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罗丹的手让人战栗

2014-12-16 09:30:27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诸葛英良

   


钢琴家之手 石膏 1890-1900年

  因工作机缘,我参与了本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文物点交工作。这次点交工作持续了十余天,我仿佛始终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愈久愈觉得被抓得牢靠。

  点交工作如期开始,运输公司将已在临时库房静置24小时的展品文物箱移至对应的展位,在外方的指引下,文物箱被层层开启。罗丹的雕塑稳稳地固定在箱体内,外方在第一时间仔细观察箱体,查验展品所有细节的实际状况并记录。然后,如蚕剥茧般,雕塑被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挪出箱体,供中外双方重新查验状况。

  点交过程中,展厅不但会开启基础照明设备,同时会准备可调节亮度的大型落地灯。这时静置的雕塑,就像聚光灯下的舞者,没有附加任何展陈设计效果,格外静穆、纯粹。我们常常还需要再借助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一分分的比照档案。我的目光一遍遍地游走在雕塑的每一寸肌肤上,如指尖轻抚而过,我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由生冷的雕塑材料内部顶出的力量,奔放、自由、炽热。这样的体验使人震颤,从而生出敬畏,更甚之,会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不由得伸手去触摸青铜、大理石、石膏下的“血肉之躯”。

  雕塑,与空间共生,以物质的实体占据空间,与周围的环境构成特殊的场域。展览中我们通过实物、图片、喷绘、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尽量还原雕塑作品在巴黎罗丹博物馆的场景,以求使观众如临其境。工作中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能够理性地去看待罗丹雕塑的“在场感”,我知道,罗丹雕塑本身所唤起的观者对体量的感觉意识绝不止于目之所见。

  我们看到物体,不是单纯的看见,是在眼睛视觉功能分辨光和颜色的作用下对触觉客体的识别,图像信息中包含了视觉的印象和触觉感知。雕塑家从“形体”感知世界,有时色彩都是次要的。动人的雕塑作品是由内而外慢慢生长出来的,可以使人察觉到一股有力的内在冲动,辨识出它的温度。罗丹的雕塑,倔强地挣脱了古典雕塑对审美的限制,空间感和触觉感十足,在空气和光线的作用下,使人体表面充满着无数光影变幻和起伏,艺术的独立性向自律性回归,雕塑因此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具有了超乎人的肌肤、呼吸和弹性。

  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自说自话式的与世界对话的过程,身体的述说则是罗丹与世界对话的途径。雕塑家善于利用形体在空间中的完满性,他脑中的形象就好像握在自己的手心里,将自身和物体的体量融为一体。罗丹精于刻画局部,甚至利用残缺来加强表现力。《男子半身像》只留人体的躯干部分,去除了四肢、头部和颈部的形体,偏几何化的肌肉块,使表现对象更为集中。青铜的质感刻意保持了泥塑上雕塑刀的笔触,这种具有表现主义的手法,使肌肉变得更有棱角和张力,是艺术家对粗犷美的礼赞。

  人的语言系统有两套,一套是语音系统,一套是肢体语言系统,后者似乎要隐晦些,但它的表现往往更真实。“手”就是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骨骼、皮肤就能说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性别特征,甚至社会阶层。

  在罗丹的作品中,“手”成为他一再刻画的主题。当然,我们不排除雕塑家在为一件大作品做局部练习,但对雕塑作品本身而言,它是静止的,没有贴近现实的色彩还原,更没有人的呼吸和体温。所以,雕塑一定要抓取对象的典型性,以适度的夸张强化营造鲜活的氛围,把观众带入到某种生活经验当中,从而唤起观众的共鸣,这就是雕塑的力量。

  此次展览中不为人关注的几件“手”的作品,我曾轻轻托起过,细细玩味间,我仿佛能够看到镶嵌在石膏上的指纹。石膏材质的这双手没有娇贵的丰腴、细腻,相反,它紧张地伸展着,凸出的指关节,僵硬的指节,戏剧化的姿态犹如人在上帝面前对救赎的期盼,或是忏悔时内心悔过的挣扎。这件作品没有去追求唯美的闲适,但却给人以心灵深处的触动,因为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在无助时表现出来的姿态。在神的面前,我们的精神赤裸,无力掩藏,自我超越显然要依赖于神的宽恕。与其说这是件独立的小雕塑,不如说这是对芸芸众生内心真实的写照。

  《加莱义民》小稿中有一只青铜材质的左手,同样保留了艺术家创作中的痕迹。这件群雕作品的人物没有概念化的英雄主义形象,罗丹也并不曾试图构成这种情绪。但他们却坚定地向前走,身后是家乡和亲人。可能是在某个阴雨天,四周静寂,只有长袍拖地、脚步声,还有唏嘘声。“手”的存在就使这种复杂的情绪得到了主观显现。罗丹一生都处于对古典主义的眷恋和现实中自我的激情的矛盾中,时代的纠结,人性的抗争,恰是通过他的手刻画出万千的姿态。“手”便是他与观众沟通的媒介。

  展览开幕后,我常常会在展厅中处理观众违规触摸展品的事,以前大多是带着担忧的无奈,但是现在我反而会暗暗地想,我们在策划展览的时候,是不是该做一些复制品专门供观众触摸体会,毕竟通过“肌肤之亲”才可以感受到语言无法言说的精微,它来得是那么真实。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