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新闻摄影:在敬畏中寻找尊严

2012-09-18 09:05:32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赵青

   

    每年在法国南部小城佩皮尼扬举办的国际报道摄影节(VISA POUR LIMAGE),已经成为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报道摄影活动之一。9月1日到16日,第24届VISA摄影节在那里举行。摄影节上的活动包括专业交流周、放映周、图片展,以及后续的教育培训周。这不仅是报道摄影师的专业聚会,也是普通观众了解世界、了解新闻摄影的影像盛宴。

    在新闻摄影激烈变动且不断受到挤压的今天,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仍坚持以新闻、纪实和图片故事为主,从专业角度关注报道摄影,研究新闻摄影的未来,为年轻的摄影记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摄影节上,那些高水平的展览和幻灯会,那些有趣而严肃的话题,都成为西方报道摄影领域专业的风向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新闻摄影的主流价值观。

    摄影节的展览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去年7月份以来发生的国际重要事件的摄影报道,做一个回顾和评价;另一部分是深度纪实专题。在今年国际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有关叙利亚、利比亚、希腊等冲突地区的图片都不出意料地成为重头戏。而在2011年摄影节的评选中,有关利比亚、日本大地震和南苏丹的图片专题成为获奖报道。这些战争与冲突的场景,看来依然受西方媒体的追捧。

    在今年展览的照片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不少扑面而来的凶猛和残酷:一位被缚的利比亚人被枪口顶着,万念俱灰;武装分子在办公室内,用枪托用力地砸碎了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画像;满头满脸被烈火包裹的希腊警察奋力挣扎,周围抗议的年轻人一边嘲笑一边离去;一群妇女和孩子围绕在一位被杀害的叙利亚男子周围,悲痛地进行哀悼……这些充斥着死亡、暴力、恐惧的照片都极富现场感,一针见血、触目惊心。 然而,我们对这些残酷的影像并不陌生,甚至司空见惯,因为我们每天都会被大量来自叙利亚、阿富汗、利比亚等冲突地区的电视图像和静态影像包围。这样的观看并不是一种愉快的视觉体验。甚至有人认为,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苦难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更何况,复杂的战争被掺杂在其中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所左右,使这些照片往往充满偏见。

    在《关于他人的痛苦》这部有关摄影的文集里,苏珊·桑塔格从道德视角剖析了报道摄影中的暴力影像。她认为,人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开始总是抱有深深同情,这种同情来自想象这种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而当报纸每天都刊登大量有关战争与死亡的照片时,战争之外的人们便渐渐习惯于边吃早餐边观看“他人的痛苦”。这时,他人的痛苦已经不足以唤起人们对于战争的痛恨了,摄影师们的工作好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影像传播泛滥的今天,他人的痛苦的确常常被当作无关痛痒的信息被过滤掉,视觉刺激之后留下的只能是淡漠,或者无能为力的同情。

    但对于我们这些视觉传播者,该怎样面对这些真切发生的痛苦呢?是带着放大镜一拥而上,使这些苦难放大、变形;还是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不动声色;或者扭过头去,把目光默默移开? 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从报道摄影移向更久远的西方文化史,就会看到描绘人类苦难和死亡的影像一直存在。在西方的历史中,人们常常通过宗教论述来理解苦难。而由于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关于苦难的图像也大量存在着。全世界的艺术博物馆中都收藏着描绘人类苦难、表现人性悲剧的艺术品,这些绘画和雕塑是不是也是缺乏道德感的呢?

    新闻摄影的历史,是与战争、冲突、苦难的报道纠缠在一起的,新闻摄影的发展繁荣往往都是由于战争和动荡。实际上,严肃而有尊严地表现人类的苦难,是新闻摄影的传统,也是新闻摄影特有的文化。

    苏珊·桑塔格从道德层面质疑了战地摄影师的工作,然而我们恐怕也很难否认“道德感”同样也是一个优秀的战地摄影师出发的动机。战地摄影,不仅是一份工作,更得有冒险的精神和某种责任感。在他们看来,摄影记者的职责就在于,他们作为目击者,带着人们去看那些不曾被我们注意和注视的东西。罗伯特·卡帕、李·米勒、雷蒙德·德巴东、唐·麦卡林、詹姆斯·纳切威……这些战地摄影师游走在战争和冲突之中,用他们的勇气和使命感目击并且记录下残酷却真实的历史。他们恐怕并非仅仅为了得到影像而去刺探他人的痛苦,他们是为了记录人们在战争阴影下的生活,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让读者了解我们的世界。这些战地摄影师用他们出色的工作,为当时的战地新闻摄影工作确立了专业标准。而正是这种标准,深深地影响着之后几代人用摄影观察、记录,乃至评价历史的方式。

    这种记录有时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据说,仅在报道印度支那战争的过程中,就有135位摄影师遇难或失踪。更有为数众多的摄影师在战争中心理饱受重创,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去年,两位著名的摄影师——40岁的英国摄影师蒂姆·赫瑟林顿和41岁的美国摄影师克里斯·洪德罗斯,在利比亚米苏拉塔市中心报道反对派武装与政府军交战战况时,被迫击炮弹片击中身亡。另外两名与他们共事的摄影记者也被弹片击伤。今年2月,28岁的法国自由摄影记者雷米·奥克利克在叙利亚霍姆斯遭炮击身亡……

    这些已经赢得过不少勋章和名誉的记者,难道只是为了名和利走向死亡的吗?2010年,《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约奥·席尔瓦在阿富汗采访拍摄美军的时候不幸踩中地雷。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腿已经没了,身边的人死的死伤的伤,但他仍然在拍着照片,他说:“我必须记录下这一切。”

    其实,这些战地摄影师,也从未间断地用“道德”拷问并约束着自己。战地摄影师格莱格·马林诺维奇说:“你不单是一个记者,也不单是一个人,你是两者的结合,想将两种身份分开很难做到。我时常在照片中看到自己的罪恶。”

    记录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暴力之路的唐·麦卡林曾经说过: “有些时候,我感到自己带走的不是胶片,而就是一块块的人肉。那感觉就像你背负着你所拍摄的那些人的苦难。”

    有部名为《战地摄影师》的纪录片,其主角詹姆斯·纳切威说:“作为摄影师,最难受的莫过于觉得自己一切名声和利益,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上。这让我每天挣扎煎熬。我知道,如果有一天让个人野心盖过真正的同情,我就失去了灵魂。”

    2009年,美联社的摄影师朱莉·雅克布森拍摄了一名美国军人被塔利班的火箭炮炸飞腿,最后不幸去世的过程。她因此获得了荷赛奖,但也同时遭受了不少指责。人们认为,摄影师没能给临死去的这位美国军人以足够的尊严。而朱莉说:“但我帮不了他。我觉得转过身去不看他,才是真正的无礼。”

    被炸断腿的约奥·席尔瓦说:“伴着母亲趴在孩子尸体上嚎啕大哭的声音,拍摄轰炸后的场景,这不是一件有趣的工作。我在打扰他们最后拥抱的平静,但我不得不强迫自己狠下心这么做,因为世界需要面对这些影像。”他说:“如果我还能站起来,如果我还能借着假肢站起来,我还会回到战火硝烟之中。”

    只是,还会有多少摄影师愿意来到这浓浓硝烟之中呢?

    时代造就影像。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都让今天的影像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数码影像时代,曾经创造出无数经典的传统新闻摄影、社会纪实摄影一直在遭受挑战和质疑。泛滥的商业化和媚俗的伪艺术潮流,正在曲解、吞噬纪实摄影的良心,正在摧毁传统纪实摄影师的自信心。

    在这个时候,这些严肃的、用勇气和鲜血换来的影像就显得更加可贵。也许,我们的时代,更需要这些游走在苦难和死亡边缘的影像舞者——不是需要他们血肉横飞的视觉刺激,而是需要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敬畏的真诚记录。而新闻摄影的尊严,正是要在这种敬畏和真诚中寻找的。

    (编辑:李锦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