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夜游博物馆,对游客吸引力有多大?

2019-08-08 09:57:18来源:迈点    作者:

   
看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人,心中总会对夜间闭馆后的博物馆充满好奇——恐龙骨架会不会动起来?一动不动的标本会不会突然活过来?原始人会不会窃窃私语?

1.jpg


  看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人,心中总会对夜间闭馆后的博物馆充满好奇——恐龙骨架会不会动起来?一动不动的标本会不会突然活过来?原始人会不会窃窃私语?


  在夜间经济如火如荼的当下,博物馆开夜场的梦,也正在被圆满。


  国内的博物馆在小心翼翼试探这个市场,7月至9月,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的14家博物馆试点开放夜间参观;今年年初,故宫上了一次热搜。94年来,600岁的故宫首次举办灯会,这也是故宫博物院首次在夜间对外开放。消息一出,故宫官网被挤瘫痪——或许,夜间的博物馆,对于游客来说,充满吸引力。


  Chapter 1


  夜游博物馆,国外已习以为常


  近两年,国内不少博物馆都开始尝试做“博物馆之夜”。北京自然博物馆邀请孩子们在馆中搭帐篷夜宿,上海博物馆集中精力做一场音乐大秀,还有许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到晚上九点。


  这一系列举措,看似新奇而不寻常,而据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之夜是从国外火起来的,国内还在不断学习。


  博物馆夜间开放最早出现在欧洲。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97年,柏林举办了第一个博物馆长夜,紧随其后,法国在1999年举办了这一活动。似乎这个并不复杂的主意使全世界的文化机构恢复了活力,自此博物馆长夜风靡欧洲,游客络绎不绝。欧洲博物馆长夜的项目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在欧洲至少30个国家、超过2000家博物馆提供免费的活动给数以百万计的参观者。”在发达城市,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选择在周五、周六延长开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部分展厅延长开放至20时30分;卢浮宫每周三和周五晚开放至21时45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每周五延长开放至20时;大都会博物馆每周五和周六开放到21时。不少博物馆选择在周五晚上增开夜场,和这一时间段的人流量大有关,也是为了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


  Chapter 2


  游客在夜游时,想要什么


  同样的展品,游客在夜游博物馆时,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一是获得与白天截然不同的体验。


  不少游客在去清迈和新加坡的时候,会把野生动物园列入必去行程。因为这两地的动物园,皆提供夜间巡游的体验项目,多了个“夜间”,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就大大增加——明明动物都是那些,但是可以观察到夜间才会出没或者活跃的动物,哪怕车子开过去,除了一片夜色之外,只能看到猫科动物闪光的双眼。


  白天的动物园,哪个城市都能看,夜间的体验,却是独一无二。


  博物馆也是同样,虽然的建筑、展品,但在夜色之下,给人的心灵触动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体验也不同。


  二是游客需要更丰富的文化活动。


  夜游经济是今年旅游行业内提得最多的词,白天忙于工作的人们,需要将享受放到夜间。


  剧场、电影院等文化服务场所虽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夜晚也有许多丰富的文化活动,能够满足部分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伴随市民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呼唤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开放夜场,用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雅艺术来满足人们更高的文艺追求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博物馆的闭馆时间一般是下午的5点,而对于大城市的白领来说,5点可能还没下班。因此,夜间博物馆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是下班后的一大放松与休闲。


  Chapter 3


  对于博物馆来说,夜游容易吗


  不可否认的是,开放夜游能够为博物馆甚至城市带来不少好处。一方面,能够解决博物馆和观众之间“供需错位”,其次,通过博物馆的驱动,对包括交通、购物、餐饮等一系列消费活动起到良好的集聚拉动效应,此外,还能为博物馆打出噱头,吸引更多客流的到来。


  既然那么多好处,为什么连试水夜游的博物馆都寥寥无几?夜游虽好,但也要看博物馆的实力。


  首先是运营难度及的增加。夜间运营与白天运营,藏品对于温度、光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此外,生态环境保护、游人服务与人身安全上也与白天截然不同。这就可能需要对场馆的设备进行相对应的改造升级,而夜间管理的人员,对于博物馆来说,就是增加一笔用人费用。这一切,无形中增加了博物馆的运营和管理的成本。


  其次是博物馆要增加切合夜间的创新。如果夜间与白天的体验几乎没有差别,那么久而久之,夜间游客也会减少。为了吸引住游客,打造不一样的体验感,博物馆需要打造一系列与夜游相关的创新活动、创新展览等,相关配套的服务,例如博物馆的文创商品店、餐饮店等,也要根据夜间开放适当进行相关的优化升级,满足夜间消费的特征和需求。博物馆的压力,的确不小。


  此外,博物馆还要顾及到自身的属性,如果是自然博物馆,人流量本身就不小,开放夜游更有吸引力,但如果是那些颇为小众的,如丝绸、茶叶博物馆等,开放夜场,如果没有活动来支撑,反而显得有点自作多情。


  对于夜游博物馆,游客需求不小,博物馆转型不易,未来,城市的夜间生活将越来越丰富,博物馆奇妙夜,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当下,则需要博物馆在浅水区小心探索,寻一个平衡。


  延伸阅读:亟待文化支撑的夜间经济


  据媒体报道,近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特展夜场,2000个入场名额在15分钟内告罄。在上博现场,甚至还出现了2000多人冒雨排队进场的盛况。市民对夜间文化生活的热情,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上海近期还推出了首批“24小时影院”,文化“夜上海”正在日益成熟完善。


  跟白天相比,人们在夜间似乎“天然地”更加需要文化生活。人类社会一般的作息安排,都是白天工作,夜晚休息。在白天,很多人一则没有时间过文化生活,二则也缺乏文化生活所需要的闲适和心境。但在结束一天工作之后,晚上身心放松地看电影电视、听戏,在社交场合游戏闲聊,这些都是非常愉悦的享受。可以说,夜间才是文化活动的“黄金时间”。


  中国的传统社会属于农耕社会,然而,即使在这种远比工业社会单调的生活形态里,人们夜间的文化生活同样多姿多彩。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直观地展示了古人设夜宴载歌行乐的风雅场面。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其程式之考究、歌舞之精美,足见这种文化生活的品质之高。古典名著《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日常生活,元妃省亲的烈火烹油、荣国府元宵夜宴的花团锦簇、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风雅,都是全书中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当然,夜间文化生活并非贵族所独享。古代社会里的普通人家,也有机会欣赏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描绘的火树银花,亲历上元佳节的嬉游歌舞。


  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早已大大改变,活跃时间大大拓宽。在许多大中城市里,从当日18时到23时,大多数人都保持着高度活跃的状态。即使从当日23时到次日清晨,一些大中城市也仍然保持着不休不眠的状态。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化,其白天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生态已经高度成熟。如何面对、安排好大幅扩展的夜间文化生活,如何营造构建合理的夜间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生态,成为摆在城市治理者、企业、社会和市民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众多城市的治理者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其表现就是当下“夜间经济”的如火如荼。近几年来,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城市都出台专门政策发展夜间经济。广州、深圳等素有夜生活传统的南方城市,夜间经济的发达自不待言。然而,对于夜间生活形态和社会生态的营造构建,光靠夜间经济的单兵突进还力有不逮。它还要求政府治理、企业运营、社会文化、个体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各种资源的动员、调度和配置。在此之中,夜间文化生活的培育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的情况看,夜间生活的形态还是比较单调的——要么就是吃吃喝喝,要么就是看电影、听戏等商业性消费,文化含量更高的夜间生活还比较匮乏。比如,大多数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都实行普通的作息制度,下午五六点钟就关门了。文化场馆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无可替代。它们集体缺席于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更多文化场馆能够提供夜间服务,使人们在夜间也能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览,去图书馆借书、看书,甚至还有机会参加一些群众性的讲座、沙龙和教育培训活动,以接触知识、学习技能、体验文化,那么对于培育城市的夜间文化生活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当然,除了要求文化场馆和活动场所等硬件资源之外,社会氛围、社会文化等软件条件的培育也非常重要。世界各地都有酒吧,也都有喜欢泡酒吧的人。但有些地方的人止步于喝酒,有些地方的人,喝着喝着就“喝”出了酒吧文化,音乐、舞蹈、文学作品就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中国人历来就有把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传统,衣食住行都能造就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独特文化。在今天的都市夜间生活中,也应该挖掘这种艺术审美的文化基因。比如,在月满之夜,人们有没有闲情逸致去泛舟江湖?风雪之夜,又有没有雅兴去踏雪寻梅?万家灯火的都市夜幕下,人们是否在追寻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人们向往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和生活态度,才是文化艺术的源头活水。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