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中望,1956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湖北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参加展览
1984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5年“首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7年“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入选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2年“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中国美术馆)
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香港、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1993年“中国威海国际雕塑大赛”(威海/国际雕塑公园)
1994年“海峡两岸雕塑艺术交流展”(高雄、北京)
1994年“临近的新关系——傅中望作品展”(北京/中央美院画廊)
1994年“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5年“95雕塑与装置艺术提名展”(江苏画刊)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雕塑与当代文化”(四川美术馆)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香港、北京)
1996年“今天与明天——96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国际艺苑)
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7年“延续展”(中央美院画廊)
1997年“桂林现代雕塑演习营”(桂林国际雕塑公园)
1998年“海峡两岸雕塑艺术研讨会”(台北、高雄、花莲)
1998年“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美术家作品展”(北京/太庙)
[NextPage]
1999年“形与体——新加坡雕塑艺术节”(新加坡)
1999年“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日本/福冈)
1999年“46位中国艺术家学术邀请展”(澳大利亚)
1999年“第二届当代雕塑年度展”(深圳)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0年“中国当代雕塑精品展”(北京/东方广场)
2000年“中国当代雕塑展”(青岛雕塑博物馆)
2000年“2000年69国实验艺术家作品展”(法国/巴黎)
2000年“人文山水地景艺术展”(桂林/浪岛)
2000年“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杭州/西湖公园)
2000年“与亨利摩尔对话——中国当代雕塑展”(广东美术馆)
2000年“中国雕刻大赛”(福建/惠安)
2001年“中国艺术季——现代雕塑展”(法国/巴黎)
2001年“中国当代雕塑与陶艺展”(香港自然博物馆)
2001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1年“人生命自然——延庆国际雕塑艺术主题公园展示会”(北京)
2001年“重新洗牌——当代艺术展”(深圳雕塑院)
2001年“国际校长论坛雕塑艺术邀请展”(中央美术学院)
2001年“艺术与时代——首届精文艺术展”(上海精文艺术中心)
2001年“呼吸——湖北当代艺术系列展”(湖北美术馆)
2002年“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北京/玉泉公园)
2002年“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广东艺术博物院)
2002年“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2年“零点”材料艺术展(上海/海上山艺术馆)
2003年“德国国际雕塑创作营”(德国/比特堡市)
2003年“开放的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03年“2003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NextPage]
2003年“城市平台——当代雕塑家作品展”(重庆/江滩公园)
2003年“美国凯尔德克国际艺术交流系列展——中国月”(美国/纽约)
2004年“中国想象——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展”(法国/巴黎)
2004年“让城市更美好”上海公共艺术邀请展(上海、广州)
2004年“奥地利哈曼斯多夫国际艺术创作计划实施”(维也纳)
2004年“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展”(北京)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长春、北京)
2004年“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武汉)
2004年“世纪风骨”——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展(北京世纪坛)
2005年“限制与自由”——夏市展(武汉)
2005年“世纪与天堂”——成都双年展(北京世纪坛)
2005年“黄天厚土雕塑艺术展”(北京世纪坛)
2005年“85致敬”——2005现代艺术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2005年“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现代艺术展(北京TSI艺术中心)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世纪坛)
傅中望的设计,以独特的个人智慧,跳出了此类限制性创作可能出现的过于装饰性的巢臼;也突破了此类柱式雕塑陈陈相因,面面俱到,沿袭使用一些传统符号,以求取地域特色的习惯套路。他创造性地将他在国外参加国际雕塑创作活动的作品意念加以扩充,采取了在45根具有抽象雕塑感的花岗岩石柱上,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各式帽子的方式,使得整个设计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将雕塑环境的整体性的要求和当代艺术的个性特点和原创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