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海红坊艺术区要改建的消息又引得上海文艺青年们集体叫春,各种谩骂和讽刺不绝于耳。就好像穆斯林失去了麦加、天主教丢失了梵蒂冈、犹太教失去了耶路撒冷一样的要死要活。好像只要红坊里面的商铺一走,整个上海文艺界就要毁于一旦。
文青们搬出里面的名人店铺说事,无非也就是有韩寒股份的咖啡馆,挂着谢霆锋名头的后期制作公司,夜里会有老外来的酒吧。要朝拜韩寒的买卖大可以去他持有干股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好像从没有任何一个文青在这家连锁饭店里看到过这位干股持有人),或者在朋友圈晒几张他电影的票根。喜欢谢霆锋的也可以去看看他的电影或者下血本听一场他女朋友王菲的演唱会。想要在夜店勾搭老外,那北上广真不缺类似的风化场所。至于草坪上的那些所谓的雕塑,实在不敢苟同称其为“艺术”,它们和普通商业广场周边的景观雕塑水准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一些高档写字楼广场上的。如果说那里的画廊是文青朝拜的对象,那只能说这种文青应该多读一点书,多看一些有质量的展览了。虽然那里有上海曾经红极一时的华氏画廊、无锡凤凰画材厂下属空间凤凰艺都等画廊,如果是对上海艺术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从红坊诞生十几年来上海有哪一个重要的展览是在红坊艺术区展出的?曾经红极一时的华氏画廊,自从搬到红坊以后,除了办过一个流行女歌手的个展而在媒体上有一些曝光度以外,实在乏善可陈有些什么展览了,那个展览的质量之低下已经成为圈里的笑话了。这些年华氏画廊一楼每天一堆打毛衣的婆婆妈妈在里面坐着聊天,而走进去以后硕大而空空荡荡的展厅,预示着它的现状。而其他画廊的无非也就是靠艺术家送画帮其办展览,然后画廊靠老板其他企业资金维持而已。基本无从谈起和“艺术”有多大关系。
首先,红坊如果说它是由艺术生态而产生的,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它完全不同于北京的798和上海M50,798的诞生得益于中央美术学院在那里过渡了6年,当新校区建造完成,学生和老师们去到新校区后,很多老师和毕业的学生习惯了那里的工作环境,而在学校搬迁后继续在那里租赁工作室,后来才慢慢形成了现有的艺术生态。上海的M50艺术区是因为当初房租低廉,在上海内环以内每平米租金只有2,3毛钱,而且大量厂房挑高非常适合艺术家创作大型作品,在市区很难找到这样合适的房子,所以才诞生了现在的M50。
但是红坊与他们都不一样,它从诞生之初就是有着详细的商业规划的创意园区。浓重的商业氛围、良好的物业环境、整洁的出租空间和高昂的租金让它从成立之初就与艺术家工作室无关。去过最初的M50和798的朋友们应该记得那里最初糟糕的公共卫生间、厚黑发粘的地板和空间里浓重的机油味。如果要以红坊和798、M50这类艺术区比较的话,那就像是拿南锣鼓巷和金鹰购物中心对比一样。商人本身就具有无利不起早的特性,这块空间在上海寸土寸金的位置,开发商一定在庆幸当年没有头脑发热直接把地卖掉,这十几年让这块地价增长了近二十倍。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原则的前提下,他们已经在去年就发布了消息,商家心里肯定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下一步的打算,唯一没做好心里准备的只有那些伪文青们。
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南锣鼓巷”,在这一年多的整治中,商铺数量从240多家缩减到150多家,这个事情极少被文青们提及,上海M50现在有大量的现房空置,原来在那里的中国最著名当代艺术画廊香阁娜也将总部搬迁到了“西岸”艺术区。同样由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800艺术”已经被小饭店和整墙招租广告包围。这些事情似乎很少有人提及,而一个商业广场的改建升级却引发了数篇报道,不得不让我怀疑,是不是某些开发商为了炒作这块地而写的。
“春,不是叫出来的”,艺术生态也是这样,它不会因为某个开发商的想法而形成,也不会因为某些人的主观意志而产生。南锣鼓巷并不是商业规划而繁荣起来,798也是谁策划的,法国塞纳河畔的艺术家聚集区不是因为那里风水好艺术家才去,而是因为便宜。走了这些咖啡馆、餐厅和画廊,他们自然有其他地方可以考虑。空荡荡的“800艺术区”,有现房可以入住的M50都可以是考虑的对象。比这个商业广场改造更让我思考的是已经畸形的中国艺术市场将来的走向会何去何从。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