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是中国近现代“新兴艺术的策源地”?
5月18日下午,“新兴艺术的策源地——海派美术教育与20世纪中国美术”文献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由美专旧地探访、文献展和研讨会三部分组成,以梳理中国近百年的美术教育历史。
开幕式上,数十位中国美术界和美术教育界的专家济济一堂,回顾和纪念海派美术教育百年历程。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上海首开新兴艺术策源地之先河,继而助推上海文化艺术生态的形成,滋养上海的美术教育,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展览现场,背景为郑慕康作品《18件上海美专函授作业·人物习作》
“新兴艺术策源地”的展览名来自于右任, 1937年6月修订的《教育部立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章程》中,“新兴艺术策源地”是其封面题字。“这虽是为刘海粟所设立的上海美专所题,但今天来看依旧非常恰当,仿佛也是给当下美术教育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说。
“追溯历史,海派的美术教育从1864年土山湾画馆到1912年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更名为上海美专);从1922年上海大学美术科的设立,再到1959年上海市美术学校的重新设立以及该校1983年并入上海大学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更名上海美术学院,其中经历了155年。可以说,我国的现代美术教育最早起始于上海。”知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
《教育部立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章程》于右任题“新兴艺术的策源地”,上海美专1937年6月修订
展览现场梳理了一份“海派美术教育名师先贤名录”,细看周湘、李叔同、吴昌硕、黄宾虹、李超士、刘海粟、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林风眠、关良、吴大羽、、庞薰琹、傅雷等在教师名单中,而历届学子先贤代表则有朱屺赡、韩乐然、常玉、郑慕康、潘玉良、来楚生、陈盛铎、张充仁、李可染、吴作人、王兰若、董希文、赵无极、程十发、木心等。
在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此次展览策展人李超看来,这是由文脉构成的校史。从“看得见”的四大校长,到旗下庞大的师资力量和一代代的学生,支撑起一个“教育集群”。
为了尽可能梳理海派美术教育错综复杂的脉络,此次展览以三个展厅展出三部分的内容。一楼展厅呈现馆藏级名师名作,其中包括任伯年、黄宾虹、刘海粟、王济远等人的作品以及海派美术教育的历史文献。美术馆三楼的3号厅以点带面展示了五位上海美专学生的作品(郑慕康、蔡谦吉、王兰若、李骆公、张功慤)和近现代美术教材。4号厅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美专学生的作品,他们大多出生于1940年代,现大多为大学教授,他们传承着海派美术教育,此次展览他们几乎拿出了他们学生时代珍藏至今的作品。
展览现场
上海美专与新华艺专:百家争鸣的海派美术教育
在展览的第一展厅,借展自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黄宾虹山水花鸟八开册页》几乎是展览最大的亮点,此册页为黄宾虹1933年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教授时,应邀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而作。册页为两面各八开,一面山水,一面花鸟。展厅中呈现是山水画一面。从“夷陵县”、“三游洞”、” 天柱峰”等题名也可看出山水为写生记游。呈现出从“白宾虹”向“黑宾虹”转变的面貌,画幅虽小,笔墨却极精,随山形变化数擦点染。自由中法度严谨,极见功力。据介绍另一面的花鸟作品描绘了菊、梅,海棠,芍药等八种折枝花。
《黄宾虹山水花鸟八开册页》(局部),1933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而同时借展自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几乎拥有相同托裱方式、也同创作于1933年新华艺专的还包括《姜敬庐先生画集》《诸闻韵先生画集》等,而这些作品缘何会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也牵涉了一段新华艺专的历史: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6年,发起人张聿光、潘天寿、俞寄凡、潘伯英、许开甫、俞剑华、谭抒真等。初设国画、西画、音乐、艺术教育4系。1931年汪亚尘任教务长。1933年设绘画研究所、朱屹瞻为主任。1937年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后迁址于薛华立路155弄14号至18号(今建国中路田子坊内),复建学校。后因拒绝向汪伪政府登记和申报师生名单,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汪亚尘曾满怀希望重振“新华”,但终未遂夙愿。虽然“新华艺专”仅办学18年,但其学生包括版画家陈烟桥、漫画家沈同衡、音乐家聂耳、王云阶、雕塑家张充仁等。1953年,根据汪亚尘提议,荣君立在上海召开原校董及校务委员会议,将校产捐赠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
《诸闻韵先生画集》(局部),1933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其实早在1907年,周湘在上海八仙桥创办布景画传习所。且从1907年至1918年的十年间,他先后在沪创办中西图画函授学堂、上海油画院等四所培养美术人才的专门学校。作为早期的教育机构雏形,其为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提供了重要的办学经验准备与学术参照。而1912年,在上海乍浦路桥北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时,刘海粟仅16岁。
《中国现代名画》16张,德国柏林展览画册,1934年1月发行,刘海粟亲笔墨书
此后,上海图画美术院的校名、校址也不断变更,1918年春,蔡元培专门为上海美专题写了“闳约深美”四字,并欣然接受上海美专校董会主席一职,且推荐梁启超、袁希涛、沈恩孚、黄炎培等社会名流担任校董。此外,刘海粟还提倡户外写生,并敢为天下先地招收女生,画家潘玉良便在1920年第二批入学上海美专的女生名册中,当时学籍登记册中她的名字为潘世秀。
蔡谦吉,《白云观》,水彩,1920年代(上海美专曾坐落于“白云观左”)
1923年5月,上海美专在杜神父路(今永年路)永锡堂(永锡堂上海浙绍公所)新建校舍200余间。并将1921年所购菜市路440号(今为顺昌路550-560号),永锡堂旧址内的老建筑改建成新校舍。如今顺昌路的弄堂深处还保留着这栋建筑和当时拍摄毕业照的转角楼梯,只是原来的教室成了人家。
上海美专在顺昌路办学直至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迁离上海,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此即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
上海美专旧地探访(今顺昌路550-560号)
以个案研究剖析海派美术教育
顺昌路上海美专旧址的转角楼梯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王璜生对澎湃新闻说,“这地方我父亲拍过毕业照。”说罢他跳上台阶,留下了一张和父亲当年类似的照片。他的父亲叫王兰若,是上海美专1935届的学生。
王兰若,《春江水暖》,1946年,汕头博物馆藏
王璜生告诉澎湃新闻,自己是潮汕人,当时上海美专有一部分学子来自粤东一带,这或许源于从清末开始粤东地区有很多人在上海经商,虽然潮汕位于广东,但文化上同上海很有联系,老一辈的艺术收藏也多为海派作品。“我父亲当时家境一般,但有亲戚在上海经商,所以支持他在上海美专学习。他在上海有一年半(三学期)的时间,先在上海美专学习,但因为学费较高,在学了一学期后转到了学费相对便宜的新华艺专,新华艺专的老师诸文韵先生因为也在上海美专教书,他认为我父亲还是应该回到上海美专,好像还帮忙先交了学费,所以最后一个学期,我父亲回到了上海美专,并在上海美专毕业。” 王璜生回忆说,“我父亲学的是国画,但选修了雕塑,所以造型能力特别强,他晚年画广东物产很有生活情趣。当时教国画的是诸文韵、诸乐三,黄宾虹教篆刻,潘天寿教书法。”后来因为家庭原因,王兰若回潮汕,并在当地创办普宁师范学校、宝峰书院。
在此次展览中,王兰若作为五个个案研究之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国画教育的面貌,也师法传承兼容笔墨的早期教学实践。
王兰若,《南洋写生》,1947年
在个案研究中,郑慕康也颇为引人瞩目,他也出生于广东潮阳的小商之家,当下对他的认识是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并以画工笔仕女见长。然而,他也是1920年上海美专西洋画科的函授毕业生。展览展出郑慕康18件函授临摹作品和教师的评语。据说,当时的“函授”是老师寄出经典作品的图片(当时的图片印刷质量并不高),学生临摹后连同作品寄还老师,老师打分并写有评语。展览现场,很多观众通过郑慕康临摹追溯其临本的出处,其中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有印象派和中国留法画家的作品。可见当时作为老师的张聿光、刘海粟等人的眼光。
郑慕康《上海美专函授作业·人物习作》之一
上海市美专,上海美专的延续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迁离上海后,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成立,校址在淮海中路1413号原鸿英图书馆,后改称上海市美术学校。
此后,这所学校的校址先后为华山路1448号幸福村、陕西北路500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1575号原圣约翰大学旧址、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天津路414号。1983年,上海市委作出决定,以上海美专师资和上海美校为基础,并从其他院校、美术出版社、油雕院等单位抽调部分教学骨干,建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址迁至凯旋路30号。2000年9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迁入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校内。
1960年代上海市美专的学生素描
展览的第三部分展出多为解放后的上海市美术学校早期学生的作品,其中邱瑞敏、张培础、凌启宁、王劼音等也是后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此次展览中,有两张相同的作品特别引人瞩目,作者分别是方增先和张培础。
谈到自己在上海市美专学习的两年,张培础说,教的老师都是上海中国画院的先生,画人物的郑慕康、画花鸟的江寒汀、画山水的应野平都开过课,但听说画院上课,是老师开课徒稿,规定学生临摹一定的量;但在美专,老师也会给大家示范,但最终只要交一张作业。尽管张培础如今以水墨人物见长,但在美专的学习阶段依旧是临摹传统,当时画工笔的郑慕康,给学生的临摹作业是《簪花仕女图》《八十七神仙卷》等传统工笔经典。
乔木,《花鸟课徒稿》,1961-1962年
1961年,正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方增先回沪养病,而方增先的夫人卢琪辉是美专雕塑系的老师,当时方增先《粒粒皆辛苦》等作品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美专的年轻学子们联名要求方增先来为大家上一课。
到了方增先来为美专学生上课的时候,张培础去教师进修室看方增先练笔,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之后,方增先并没有拒绝,张培础便在一旁默默地学。正式上课时,同学们围看方增先示范模特写生,借鉴学习后各自写生相同的模特,而后方增先将进修室和上课时画的两张留在教室里,供同学临摹学习。此两幅作品相同模特的作品便是这样而来。
左为方增先作品,右为张培础临摹
展览还展出各个时期的上海美术教育珍贵文献(包括教学示范作品、教学计划手稿、名师作品、学生作业、教学档案等),开幕式后,举办了主题为“新兴艺术策源地——海派美术教育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海派美术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学术专家,围绕文脉基因、文化生态、学院集群、艺术移民、社会美育等方面,共商议题研讨会总结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并将共同发起《传承海派美术百年文脉,续写海派美术教育辉煌》的倡议。
展览现场
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办,刘海粟美术馆协办。天津美术学院、上海油画雕塑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汕头市博物馆对文献展和研讨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海派美术教育文献展”将展览至7月20日。
(编辑: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