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阿布拉莫维奇:把爱当作生命

2014-06-13 16:59:40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行为艺术之母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行为艺术之母。她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

  1946年阿布拉莫维奇·阿布拉莫维奇出生于作为巴尔干核心地区的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艺术家早年的生活中,父母的经历、战争的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等因素都对其成长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阿布拉莫维奇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阿布拉莫维奇不能挣脱的心结,长期伴随在其艺术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后所做表演的时间也要严格按照母亲军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须在晚上十点前结束。

  这些带有某种精神压抑性的烙域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其日后的创作当中,正像阿布拉莫维奇所说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因而,寻求身心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一度成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线索之一。

  阿布拉莫维奇13岁开始学习画画。第一堂课上,老师随手从大画布上剪下一小块,扔在地上,用沙子混合胶水和红黄黑交错的颜料,最后用半升汽油燃起的火苗,升华这个作品。她告诉阿布拉莫维奇“这就是夕阳。”从那时起,阿布拉莫维奇就明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南斯拉夫、德国与法国等多所美术学院学习后,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行为艺术。过去40年中,她的行为艺术以风格粗犷、狂野与大胆而闻名。毋庸置疑,她是行为艺术界最受瞩目的女人。她不断挑战着生理与心理的极限,用自己的身体探索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她和骷髅睡在一起;在公众面前赤身裸体12天,当众大小便;置身于火灾现场,烧伤至昏迷;服用药物直至失常;将72件器具置于观众面前,他们可以任意用这些器具摆弄她,其中包括鞭子、铁链和枪……

  阿布拉莫维奇在70年代初从事行为艺术时,行为艺术一分钱都卖不出去。实际上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阿布拉莫维奇都因从事行为艺术而过得挺清贫。然而,奉献的信念让她一直坚持下来。在她看来,行为艺术是所有艺术形式中仅次于音乐的最高端的艺术,是一件有趣而且值得去奉献全部的事情。2009年12月8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给她颁发的“双年展洛伦佐终身成就奖”的仪式上,她诚恳地告诉观众:我要对年轻的艺术家说,不要放弃。不要因为你现在遇到的困难而放弃你的艺术,不要因为你的东西卖不出去,不要因为你穷,不要因为没有人喜欢你,不要因为没有画廊会接受你的东西而放弃,10年,20年之后,总有一天,总会有人能够理解你,知道你。

  阿布拉莫维奇曾经说过,她一心只想做艺术,她这么形容自己,我不是吸血鬼,但会青春不老。曾经有记者问她,有没有考虑过作母亲,生一个孩子·她回答说:“我从来没有打算过要生孩子,我的生物钟和其他女人的完全不同,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想做一个艺术家,我无法再分出精力来做其他事情,并且我也不会后悔这个决定,因为我坚持是正确的”。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乌雷,一位来自西德的行為艺术家,巧的是,二人都出生在同一天。这段爱情成就了两人行为艺术的高峰,他们开始共同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打扮成双胞胎,自称是“联体生物”,对彼此有着全然的信任。70年代末他们共同创作的“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都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为艺术作品。

  在表演“死亡的自我”时,两人将嘴巴对在一起,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气体,17分钟后他们的肺里充满了二氧化碳,都倒在地板上昏迷不醒。而这一表演所要探求的是一个人“吸取”另一个人生命的毁灭性能力。

  在1977年的《无量之物》,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两个人裸体站在意大利波洛尼亚一家画廊的入口处,观众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狭小空间进入博物馆里。唯一可以自己决定的是,观众想面对裸体的乌雷还是裸体的阿布拉莫维奇。在生活中,人类不仅会受到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阻碍。就如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因为他人的介入而产生隔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联系和沟通。

  《潜能》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1980年横贯欧洲的作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着并专心地注视着对方,手里还同时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乌雷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由于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律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同时,通过扩音器听到的是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整个作品持续四分十秒。

  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行为作品《空间中的关系》更是使他们名声大噪。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裸体的,为了碰撞时产生更好的效果,肉体相撞时的声音通过扬声器放送。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从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对方小跑,简单擦过,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冲击碰撞,半小时后,阿布拉莫维奇被撞倒在地。他们不想这部作品成为力量和决心的较量,而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暴力中维持一种平衡。次年1月,他们表演了升级版《空间中的障碍》,赤身裸体地跑向彼此,但二人中间有一堵1.5米的厚墙,似乎只有撞倒墙二人才会相见,45分钟后,阿布拉莫维奇离开了场地,但乌雷并不知情,还在继续撞击。夏天,二人在一个地下停车场表演了另一升级版《扩张空间》:两根4米长的柱子相距3米,直顶天花板,二人背对背站在中间,同时一次次地撞向柱子。

  但事实上,这样的结合使他们都无法继续生存,他们最终还是要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各自扮演人类不同的性别角色。他们的分分合合,特别是他们为之挣扎、徘徊、进取和喜悦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在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双人组合作品里,他们用自己的身体,通过行为艺术把男女间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们性别的差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一时期,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联体生物般难以分割,这种“共生”的艺术生涯持续了12年,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阿布拉莫维奇希望以浪漫的方式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长城》,地点是中国,历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挥手告别,这段旷世恋情落下帷幕。自长城分手,两人天各一方,乌雷从行为艺术界销声匿迹,直至2010年3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乌雷出现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阿布拉莫维奇不禁潸然泪下。隔着一张木桌,这对曾经同生共死的恋人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后,达成和解。

  《情人—长城》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成为了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据说,他们分手的原因是“艺术观念和生活上的分岐”。后来,玛丽娜曾经有过再来长城长征的愿望,但是直到2002年她依然没有成行,她说,她没有再来中国的力量,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

  “我曾是阿布拉莫维奇的助手”,当有人这么对乌雷介绍自己时,乌雷回答,“我以前也是”。然而,全世界都知道,在阿布拉莫维奇的两任丈夫之间:乌雷基本是她唯一的、无可替代的搭档、爱人、知己与敌人。

  《凝视》:深情凝望22年的离别

  2010年,南斯拉夫籍著名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于纽约进行了著名的行为艺术表演《凝视》,被认为是“纽约这个春天最时髦的事情之一”。

  阿布拉莫维奇在博物馆中庭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她坐在其中一把木椅上,一袭遮住脚面的长裙,一头自由垂落的黑色长发,与对面椅子上的参观者相看无言。每周6天,她一直保持这一姿势到博物馆结束7小时开放时间,关门谢客。在这静默的表演中,只有一个变量:坐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观众。

  在这场历时两个半月的展览中,阿布拉莫维奇静坐716小時岿然不动,共接受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

  她静静坐着,一动不动,尽管头顶的灯光烤得地面炽热,她还是坚持穿着纯色拖地长袍。她的两只手略显僵硬地放在膝上。她始终直视前方,面无表情,整张脸浮现出一种奇诡的苍白。试图激起她一星半点的反应。

  她接受了1500多名观众的对视挑战。跟她对视的人,有男人、女人、年轻人、老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坐立不安,有人静若处子,有人挑衅她,有人和她穿了一样的衣服现场向她求婚,有人对着她大叫,有人默默垂泪,有人试图用沉默对抗沉默,有人在她面前突然脱下衣服,赤身裸体,有些人坐在她对面仅仅几十秒,就崩溃了,大哭起来……而她始终岿然不动。

  48岁的化妆师巴兰卡这样形容与她对视的体验:“当你凝视她时,你感觉得到他人的存在,但你眼中再无他们,只剩下你和她,你也成了她的表演的一部分。”人们甚至建起了一个名为“阿布拉莫维奇令我落泪”的网站,分享这一体验。

  她坐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用一次充满致敬意味的表演,回顾自己过去40年种种惊世骇俗的艺术表现。无论观众多么努力,都难以令这位强大的女人动容,然而只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的出现让如雕塑般的她颤抖、潸然泪下来。

  这位就是阿布拉莫维奇分别长达22年的男友乌雷。

  阿布拉莫维奇于1976年遇见了德国行为艺术家乌雷,1988年,这对长达12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人在完成《情人——长城》的作品后,就再也没有相见,这件作品也成为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

  当乌雷意外出现坐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时,她不禁流下了眼泪,伸出双手握紧Ulay,现场观看者掌声不断。

  她曾说,“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但与此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艺术家应该把爱当作生命。”他们始终“在黑夜的星空里找寻”,找寻着生存的终极意义

  阿布拉莫维奇与男友相见的一幕,让无数中国网友动容。

  @伊辰时光: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一个人,他就像你心里的针,不会轻易出现,因为@锥心刺骨的疼,一生一次就够了!

  @梦儿依旧:就算分开,无需安排,无需计划,不管时间长久,就这样遇见了你,这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王雨ALL: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任何人都不例外,很感动。

  @安静的坨坨: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能有这样的幸运。[NextPage]

  相关评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c)

  作者:黄寺 2009年6月10日

  现年63岁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Abramovic)早年曾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至今已近四十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这位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GrandmotherofPerformanceAr”)的女人虽然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但却是来自中东欧的斯拉夫族裔,她1946年出生于作为巴尔干核心地区的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艺术家早年的生活中,父母的经历、战争的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等因素都对其成长构成了一定的影响。阿布拉莫维奇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阿布拉莫维奇不能挣脱的心结,长期伴随在其艺术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后所做表演的时间也要严格按照母亲军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须在晚上十点前结束。这些带有某种精神压抑性的烙印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其日后的创作当中,正像阿布拉莫维奇某次所说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因而,寻求身心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一度成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线索之一。以行为艺术为核心,阿布拉莫维奇逐渐铺陈了一条包括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图片摄影、戏剧、电影、艺术教育等在内的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行为艺术的创作和推广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大量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触目惊心来描述她的很多作品毫不夸张。

  二战之后,(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行为艺术开始逐渐兴起,诸如维托·阿肯锡(VitoAcconci)、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Nitsch)、约瑟夫·波依斯(JosephBeuys)、艾伦·卡普洛(AllanKaprow)、奥图·穆厄(OttoMuehl)、君特·布鲁斯(GünterBrus)、瓦莉·伊克斯波特(ValieExport)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行为艺术的灵魂性人物,而阿布拉莫维奇和同为女性的著名法国行为艺术家奥兰(Orlan)则正是在行为艺术的这一迅猛发展期成长起来的。

  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1972—1975),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维?赖斯潘(UweLaysiepen,简称乌雷Ulay),开始两人长达十二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侣关系(1976—1989),再到离开乌雷(Ulay)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独立性探索(1990年至今)。

  从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或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后的创作中曾一再出现)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节奏5》Rhythm5,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节奏2》Rhythm2,1974);或者重复表演用数把利刃在指缝间进行飞快扎刺的俄式杂耍(《节奏10》Rhythm10,1973)。而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实施的《节奏0》则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性表演,通过为观众提供包括带子弹的手枪在内的72种物品,让他们对艺术家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从而使此系列的作品达到了一个高峰,《节奏0》也是“节奏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实施于1975年的《托马斯之唇》(ThomasLips,该作品1993和2005年曾被艺术家两次再度表演过)被很多人视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中的一件标志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她将刀割、鞭笞、冰冻等自残手段一并运用,现场效果震人心魄。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1975年),阿布拉莫维奇还创作了与妓女交换身份的《角色兑换》(Roleexchange);同样以探索身体极限为主题的“解脱系列”(《解脱声音》、《解脱记忆》、《解脱身体》),以及《艺术必须是美丽的,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ArtmustbeBeautiful,ArtistmustbeBeautiful)等许多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到死亡意向的逼迫,艺术家对危险情境的探寻,并且通过让危险场景引人注目,制造出观众可参与的现场体验,从而也对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看与被看的固有关系进行了解构性的重建。

  1975年与艺术家乌雷的结识,是阿布拉莫维奇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使她的创作方向发生了很大转变。两人开始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影响广泛。其中的一些作品被命名为“关系系列”,如:《空间关系》(RelationinSpace,1977)、《移动关系》(RelationinMovement,1977)、《时间关系》(RelationinTime,1977)、《劳动关系》(WorkRelation,1978)等;有些被命名为“空间系列”—《中断空间》(InteterruptioninSpace,1977)、《膨胀空间》(ExpansioninSpace,1977)等,还有些是相对独立但又与主题探讨密切关联的作品,如《无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吸/呼》(Breathingin/Breathingout,1978)、《光/暗》(Light/Dark,1977)、《切口》(Incision,1978)、《潜能》(RestEnergy,1980)等,表演的地点则横贯欧洲的多个国家,参加了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巴黎双年展、科隆艺博会在内的多种艺术活动。虽然两人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联体生物(“two—headedbody”)般难以分割,但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情人—长城》(TheLovers–TheGreatWallWalk,1988)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也成为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这件以中国长城为主题的行为作品原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但因为官方的原因,实际用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两人在行走了四千余公里路程后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

  在与乌雷合作的这些年里,阿布拉莫维奇对藏传佛教和其他一些土著民族的宗教文化的兴趣越发浓厚,甚至还亲身到喜马拉雅山的寺庙中禁食灵修(1982),也曾邀请西藏喇嘛和澳洲土著参与到她的表演当中(1983)。“我一直对艺术的精神层面感兴趣。藏传佛教和土著文化一直是我艺术发展的基本源泉。”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阿布拉莫维奇作品中的濒死意念与波依斯作品中的某些萨满教观念以及苏菲派宗教体验间的某种相似之处。而这种兴趣的发生机制也是值得思索的:是阿布拉莫维奇追求极限的自发性创作导致了她对这些神秘主义经验的好奇冲动,还是这些理论一开始就引导诱发着她的创作方向?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一方面继续进行行为艺术主题内容上的研究,一方面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比如尝试与戏剧导演米歇尔?劳勃(MichaelLaub)合作实验舞台剧《传记》(Biography),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并结合歌唱与舞蹈,借助舞台剧的形式深入挖掘行为艺术的诸多可能性;与电影导演皮耶?库力博夫(PierreCoulibeuf)合作纪实性的传记影片,将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发展为实验性电影;并进入学院教学(1997年,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聘请她为教授),以自己的方式讲授行为艺术的理念、方法,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行为艺术家。并和一些年轻人发起成立旨在解放、发觉个体艺术性灵的工作室—CleaningtheHouse,以及进行实验性行为艺术表演的IPG(IndependentPerformanceGroup)小组。

  能代表阿布拉莫维奇近二十年来行为艺术面貌的作品为数众多,诸如《“洗镜系列”1、2、3》(CleaningtheMirrorI、II、III,1995)、《巴尔干巴洛克》(BalkanBaroque,1997)、《海景房》(HousewithOceanView,2002)、《指望我们/美国》(CountonUS,2003)、《贞女/战士,战士/贞女》(Virgin-Warrior/Warrior-Virgin,2004与JanFabre合作)、《七个小品》(SevenEasyPieces,2005)、《巴尔干情色诗史》(BalkanEroticEpic,2006)等。其中,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参加了1997年的第四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获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坐在由一千五百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语调充满悼亡之气,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这件作品与艺术家的故土巴尔干地区的现实息息相关,充满张力,寓意深刻。《七个小品》是阿布拉莫维奇在经过长达12年的准备之后在古根海姆美术馆重新演绎的行为艺术史上的七件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了她本人以及布鲁斯·瑙曼(BruceNauman)、吉娜·潘恩(GinaPane)、阿肯锡和波依斯等大师的作品。而《巴尔干情色诗史》是阿布拉莫维奇在2006年创作的行为艺术电影,这部影片曾同马修·巴尼(MatthewBarney)、加斯帕·诺耶(GasparNoé)等人的作品一起收入实验电影短篇集《性爱禁区》(Destricted)。影片的内容源自巴尔干地区民间文化中与性有关的习俗。艺术家研究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发现在那些传统里,性器官超越了通常的色情意义而被用作治愈的器械或与诸神交流的渠道。由此影片中对性器的赤裸表现实际上具有与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相关的深层指向性。

  2008年前后,阿布拉莫维奇在欧美先后举办了一些个展,她最近的展览计划是准备今年在德国柏林艺术馆举行一次大型的回顾展。

  纵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四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如此表述自己对欢乐与痛苦的价值判断,事实上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光是她的那些行为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与其所献身的行为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完美融合、彼此贯通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需要极端凝聚状态的特定片段?也许生活原本就是一件大而无形的作品,时刻鲜活,充满刺激和惊险,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陷于麻木,直到被有时化身牛虻的阿布拉莫维奇咬上一口,才顿感痛楚,警醒起来。

      作品赏析:


Balkan Erotic Epic Banging the Skull


Carrying Elvira facing down


Cleaning the House


Inner Sky


Levitation Module


Stromboli Pieta


The Family I


The Family III


The Family IX


The Onion


The Quiet in the Landt


Virgin Warrior Hearts


Women in the Rain II from the series Balkan Erotic Epic

  (实习编辑:邢瑞)

  本文系北京文艺网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