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美术馆首展现场
近年来,以资本积累和个人收藏为基础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推动中国艺术发展重要的民间力量。例如,11月18日开馆、隶属上海宝龙集团的宝龙美术馆,历经5年时间筹备几经选址的上海昊美术馆,江苏省南京市中心的德基美术馆,计划于今年开馆的苏宁集团美术馆等,其中集结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收藏的松美术馆颇为引人注目。位于北京通州温榆河畔的松美术馆,近日,以“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揭开开馆序幕,展出藏品令人叹为观止。一个影视圈的领军者如何“跨界”收藏界,松美术馆又是如何别具匠心的呢?
远离北京熙攘的都市,沿着林荫道,走进密林环抱、静谧的温榆河畔,一道素雅的白墙隔开了城市的喧嚣。推门而入,一眼望去,碧草连天、俊松静立,洁白的建筑屹立其间。置身于此,处处入目有松,而心境却似无物,这充满意境的地方便是松美术馆。
两相对照、比较的收藏体系
王中军热爱艺术,热衷收藏,对他而言:“松美术馆算是一次尝试。”
这家由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策划、创立的松美术馆于9月24日正式开馆。
王中军介绍,他的艺术品收藏始于20多年前,第一件作品只花了1万多美元,是一幅艾轩的油画,“我激动地把它挂在家里,总去欣赏它”。后来通过著名导演冯小刚介绍,他和画家艾轩成了好朋友。“最原始的收藏只是单纯地为了家居装饰,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与当时的需求感受。”王中军说。
这一喜好一发不可收,20多年来,其藏品囊括“印象派”大家之作到中国古代名人信札,从写实绘画到观念艺术作品,数量庞大、包罗万象。最近几年,王中军更是一掷千金,将梵·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以及曾巩《局事帖》收入囊中。在外界看来,其收藏随性而为。他表示:“我的收藏确实比较遵循自己的审美取向,不太受别人影响。”
近日,王中军通过松美术馆,将个人收藏面向大众。据了解,“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为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包括《雏菊与罂粟花》《盘发髻女子坐像》等作品;乔治·鲁奥、莫迪里阿尼、柴姆·苏丁、乔治·莫兰迪、巴尔蒂斯的作品,以及贾科梅蒂的雕塑也在展出之列。王中军说:“我将印象派视为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过渡,印象派绘画是最感动和打动我的,也是近几年我投入最多的。”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出了20世纪早期油画家直至当代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作品,从常玉、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等20世纪早期油画家,到靳尚谊、陈逸飞、陈丹青、罗中立、艾轩等中国实力派油画家的作品,以及王广义、张晓刚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在展出之列,作品几乎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浓缩。
还有一部分为本次展览的特别部分——“王中军的油画艺术”,将其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阐释展现给观者。进入美术馆,在鉴赏这些跨越中西的现当代艺术品时,才理解王中军所说“这些年赚的钱都花到艺术品上去了”此言不虚。
“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意图通过一次穿越时间、跨越国界和空间的艺术展,一方面展示王中军的收藏品,另一方面,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为今天的艺术爱好者展示历代艺术大师的灵感之作。王中军介绍,这次展览一方面是对这20年收藏生涯的系统梳理,让熟悉收藏的朋友了解其收藏,但最主要的还是试探自己做美术馆的水平,并听取大家的意见。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王中军的收藏既是他个人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所在,其实也有一份社会的文化责任感。在今天中国的艺术收藏领域,像王中军这样对艺术品的品质有特别的追求,尤其是能够着手建立一个西方与中国艺术两相对照、两相比较的收藏体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王中军一直站在中国西方现代以来的路径上,形成他的收藏序列,他是比照、比较中西艺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形成他的藏品特色,这就为这份收藏增加了一份学术亮点。”范迪安说。
“不敢说最具规模,但我敢说它最具匠心”
“‘松’作为一个重要的美术馆元素,不仅契合我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和理解,也展示了美术馆的性格与品质,我想让进入松美术馆的参观者看到中国艺术的味道。”王中军说。
这座被松树环抱、以素雅简洁为特色的美术馆,被视为“最具颜值的私人美术馆”、北京的又一处文化地标。范迪安表示:“我以我当过中国美术馆馆长的经验感觉到,从外部空间到内部空间,在国际现代、当代系统里面,松美术馆都是非常优秀、专业的美术馆,为北京、为中国增添了一座高品质的美术馆。”
40余亩的美术馆院落,2200余平方米建筑空间的松美术馆,199棵苍松点缀其间,成为美术馆最大的亮点。美术馆空间中的松树,本身也像一件件艺术品,充满自然生命的灼见,展示了历经时间的造型。王中军介绍,植松于园这一想法萌生于一次出游,途经一片绝美的松林,被其震撼。“富有东方禅意的松是我最喜爱的植物,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精神的化身之一。”一念之下,他将199棵松树移入园林。
王中军介绍,修建美术馆的契机,是因为多年的藏品家里已经放不下,正好想改造现在美术馆的这块地,就萌生了建一座美术馆的主意,把自己多年的收藏放在这里。松美术馆实际是一个老房改造项目,这里原本是马场,近几年闲置了下来;另一方面,近20年来他的艺术收藏也一直缺乏系统梳理。因此,他决定用这块地做一个艺术空间,用艺术的气息给老房带来全新的面貌。
“整个美术馆虽是随性而来,但必须有格调。”在构想松美术馆主体建筑时,王中军有两个初衷:一方面是节约,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另一方面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本着这样的理念,建筑师去除了原始建筑的符号,转化为几何、净白的元素,使松成为一座极具东方气质的艺术容器。
有了想法之后,与设计师沟通设计规划,进行旧房改造。设计师反复运用几何形元素进行概括,将其追求的干净、简练、精致、洗练的造型达到极致。明亮而空灵的建筑折射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与原始感,同时赋予美术馆建筑敏锐的当代性和创造性。设计师以最佳的方式将自然、历史、艺术和建筑结合在一起。
在功能设计上,松美术馆不是封闭内向型的美术馆空间模式,而是更多容纳了具有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的公共空间,如地上两层有视野开阔的江景餐厅、公共景观庭院、音乐厅、咖啡厅、艺术品商店等,地下一层设有儿童展厅、图书馆、艺术品修复室、艺术书店等,地下二层有3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使得艺术不再远离大众。
松美术馆不仅是一处展示艺术作品的殿堂,更是一处充分体现自然之美、构造之美和艺术之雅的场馆。对王中军来说,松美术馆就是他的一件作品,“不敢说它最具规模,但我敢说它最具匠心”。
“长期目标是建成个美术馆群”
王中军希望:“这里吸引的不仅是收藏家、艺术家,更应该有大众,并成为社会的艺术文化聚合地,架起艺术与大众间的桥梁。”
当代艺术家岳敏君表示,艺术是感知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王中军的创作和收藏构建了个人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并借助他的商业成就,让这一渠道向更多的人开放。“松美术馆是一个纯粹私人的美术馆,它代表了私人的财力和精力,也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松美术馆代表了国内美术馆较高的水准,可以与世界很多优秀美术馆媲美。”马未都说。
顶级馆藏作品、高质量展览内容,优秀展览策划团队,这些都是成功美术馆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只是展出了王中军部分油画藏品,未来还会展出更多个人收藏品。王中军表示,松美术馆将持续不断地致力于高品质的艺术展览、深度学术研究和公共审美教育的传播普及;致力于连接当代与传统、西方与东方,助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推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学术研究、展览、教育、推广等工作,打造一个提升专业水准、走进公众的新型美术馆。
从中国娱乐文化知名人物,到收藏家、艺术家,再到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推动者,王中军凭借自己在商业领域的影响力,为艺术的传承与推广贡献良多。在这些不同身份的转换过程中,王中军认为自己很有成就感,“我找到了艺术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中国这一代企业家通过这20多年的积累,对艺术、对社会的理解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他表示,“如今,到了企业家对社会回馈的时候,我认为,从美术馆的社会职能来说,对大众艺术和美的教育,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另外,松美术馆还将与华谊兄弟公益基金合作打造美育基地,为京津冀地区有需要的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艺术与了解艺术的契机。
“希望通过松美术馆听到大家的声音,为美术馆群计划的实现,迈出试验性的第一步。”王中军说,“美术馆群是松美术馆之后的另一计划。我想中短期目标是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建造20个美术馆;相对长期的目标是建成100个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需要美术馆这一平台,我希望未来遍布全国的美术馆,可以增进公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带来推动,为中国艺术教育带来影响。”
据关注世界顶级藏家群体的艺术市场资料库Larry’s List与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合作推出的《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初,全球私人美术馆数量为317家,中国的数量为26家,位居全球第四。中国的私人美术馆在20多年的磨砺中不断前行。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私人美术馆越来越多,中国的美术馆时代正徐徐走来,一些活跃的美术馆,除了投入大量的财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心力和精力。
范迪安表示,国际上的许多著名美术馆正是从私人收藏起步,甚至发展为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收藏。很多美术馆就是收藏家的藏品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建立的美术馆,才有现代美术馆的起步。“中国现在是一个私人美术馆方兴未艾的时期,出现许多有特色、起点非常高的私人美术馆,为中国美术馆的这份大事业做出了贡献。”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