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我们将带您走进一座珍藏了世界上绝大部分梵高作品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VanGoghMuseum)。
在介绍博物馆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下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WillemvanGogh,1853-1890)的一生。公元1853年3月30日,荷兰布拉邦地区的一个小镇津德尔特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诞生了一位男婴,这个家庭为了纪念一年前同天诞生却不幸夭折的长子,便为男婴取名文森特·梵高,此后家里还陆续多了三个妹妹两个弟弟。梵高小时候并未在绘画上展现多少天赋,他读书还不错,却不知为何13岁便早早辍学,16岁经叔叔介绍进入古比尔国际艺术公司当学徒。博物馆里保存的年代最早的梵高书信就是写于他在这家公司的时期。此后梵高还从事过教员、书店伙计、业余传道士等工作。梵高经常在给弟弟的信中附上自己创作的小型素描,于是提奥建议他不妨将精力多集中于绘画上,而就是这个建议,为梵高打开了人生另一道大门,也在西方美术史上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始研习绘画的梵高经济困窘,不得不靠弟弟的接济才可勉强度日,梵高提出希望通过卖画来回报提奥,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却一直不被主流画坛所接受,卖不出去是常有的事。日后患上精神疾病的梵高,情况时好时坏,最终于1890年7月27日,在一处麦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留给世人的,是超过850幅油画和约300件纸上作品。然而讽刺的是,生前卖画艰难,离世后却声名大噪,他的画作在拍卖会上屡创天价。
《文森特·梵高自画像》 1886年 梵高博物馆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的梵高博物馆,建于1973年,毗邻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与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座结构简练、风格前卫的博物馆是根据荷兰着名建筑师赫里特·里特费尔德的设计进行建造的,“荷兰风格派运动”建筑最为知名的样例——施罗德住宅,就出自他之手。该美术馆于1973年揭幕,但是随着梵高的名气越来越大,参观人数逐年上升,原有的建筑显然不能满足参观者的热情,于是1997年加盖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新侧翼。
博物馆于主楼集中展示所收藏的梵高作品,辅以梵高生前有关展品,诸如书信。展览以时间发展进行分组,一楼为依照梵高生平进行排列的各时期作品,二楼与三楼展示博物馆相关收藏,不定期展览梵高和其他画家的版画,以及其他19世纪画家的作品。地下一楼通向侧翼展馆,两层的侧翼以临时的特展为主要展览方向。如此安排方便不是很了解梵高的参观者去了解他的绘画历程与风格的转变。
梵高生前使用的画具
梵高手稿
作为以收藏梵高作品为主的的博物馆,梵高博物馆收藏有梵高黄金时期珍贵画作200幅、素描作品几百件,以及梵高几乎全部的书信。所藏梵高作品堪称世界之最,第二多则是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梵高博物馆中最知名藏品当属《吃马铃薯的人》《十五朵向日葵》《麦田上的乌鸦》《黄房子》以及《杏花盛开》等。
《十五朵向日葵》 1888年 梵高博物馆
《黄房子》 1888年 梵高博物馆
《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创作于1885年,主要描绘了一个农民家庭,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劳作后,围坐在一起吃饭。屋顶低矮的房间,狭小的餐桌上油灯昏暗,映照在诸人的脸上,让那饱经风霜摧残的脸更显憔悴,一双双在田地里工作的手此时抓起盘子里热烫的土豆,偏绿的阴暗色调带出压抑的观感,与后期绘画明亮夸张的色调形成对比。
《吃土豆的人》 1885年 梵高博物馆
《盛开的杏花》这幅以水蓝色为主色的油画,画于1890年圣雷米,是送给自己弟弟提奥的儿子的诞生礼。早春雪白的杏花大片的在水蓝色的蓝天背景上绽放,枝头上的杏花,或盛放或半开,象征欣欣向荣的新生命。仔细去看,似有微风在花瓣间穿梭,带的枝桠点点震颤。与梵高一贯张扬奔放的画风不太相同的是,这次他舍弃浓烈炙热的色彩,改用宁静的蓝色为主色,也抛弃了厚涂与清晰的笔触,画风偏向日本版画,传递给人一种内敛而幽静之感。梵高用这样的一幅作品,去迎接一个纯洁的新生命的到来。
《盛开的杏花》 1890年 梵高博物馆
《麦田上的乌鸦》这是梵高生前最后的几幅作品之一,描绘了法国奥维尔镇乡下的一片麦田。大片金黄色的麦子被风吹得低下了腰,一群乌鸦在麦田上飞翔,深蓝色的天空乌云密布,暗示着一场暴风雨刚刚过去。画面沉重的气息,即使大面积使用了浓烈的金黄色也不能缓解。清晰可见的笔触细密排列,狂野的在画布上跳跃,仿若要将那股子躁动的不安与紧张感实物化,一切都预示着未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就是在这幅作品完成后不久,梵高便在这片麦田里开枪自杀。
《麦田上的乌鸦》 1890年 梵高博物馆
“如果我的画卖不动,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但那一天终将到来。人们会认识到这些画要比颜料和我们花在上面的,我困顿的生计,更有价值”
——梵高写给提奥
1888年10月25日左右于阿尔勒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