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二
自启蒙始,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就是人开始把自身同自然相区别,意识到人的主体地位。由此,人类就开始了从主客二分的视角阐释世界的历程,以二元对立的阐释模式作为人类把握世界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人与自然、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现实、摹本与原本、幻象与真实……追求世界的统一性,崇尚理性的权威性,力求实现认知与阐释的唯一性,这就构成了现代思维状况下的现代主义决定论的模式。
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启蒙不仅是一个老掉牙的过时故事,而且还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故事。正是这种对启蒙的不信任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造反。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造“基础主义”的反。以真理的名义讲话。真理是一切知识之为知识的基础,永恒真理是是知识金字塔的最高点,是思想统一性的标志。福柯(Michel Foucault)剥掉了“真理”的外衣,将真理与权力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启蒙哲学独尊真理,贬抑其他知识;福柯揭示,真理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没有真理,权力无法运行,真理为权力立言,权力以真理的名义行事。人们表面上服从的是真理,实质上是屈服于权力。真理被树立为标准也就获得了霸权:所有话语或知识都必须向真理看齐,真理也必然压迫弱势话语和非主流话语。针对启蒙哲学的“基础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别”,主张“多元论”。
[NextPage] 其次,后现代主义要造“表象主义”的反。“表象主义”的要害是以理性的、知识的和理论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启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主义”,它不仅把“真理”和“科学” 置于优先地位,而且主张,只有掌握了“真理”和“科学”,才能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认识论主义”的错误在于:正如海德格尔强调的,人的实践和生存活动对知识和真理拥有一种优先性;又如曼海姆(Karl Mann heim)所说,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函数”,因其社会存在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具有不同的看法;更如马克思主张的那样,不是意识或思想决定一切,而是意识或思想为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
最后,后现代主义要造“普遍主义”的反。这种观念主张全人类会逐步趋向同一,世界上的所有民族最终都会接受同样的价值、信仰和制度. 在这种意义上,在当代社会的典型表现就是“西方中心主义”。启蒙把西方文明推举为高级文明,将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向所有非西方文明高压推荐,意味着全世界都沿着西方的道路前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启蒙哲学的本质,我们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如果同样用一句话来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实质,那么我们可以引用福柯的思想: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任务就是终结关于人的神话。但是没有主体的哲学道路并不是一条坦途。启蒙之前,基督教神学是最高权威,评价一切的标准是上帝,启蒙宣布“上帝死了”之后,其位置由"人"来代替,评价标准是作为主体的人。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之后,任何标准都没有了,反对者认为,由此必然陷入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真理)的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关于实践(解放)的相对主义。
启蒙时代的道德哲学都是形而上学的,而当代各种道德哲学的观点,都是反形而上学的。
(实习编辑:范文馨)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作为对思想体系的批评者,怀疑主义的作用应该受到尊重。因为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所有声称绝对真理的假设:上帝的存在,上帝是唯一的,圣经是上帝意志的直接描述;自由市场是唯一可以接受的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等等。这些就是信徒们的信仰,他们拒绝赞同自己信仰之外的任何观点, 是当今世界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根源。怀疑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在缺乏证据支持的时候推迟下结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对,相反,这是完全应该采取的态度。不加思考轻信别人是我们普遍的弱点,总是造成麻烦和灾难。把任何流行的东西置于严格检验之下肯定是值得做的事情。
文化多元主义 (multiculturalism)意味着和平共处、分享观点。削弱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把有组织的宗教从政治中剔除出去。一旦宗教干预政治,就可能产生滑向神权统治深渊。 机会平等,终结文化压迫和传统暴政(不管是宗教的还是别的),消除性别,种族,社会地位或者性欲倾向方面的歧视。这些看来很难说是虚无主义。如果说现代性是一个十字路口,那么从它出发就存在着三种选择,沿着它继续前进,或由它转向后现代,或者回到前现代。
(实习编辑:范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