棒球、曲棍球等,中国体育都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表现。我们只有女排。
所以这就有了三大球在中国体育传承中的特殊意义,因为这三大球确实和其他运动项目有着明显区分。在这些团队集体项目中,哪怕你有十一个、六个和五个出类拔萃的个体英雄,也未必能保证你的赛场成绩——阿根廷男足算是一个例证。团队运动的特质在于团队配合,在于将个体相加之后高于个体之和的团队力量。
这就引出了一个我们一直在隐隐回避的话题:为什么除了女排和有姚明的中国男篮之外,中国人玩不好团队集体运动?
因为我们的运动员个体之间不善交流?因为我们的教练作为团队组织者,不善于融合不同个体?因为我们屈从于看重即使成绩的体制,而违背了运动原则?因为我们都天性自私、乐于算计,导致个体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在下降?
这一串疑问是值得深思的。斯诺克球桌上,中国球手精于算计、擅长自控的能力得到了展现,可是斯诺克这种个人化运动要求球手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就社会个体组成而言,80后和90后的个体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交流能力下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延展,更将个体之间的距离拉大,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这样的时代背景观察集体项目在中国的走势,我们没有多少侥幸的可能。
三大球对这样的80后和90后人群而言,本应该是提升他们彼此沟通能力的极好工具,足球、篮球和排球,本来就都是个体之间交流的另一种语言。如果在青少年教育体制中,能够将这些集体运动项目得到更好推广,也会是提升社会素质的一种手段。只是我们的孩子都被埋在硕大的书包、闪烁的电脑屏幕和绚丽的手机画面里。他们都成了鸵鸟。
谁能让这些鸵鸟们抬起头来看看世界,和周围的鸵鸟眨眨眼,交流沟通一下?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这些疑问,看似和女排“国耻”无关,却应该是我们善待排球、善待体育的态度。
(实习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