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会飞的鸟》
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上海)暨2014年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近日在上海龙美术馆举行,此次论坛旨在推动当代艺术形态的多元发展,发掘有潜力的青年装置艺术资源,完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
如今,装置艺术正在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它不拘泥于材料和艺术语言的选择,只在乎艺术理念的表达,其发展速度让人侧目。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不到三十年,它已经从美术馆的现实殿堂“出走”到公共空间,成为美学消费品。
装置艺术挑战大众审美
“马奈抛弃了明暗技法,塞尚抛弃了线形透视,立体派抛弃了欧式几何空间,早期抽象派抛弃了具象。这些抛弃被记录在一系列艺术杰作中,构成现代性的案例,并受到‘最后’一次抛弃的重新审判,这就是杜尚对绘画本体的抛弃……”毫无疑问,装置艺术在今天的火热得益于现代艺术鼻祖杜尚的名作“泉”:一件商店里可以买到的普通的搪瓷小便池,被他引入艺术殿堂,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它的原作虽然已经遗失,但这座小便池的“复制品”分别藏于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费城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以及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在全世界几个最知名的博物馆机构当中接受公众的参观,对公众“什么是艺术品”的审美习惯提出颠覆性挑战。
艺术圈广为流传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你在展览中看到一堆垃圾,你会告诉你的同伴:我在展览中看到一堆垃圾。——如此而已吗?可能连你自己也不满意这样的回答。所以,更加可能的是,你这样告诉你的同伴:一堆垃圾居然也可以在展览中展出!它是一件艺术品吗?多么奇妙的事!”装置艺术的出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构成了现代艺术上的革命。
对比绘画的平面特质,装置艺术不仅进入了三维世界,更成为了超越三维实体的存在。
装置艺术的市场价值
在“2014年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展览期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也于2014年11月23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其主题为“社会工厂”。展览中,由60个电话机组成的《1999声音装置》不由让人想起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上名噪一时的肖鲁的《对话》:两个并列的、相距不到一米的玻璃电话亭里,各有一男一女打电话的背影,但是,电话亭之间的红色电话机上,话筒从桌上垂下来,孤零零地悬挂着。遗憾的是,作者在展览开幕两小时后对着电话亭开了两枪,造成展览被迫休展。据肖鲁女士回忆,她是对准电话亭里那面镜子所反映的自己开枪,类似于自杀,是在用开枪这个行为完成“对话”这件作品。
尽管展览停办,这件作品仍然成为藏家追逐的目标。在拍卖场上两度上拍:2006年11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举办了首个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专场,肖鲁的《对话》作为装置艺术作品以150万元起拍,最终以231万元人民币成交,成为首件超过百万成交价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作品。2010年12月,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在其秋季大拍中,又将《对话》作为摄影或录像作品拍卖,估价36-46万元,结果以40.25万元成交。
“他们(装置艺术家)没有在传统艺术的温床上生存,而是大胆创新,表现出一种牺牲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时,装置艺术的材料来自生活,其中浸透着人民的情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2014年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开幕的讲话中,对装置艺术家们表示了肯定和敬佩。
装置艺术的收藏潜力
“对比国外近百年的发展史,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从1985年来京展出的‘劳申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开始的。但这是劣势也是优势。”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创意与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蔺道军介绍,“劣势在于,装置艺术在国外已经成为主流的观念性艺术之一,而在中国,大家的关注点还停留在传统的绘画上,装置艺术的市场价值还没被认可。但想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状况,也许这正是购入装置艺术的好时机。”
蔺道军介绍,当时一些国外藏家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购入完全没有市场化的当代艺术作品,等到国内当代艺术市场活跃之后再以翻番的价格转手卖出。如今的装置艺术也是如此。“首先,国外的收藏系统已经将装置艺术纳入其中。威尼斯、圣保罗、卡塞尔等国际大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装置、摄影等当代艺术而非架上绘画。其次,国外关于装置艺术的展览也相当频繁。据报道,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再者,国外的拍卖市场也相对成熟。就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上,绝大多数的装置艺术都拍得非常成功。张洹的《和平》估价15—20万美元,最后拍出40.8万美元。徐冰的《会飞的鸟》拍出337万元,艾未未的《中国地图》以188.6万元成交。”
蔺道军直言,国内市场的不成熟造成国内的很多装置艺术家直接和国外画廊、博物馆、基金会等合作,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但是,一旦海外收藏家收藏装置作品形成成熟的市场,显现升值效应,国内的收藏家就会跟进。但到那时,这些作品会比现在升值很多。”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