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与民间的积极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河南特大暴雨,正被全社会聚焦。地铁内变成“地下河”,25人遇难,7人失联,许多人遭遇“洪水惊魂”,不少车辆被冲走,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不断曝出和更新的灾情信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郑州不需要风雨,只需要同舟。”被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袭击的郑州,此刻无疑需要抗洪救灾力量的鼎力支援,需要全社会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守望相助。
针对河南暴雨汛情险情,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连夜调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1800名指战员、250艘舟艇、7套“龙吸水”大功率排涝车、11套远程供水系统、1.85万余件(套)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防汛抢险救灾。
救灾的现场,不只有官方队伍,民间力量也迅速行动了起来。7月21日凌晨两点多钟,曙光救援队第一批次11支队伍从浙江绍兴赴河南郑州,一路上所有的收费站都对他们免费,救援队伍在远赴河南伸出援手之时也被感动着。
线上线下联动,本地外地互通,捐救灾款、转求助帖、发自救指南……很多人都自发投入到了“救助链”中。由此,我们看到,救援期间官方与民间的积极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救援效率。
另外,许多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已有多家企业宣布对河南受影响地区进行捐赠,包括捐款和筹措物资。社会各方力量向河南汇聚,托举着救灾的爱心与希望。同心协力之下,河南一定能渡过难关。
任何灾难灾害,都是对世态人心的测试,更是对防灾能力的考验。“水漫郑州”之下的灾难性场景,除了催促各方加大应急救援力度外,也给更多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不少启示。
拿硬件条件来说,这些年来,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许多地方都对防洪排涝系统进行了升级,防护等级也有了大幅提升,可“极端天气”从来都不按套路出牌。像郑州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哪个城市恐怕都是劫难一场。而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已是频现。
在此背景下,“硬件”夯实的确得永无止境,“软件”也得同步升级——软性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更是关键。排水设施只涉及“物”,应急管理却能调动“人”和“物”等多重因素,防治暴雨洪涝灾害,不能陷入“设施依赖”,还得靠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应急措施,将“人”的能动性与设备的功用最大化,进而筑牢防灾减灾堤坝。
这其中,作为高效应急管理的支撑,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综合协调、物资供应和善后管理等环节,哪样都不能少。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当前已进入防汛关键期,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身先士卒、靠前指挥,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其实就是对“以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带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提出了要求——“硬件”要夯实,“软件”需升级,将“人的主动性与责任感”在应急管理框架下充分激活,就能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将损失变得最小。
“郑州挺住”、“河南加油”、“河南一定行”……相信在河南人民的努力之下,在社会各方驰援之下,河南一定能趟过这道坎。
(编辑: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