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纽约总部
苏富比,起初在内地被翻译为索斯比。近年来,苏富比在香港创下了无数中国艺术品的拍卖奇迹,日前上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更使它的港台名字“苏富比”在中国内地家喻户晓。可另一方面,它也因为许多负面事件而招致非议。苏富比的成功毋庸置疑,国内无数拍企都想复制这种成功;但它的错误也发人深省,成为从业人士的反面教材。在如今这个收藏业、拍卖业发展的机遇期,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富比的发展史,从中获得启示,同时吸取教训。
崛起于菜市场
按苏富比的话讲:“我们是现存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拍卖行。”厚重的历史积淀让苏富比引以为傲,他们的工作人员时常向媒体提起“祖师爷”白手起家的光辉岁月。
苏富比的创始人山姆·贝克早年在伦敦著名的蔬果市场—科芬园工作,当时的科芬园除了经营蔬果、花卉外,还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旧书市场,有点像我国当下的古玩市场。这个旧书市场还时不时地举行书籍拍卖活动。一场拍卖连续十天,白天,买家可以欣赏和浏览准备拍卖的书籍,而每当夜幕降临时,拍卖会就开场了。一位身着礼服的拍卖师挤进人群,开始叫价,参与竞投的人里有书商,有收藏家,山姆·贝克也在其中。有一次,拍卖会总成交额达到了876英镑,虽然现在看上去并不多,但在当时的山姆·贝克眼中这已是天文数字了。受到极大触动的山姆·贝克很快便踏上了组建拍卖公司的道路。
山姆·贝克的公司起初并没有名字,筹建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但机会很快降临了,1744年,山姆·贝克受到委托,拍卖约翰·史丹利爵士所藏数百本“稀少而珍贵”的书籍。山姆·贝克十分重视这第一宗生意,他四处奔走帮助宣传史丹利爵士的书籍,从而吸引了许多重要藏家的关注。同年3月11日,他的公司果然不负重托,促成书籍以数百英镑成交。有说法称,山姆·贝克就是以史丹利爵士的名字Stanley将公司命名为Sothebys,苏富比就此诞生。
幸得各国皇室垂青
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苏富比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很快成为英国业界标杆。但看到拍卖业商机不只苏富比一家,1766年,其命运中的对手佳士得也在伦敦宣告成立。该公司的创始人詹姆斯·克里斯蒂被评价为比山姆·贝克“更具个人魅力”,他能言善辩,且极具幽默感,这使得佳士得的拍卖会本身就如同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参与其中的人总是对拍卖过程津津乐道。
但山姆·贝克也有自己的风格,他沉稳、老练,加之公司资格更老,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市场中赢得了较高的信誉,甚至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大人物的关注。1821年,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他的灵柩连同大量藏书被运回巴黎。这些藏书该如何处理,据说拿破仑早有指示,他将其委托给“值得信赖”的苏富比进行拍卖。这则消息立马在欧洲炸开了锅,也令佳士得之类的拍卖行艳羡不已。
苏富比与王室的缘分不止于此,进入20世纪,他们还被委托拍卖了许多王室珍宝,其中就包括温莎公爵夫人的珍贵珠宝,这使得苏富比在民间被冠以“皇家拍卖行”的雅号。
多元化经营风生水起
一战结束前,苏富比的生意进一步做大,拍卖项目扩展至版画、勋章与钱币等类别,其总部也从此始迁至伦敦著名的庞德街,该址沿用至今。庞德街与华尔街和香榭丽舍齐名,引领着世界的时尚风潮,扎根于庞德街的苏富比如鱼得水,进而鹏程万里。
1936年,才华横溢的彼得·威尔森加盟苏富比,他率领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随后,苏富比在油画与其他艺术品板块的成交金额开始超越“老本行”书籍和文献拍卖。这在当时看来尚属创新之举,但历史证明了多元化经营策略的正确性。威尔森任内,苏富比上演了几场轰动全球并影响深远的拍卖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58年的高尔施密特拍卖会。适逢印象派与现代绘画大热,该拍卖会吸引了1400余位竞买者参与角逐,开场短短不到半个钟头,7幅作品已全部卖出,其中塞尚作品《穿红色背心的男孩》成交价超当时艺术品最高价格纪录5倍,拍卖会总成交额也达到史无前例的78100英镑,将上一纪录远远甩在身后。
威尔森的雄心壮志不亚于山姆·贝克,1955年,苏富比走出英国庞德街,远涉大西洋来到纽约,在此设立了办事处。1964年,苏富比收购了美国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商帕克·博涅特,摇身成为能够主宰美国乃至世界艺术品市场的龙头企业。[NextPage]
中国艺术品的重要推手
上世纪70年代,苏富比的海外办事处已达百余所,其中也包括成立于1974年的香港苏富比。苏富比极其热衷于开拓亚洲市场,他们对中国艺术品青睐有加。很少人知道,苏富比成立的1744年也称为“乾隆九年”。这点现代人也许很难理解,而在当时,中国不论人口、财富、综合国力都居万国之首,是西方人憧憬的黄金国度。然而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却在文化科技和政治制度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想到,在欧亚大陆的另一头,一个发迹于菜市场的商贩最终会富可敌国,甚至有朝一日需要他的公司来帮助推介中国艺术品。
自从上拍巴登大公收藏的清乾隆黄底粉彩花卉葫芦瓶后,苏富比在中国艺术品方面的经营和探索就一发不可收拾。2014春拍让香港苏富比名声大噪,回顾过去,苏富比与亚洲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的联姻由来已久。早在2002年,苏富比在中国艺术品板块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当年一只曾被当做灯具使用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被发现并在苏富比上拍,最终以逾530万美元成交,打破清代官窑瓷器价格纪录,从此清代官窑瓷器受到了国内藏家的追捧,价格也扶摇直上,成为该公司千万元频出的重要板块。可是,2010年一件清乾隆粉彩“吉庆有余”转心瓶以近5亿元天价拍出,却未能成交,清代官窑瓷器价格虚高已成为一种病态。
虽然苏富比在中国艺术品推介上不遗余力,但其出于商业目的的炒作也比较明显。在其运作下,促生出很多不理性的价格。纵观近年来的世界拍场艺术家成交总额,张大千历年稳居前三,这虽然和画家本人的艺术水准有一定关系,但也与苏富比的操作密不可分。2002年,苏富比上拍的张大千作品《泼彩朱荷屏风》以260万美元成交,创当时近现代书画的价格纪录,而此前张大千的众多画作皆止步百万,比起齐白石、徐悲鸿等人在价格上优势不大。去年至今,苏富比又主推亚洲现当代艺术,出现了几件亿元和近亿元作品,但业内反响平平。
难以拂去的历史尘埃
近年来,有关苏富比炒作、假拍、拍假的消息层出不穷,比如最近仍在持续发酵的“功甫帖”事件。尽管这些事件中存在竞争者做空苏富比的因素,但一些得到证实,特别是涉及文物尊严的案例已成为业界的反面教材。
1998年,彼得·华特森在其著作《拍卖苏富比》中揭露了该公司非法输出古文物及拍卖来路不明艺术品的斑斑劣迹,甚至指出苏富比还默许员工拍卖被盗挖的古文物,对文物所属国的法律置若罔闻。事实果然如此,在国内藏家的记忆里,苏富比拍卖非法流失中国文物的事件已不胜枚举。2009年,伦敦苏富比在一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以约400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和田青玉“八征耄念之宝”乾隆玉玺,而此文物曾名列故宫博物院重要藏品,属流失文物。苏富比此举招致了海内外华人的一致抗议,中国国家文物局也为此提出呼吁并谴责。
随着世界各国对文保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近年来苏富比也不得不承认其拍卖的一些文物确实存在盗抢和非法劫掠的成分,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苏富比也试图做出补救。2013年12月,纽约苏富比在多方施压下终于同意将一尊印度教战士砂岩石像归还其所属国柬埔寨,此举引发了不小的议论,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包括西方藏界在内的赞誉。
如同西方许多拍卖行一样,苏富比在艺术品拍卖方面走了许多弯路,甚至对某些国家的文物尊严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可试想,若世上没有苏富比,拍卖界就很难走向正规,收藏界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许多艺术品更难以彰显其价值。在拍卖行林立的当下,作为“老大哥”的苏富比仍有很多地方值得国内拍卖业学习借鉴;但身为后来者,国内拍企也要尽量避免重蹈覆辙。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