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第八届“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在新加坡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开幕。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新加坡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本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只吸引了83家画廊参展,这也是该艺博会自创立以来,首次录得低于一百家的参展画廊数。回顾过往的数据,不难发现,在过去几年里,“艺术登陆新加坡”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2015年其参展画廊数达到197家的峰值,2016年下降至173家,2017年持续下降至131家,直到2018年,骤降至83家,打破历史最低纪录。画廊的大撤退只是冰山一角,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新加坡艺术市场的衰退,以及新加坡日渐溃败的试图成为亚洲艺术中心的野心。
参展画廊更迭
在“艺术登陆新加坡”创立的最初几年,对于新加坡这个艺术新世界,藏家和画廊还饱含热情。
2011年,第一届“艺术登陆新加坡”举办时,有超过120家画廊参展,其中既有尝鲜的国际画廊,如在巴黎、纽约、香港拥有空间的贝浩登画廊,也有对新加坡艺术市场感到好奇的亚洲地区画廊,如北京的博而励画廊、香港的马凌画廊、东京的小山登美夫画廊等,当然绝大部分还是新加坡本土及东南亚地区画廊。2012年,更多西方重量级画廊被吸引,来自纽约的立木画廊和来自伦敦的白立方画廊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随着艺博会持续发展,其参展画廊的组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西方背景的重要画廊越来越少,而本就居高不下的亚洲画廊参展比例还在不断升高。到2017年后,中日韩的重量级画廊也不断减少,主要参展画廊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今年参展的83家画廊中,已不见前几年曾出现的香格纳、艺术门、大田秀则等知名亚洲画廊的名字。
根据新加坡本地媒体报道,今年甚至有不少画廊“零销售”,而大件作品、高价作品的滞销更是过去几年的常态。
对于“艺术登陆新加坡”来说,一方面,每况愈下的销售成绩难以吸引新画廊加入,另一方面,多次参展的画廊逐渐丧失信心,不再复展。
成立于韩国,在首尔、天安、上海等地拥有空间的阿拉里奥画廊原本算得上“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忠实粉丝,2011至2018年期间曾7次参展(只有2016年缺席),然而在本届展会上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画廊透露今年销售缓慢,本区域藏家明显减少,犹豫明年是否参展。同样对继续参加“艺术登陆新加坡”感到犹豫的还有从2013年起连续6次参展的日本画廊Whitestone。在本届展会的记者会上,“艺术登陆新加坡”创始人Lorenzo Rudolf表示,自2011年以来,艺博会共吸引了超过500家国内外画廊参展,但其中只有80家画廊复展,大部分不再回头。
在并不算长的8年发展过程中,“艺术登陆新加坡”经历了起起落落,其高峰出现在2015至2016年。自2015年伊始,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即将揭幕的消息就振奋了东南亚艺术圈,当年11月底,美术馆正式开幕,给新加坡艺术生态打了一针“强心剂”。可以看到,2015及2016年的“艺术登陆新加坡”也受到美术馆开幕的正面影响,参展画廊数都突破了170家,远超其他年份。然而好景不长,这一针“强心剂”后,并没有后续的措施吸引画廊留下。从“艺术登陆新加坡”创立之时就参展的贝浩登画廊,自2015年最后一次参展后再没有回归。
新加坡平庸的艺术市场表现更是令参展画廊数“断崖式”下跌。针对销售不佳的状况,Lorenzo Rudolf在本届展会期间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相比,新加坡艺术市场处于停滞状态。他指出,新加坡本地藏家数目没有增长,市场窄小,而其他东南亚地区发展蓬勃,削弱了新加坡的竞争力。新加坡也没有足够的艺术作品吸引其他区域买家的注意力。
面对不断缩小的规模,也有画廊认为是好事。新加坡本土艺术机构STPI(新加坡泰勒版画院)总监Rita Targui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规模变小并不是缺点,不论画廊还是藏家都更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今年STPI销售成绩很好,售出了六件新加坡本土及东南亚艺术家作品。同时她表示,“艺术登陆新加坡”参展画廊减少,也与过去几年其他艺博会的涌现有关,可供选择的艺博会增多,导致画廊更加挑剔。
重心转至东南亚
在画廊的大撤退中,西方画廊的离去对“艺术登陆新加坡”来说并不算十分沉重的打击,毕竟西方画廊并不是其发展的核心与基石。
2011年起,即有消息称,来自瑞士的巴塞尔艺术展将收购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事实也确实如此,2013年,被收购后改名换姓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K)横空出世。原本就青睐Art HK的国际画廊,在巴塞尔艺术展的背景支撑下,自然更倾向于参加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因此,“艺术登陆新加坡”没有选择相似的国际化策略,而是主打亚洲牌,也间接确立了帮助新加坡争夺亚洲艺术中心地位的目标。
2010年底,首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开幕之前,Lorenzo Rudolf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就表示,第一届展会的西方画廊参展比例被刻意压低。“我们的目标是扶持亚洲艺术市场,强化亚洲画廊,让他们成为可以和西方画廊抗衡的竞争对手。”
香港的亚洲艺术交易中心地位是难以撼动的,不只艺博会这样的一级市场,就连属于二级市场的苏富比(微博)和佳士得拍卖行也将亚洲的中心设在了香港。因此,“艺术登陆新加坡”将重心放在了文化交流上。Lorenzo Rudolf清楚地认识到,新加坡虽然本土艺术规模不大,但却可以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
在2012年接受Blouinartinfo采访时,Lorenzo Rudolf 表示:“新加坡太小了以至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生态,但新加坡处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之间,这三者拥有亚洲最强劲、增长最快的艺术市场。香港的艺术市场比新加坡大,但说到对话、交流,新加坡才是中心。对于亚洲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拥有两个同是国际水准,却有着不同发展方向的艺术中心。”
Lorenzo Rudolf希望新加坡能在亚洲艺术生态中与香港并驾齐驱,然而现实情况是,上海的艺术市场也在崛起。2013年及2014年,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相继成立,前者一直在扩大规模,去年参展画廊数达到104家,并将于今年5月进军北京;后者的主展场一直将规模控制在30家左右,但参展画廊规格高,以豪瑟沃斯、卓纳等国际一流画廊为主导。
来自韩国的画廊从业人员赵慧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韩国画廊都参加过新加坡的艺博会,但这几年(参加新加坡艺博会的韩国画廊)变少了。我个人认为,这和香港、上海等地艺博会的成长有关系。”据她透露,韩国将新加坡、香港、台湾、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场称作中华圈艺术市场,而一家画廊每年能参加的艺博会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一个特定的艺术市场里通常只选择一到两个艺博会参加。现在不少韩国画廊更倾向于参加上海和香港的艺博会,而非新加坡。
画廊们纷纷逃离新加坡,奔往香港、上海,随着参展画廊减少,以及重量级画廊退出,“艺术登陆新加坡”最初所希冀的整个亚洲范围内的艺术交流自然也就逐渐式微。
近年来,“艺术登陆新加坡”更加强化自己在东南亚艺术生态中的角色。2013年设立“印尼馆”,为处于上升势头的印尼艺术提供专门的展示空间;2014年设立“东南亚平台”;2016年“东南亚平台”进一步演化为“东南亚工作坊”,19名东南亚艺术家透过多元化的实践作品反映各自区域的文化发展;同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姊妹展会“艺术登陆雅加达”成立。今年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则以泰国艺术为主打,有7家泰国画廊参展。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