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艺术中的哲学

2008-12-03 21:11:59来源:    作者:

   

作者:hararhg6126

    一,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这是为什么?原因无它,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所以,艺术和宗教与哲学一样,是真理的负荷者。一旦艺术开始拒绝思想和真理,它就开始在拒绝自己了。即使不把艺术视为赚钱的生意,但完全不知艺术需要哲学和思想,而以为艺术就是技巧操练的问题,艺术还是一样会衰退和死亡。 一、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艺术 如果钱能产生艺术,钱越多艺术就越好,那么现代应该产生前无古人的伟大艺术和艺术家;事实却刚好相反。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尤其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艺术和哲学是两回事,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艺术诉诸感情,哲学诉诸理智。艺术表现方式比较具体,哲学则很抽象。艺术用形象来说话,而哲学是用命题来说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西方,人们却并不这样认为。哲学家不但认为艺术中有哲学,而且当代西方哲学家还认为恰恰是艺术能补哲学的不足,哲学只有借助艺术才能把有些复杂的问题说清楚;而艺术家也并不排斥哲学,相反,许多艺术家以自己的作品有哲学而骄傲。甚至认为哲学家失职的地方现在该由艺术家来填补。

    但当前中国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似乎很少有人这样想。有人曾经这样比较中国和法国的小说家,说中国的小说家都是讲故事人,而法国的小说家都是哲学家。可是,没有哲学就连故事也讲不好。现在从事影视生产的人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好剧本,为什么没有好剧本?我们影视作品讲的故事都把观众当没脑子的人,而观众也在问自己:这些东西是不是出于没脑子人之手。韩剧之所以在中国所向披靡,就因为它起码故事说得好,让人哪怕不睡觉也要看下去。故事怎样才算说得好?人们可能会说:曲折感人,也就是要有戏剧性。有戏剧性还不算,还要入情入理。然而,我们目前的艺术创造恰恰忘了这一点。人们往往以为人为任意制造的所谓冲突就是戏剧性,却不知真正称得上戏剧性的冲突是人生存境遇意义上的冲突,是情感和内心的冲突,这样才能超越对日常生活的机械记录和任意编造,而成为有戏剧性的感人故事。这一点只要将《中国式离婚》与《克莱默夫妇》加以比较就明白了。

    对戏剧性的肤浅认识只是对艺术本身的肤浅认识的一个方面和表现。现在从事艺术工作的许多人,全然不顾艺术究竟是什么,越来越注意艺术以外的因素,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会有好艺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如果钱能产生艺术,钱越多艺术就越好,那么现代应该产生前无古人的伟大艺术和艺术家;事实却刚好相反。人类最伟大的经典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几乎都不是在现代产生的,尽管现代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的时代。

    艺术是人特有的产物,而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没有思想,根本就不可能有艺术,更不用说好艺术。而我们现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恰恰最不爱听思想,开口闭口感觉,却不懂感觉与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独特的感觉和平庸的感觉,有精致的感觉和粗鄙的感觉,有深刻的感觉和肤浅的感觉,也有人性的感觉和兽性的感觉,有智慧的感觉和愚蠢的感觉。决定感觉好坏的,是人的内在生命本身。一种感觉及其表现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通过它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揭示了生活世界根本的一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被注意或被遮蔽了。感觉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我们现在的感觉,就说美感吧,非常平庸,千篇一律。我们有一些固定的“英俊”和“美丽”的模式,这些模式甚至可以用最没感觉的数字来表达,因此,我们所选的演员美得没有个性,如出一辙,让人记不住。美的确是一种感觉,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形象的安排。它是一种打动心灵的感觉,一种微妙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精致”况味。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过,卓别林那古怪难看的脸比起范伦铁诺要更具有本质之美。在卓别林的眉目间,有一种真实的美,一种纯净之光。事实上,最平庸的人也可以看来美丽动人,或变得美丽动人。这与他(她)在某一瞬间达到的精神境界有关。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卓别林美?是因为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很美。他创作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美,尤其他创造的大部分是现代人会以搞笑视之的喜剧形象?因为这些形象有内涵。为什么真正搞笑的作品人们笑过就算了,而卓别林的作品人们笑过后会流泪,会流泪地笑?就因为后者有深度,有思想,有哲学。而时下纯粹搞笑的文艺作品只是用粗暴和庸俗的动作逗人发笑,不可能有什么内涵。

    二、艺术:思考世界探索人生的途径 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是娱乐。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

    要弄清哲学与艺术的内在关系,先要对哲学和艺术有个概念的了解。先来讲哲学。由于种种原因,哲学现在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一种非常古怪甚至可怕的形象。对于一般人来说,哲学就是政治意识形态的代名词;这种认识当然是错的。也有人对哲学没有这样的偏见,但总觉得哲学是少数人从事的谁也不懂的东西,是非常专业化和理论化的东西。的确,现在的学院哲学有这样的倾向。但哲学并不仅仅只有学院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前者是大学里教授们的所谓专业哲学,讲究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讲究命题演绎和语词分析等等。或者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玄学问题,或者重复前人说过的话。而世界哲学则不然,它关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并不是人人都甘心像动物那样活着,总有人会追问:人活着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很多人就是被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所逼迫、所吸引而转向哲学。世界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并不一定要用哲学方式去追求、去探讨。用艺术的方式,同样可以去追求、去探讨。

    这就牵涉到什么是艺术的问题。“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初的意思是“技艺”。吹奏乐器是“艺术”(技艺),打个金器或制鞋也是“艺术”(技艺)。中国古代也有“艺术”一词,对“艺术”一词的理解也是技艺技能。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传上。但是,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和技艺不是一回事。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尽管今天的确有很多人仍然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技艺。艺术家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和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但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因为一个技师可以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伟大的艺术力量甚至在技巧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出优美的艺术作品;而缺乏这种力量,即使最完美的技巧也不能产生出最优秀的作品。但是同样的,没有一定程度的技巧性技能,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不出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技巧。

    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很多人会回答:艺术就是娱乐。将艺术视为娱乐从19世纪的欧洲就开始了。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都是娱乐。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什么是艺术?恰恰那些艺术家们把艺术看作是他们思考世界和探索人生基本问题的途径。例如,以改革小说形式为己任的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罗伯——格里叶就认为,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我想许多当代哲学家都会这么说,哲学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凡是读过格里叶作品的人都会发现,那并不比哲学著作好读。再如黑泽明影片《罗生门》,按照黑泽明自己的说法,是要描写人性上一个可悲的侧面,就是人很难如实地谈自己,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当然,黑泽明是用了诉诸感情的手法来表现这个思想,所以,当影片中四个主要人物:强盗、丈夫、妻子和樵夫在说谎的时候音乐就很强烈,仿佛在愤怒地说,他们在说谎!该片还用了音画错位来制造紧张气氛或者戳穿假话和不合逻辑的说法。艺术是用诉诸感情的方法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地表现感情。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

    三、因为哲学,艺术而变得伟大 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或者说,有哲学。

    这里说的哲学,当然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是指哲学活动,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一般思考。歌德说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有些人生来就有这样的天赋,并且通过经验发展这种天赋。我觉得艺术家往往比哲学家更有这种天赋。比如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仔细观察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会发现,其中诉诸感性的行为要比表达精神的词句少得多。像“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台词,它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我们通过莎士比亚剧本了解了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人们总是说哲学家和世界精神结伴;莎士比亚也与世界精神结伴,他也像世界精神一样看透了这个世界,什么都瞒不住他,而这只有极少数哲学家才能做到。

    哲学家要思考世界和时代的问题,艺术家同样如此。例如,科波拉就要通过《现代启示录》来思考越南战争给人类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拍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影片。他说:“影片最强烈地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智慧引导我们的行动——还有创造性和善良。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那根钢索,从原始人走向神圣的人。这就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所面临的问题。人类确实在一片丛林之中。这部影片表现一个人超出了常人的克制力的极限。他走得太远了,他被毁灭了。就一方面而言,这是种牺牲,于是我要让库尔兹死掉,让他为美国做牺牲。我要让美国正视这副丑恶可怕的面孔,承认这就是美国的真面目。只有到那时,美国才有可能走向一个新的世纪。”这究竟是哲学,还是艺术?

    当然,更多艺术家不一定选择像科波拉所选的那种宏大体裁,而是更愿意追究人的灵魂和内心,或者世界和人生最隐秘的意义和秘密。但不管怎么说,就像斯皮尔伯格指出的那样,所有伟大作品的渊源,就是人的灵魂以及它经历的痛苦和欢乐。而这却是中国许多从事艺术的人最不擅长的。由于普遍缺乏哲学素养和对哲学不感兴趣,我国从事艺术的人许多对艺术还是自然主义的理解,就是艺术就是再现现实或反映现实。而对现实的理解也是极端自然主义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算是现实,人的灵魂不在从事艺术的人考虑之列。因此,无论有多少眼泪和鲜血,或者加多少噱头,都产生不了深刻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更不用说给人提供足够的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和深刻的思想。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变化,却少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和伟大艺术家产生,不能不说与没有哲学素养和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有关。 艺术作品的主题不能理解为素材,而应该理解为它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它所蕴含的“哲学”。这里说的“哲学”不是抽象观念,而是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艺术作品的高下就取决于此。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写,或能像19世纪俄国小说家那样写小说了。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像他们那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去体恤不幸,以宗教圣徒般的热忱去思考宇宙人生中的种种悲剧。我觉得读他们的著作就像读哲学著作一样,它们不断提出问题,却不一定会有答案,就像生活在不断给我们提出问题,却不见得都有答案一样。一卷读罢,问题一定还会留在耳边再三盘问,毫无解决的希望——就是这种感觉使我们充满了深深的绝望。所以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不断被哲学家引用,而他本人也成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当然,俄罗斯古典文学可能是一个极端例子,但能够流传下去的艺术作品,都必然是有内涵的东西。我国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所以传统中国画重理、重神远过于重形。艺术家首先要识得万物之理,也就是对万物的意义有所理解(这就是哲学),然后将理解了的无形之理投入到所表现的有形事物中去,事物就有了生命和内涵。现在我们的不少文艺作品之所以索然无味,味同嚼腊,就因为作者缺乏思想和哲学,对事物缺乏理解,以为依样画葫芦甚至生编乱造就是艺术创造了。更有甚者,以为钱能解决一切,有钱好办事,结果最多能让没头脑的人觉得不错,艺术则是谈不上了。

    四、艺术的生路 当人们动辄数百万上千万拍卖一幅艺术作品时,它其实早已不是艺术作品,而是投资物了。 哲学是艺术的灵魂,或者不说哲学说思想也行。至少我所欣赏的艺术家在我看来都是有哲学的艺术家。他们也许没读过什么哲学书籍,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却远比有些哲学教授要深刻。哲学的实质与艺术一样,不在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在其对世界人生根本问题的根本性思考。当然,专业哲学家的著作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不好读,但所追求和表达的真理,与伟大艺术作品所追求和表达的真理并无二致。正因此,现代哲学陷入困境时就在艺术中看到了拯救的希望。传统哲学的问题是以为只有概念、命题和逻辑才能表达思想,而不知道感情和感性也能表达思想,甚至是深刻的思想;而且还能表达理智方式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我说哲学是艺术的灵魂,不能理解为哲学凌驾于艺术之上,而是说艺术必须有哲学,或有思想才是好的艺术。

    遗憾的是,今天,我的这种看法会被许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视为从事哲学的人的痴心妄想。其实,我们许多所谓搞艺术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艺术为何物。对他们来说,艺术就是一种通过提供娱乐来赚钱的生意。在这样一种对艺术的非艺术理解的支配下,不要说通俗文化或流行艺术,就是精英文化和上流艺术也已经根本不是艺术了。当人们动辄数百万上千万拍卖一幅艺术作品时,它其实早已不是艺术作品,而是投资物了。这就不能不佩服哲学家的远见卓识。早在19世纪初,黑格尔就提出了艺术在现代死亡的命题。在过去,在古代社会,艺术家是生活和真理的负荷者,是神圣东西的表现者,所以他们能创造出那样感天动地的伟大作品。而在现代,艺术家成了工具,成了为别人赚钱也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没有什么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心、即他的思想或哲学是同一的。虽然真正的艺术家并没有绝迹,但从整体上看艺术正在走向没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些现代技术手段在艺术中用得越多,艺术反而死得越快。就像“哲学的死亡”一样,“艺术的死亡”也早已不是新鲜事了。虽然一定会有不少人认为“艺术的死亡”是危言耸听,但当艺术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商业和娱乐,或当搞艺术的人把艺术完全作为娱乐工业来操作和经营时,真正的艺术还有生路吗?

    也许会有人说,既然艺术都要死了,谈论艺术中的哲学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意义。它可以让我们重新想想什么是艺术,艺术所为何事。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这是为什么?原因无它,就是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所以,艺术和宗教与哲学一样,是真理的负荷者。一旦艺术开始拒绝思想和真理,它就开始在拒绝自己了。即使不把艺术视为赚钱的生意,但完全不知艺术需要哲学和思想,而以为艺术就是技巧操练的问题,艺术还是一样会衰退和死亡。 艺术如果还要继续存在下去的话,它就必须走向哲学,但不是变成哲学;就像哲学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就要走向艺术,但不是变成艺术。这取决于时代,也取决于在这个时代从事艺术和哲学的人。

  (实习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