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

2008-04-24 06:42:3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刘淳 

  在方力钧身上,潜藏着一种特有的才能,它表现在艺术家能将一个纯粹的问题持续保持下去,直到把问题完全搞清楚为止。方力钧的才能还表现在他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和判断力;还有上帝赋予他的聪明、智慧和敏锐的感觉。一旦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相遇,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就此产生,并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990年代以来,方力钧以大量的作品告诉我们,必须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做文化上的清理。为我们揭示了人在现实处境中的真实状态。他的作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观赏,话语尖刻指向模糊,观众由混浊而逐渐清晰,催人思索,催人猛醒。

  ——题记

  开 始

  方力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艺术潮流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21世纪在艺术上不断制造“事件”成为中国当代艺坛最活跃的人物和倍受关注的艺术家。

  十多年前,我在拙著《中国前卫艺术》中对方力钧有这样的文字描述:“他常年留着光头,而且是一个尖尖的光头,两侧还有一对竖起来的扇风耳和一双狼一般的眼睛”。在过去的20年间,方力钧凭着那颗光头和一对扇风耳,还有那双狼一般的眼睛独闯世界,踏进许多陌生领域;那些横空出世的“光头”如盏盏明灯,照亮中外艺坛。1993年起,不断跨出国门,先后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和“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等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展。墙里开花香飘墙外,尤其是他的独创性和蓬勃生气,使其知名度不断扩张而进入国际当代艺坛,在各种规模的艺术盛会上频频亮相。他的名字与“光头”形象开始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1990年代后期,方力钧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和耀眼明星。

  综观方力钧过去20年的艺术道路,其精神资源来自他的苦难经历;他的作品在感觉与思想上始终建立在一个严谨的逻辑关系中,其中蕴藏简明而深刻的哲理。我们观看他的作品时期望收获,但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出现许多盲点和盲区,身体和精神被套上沉重的枷锁。因为,方力钧的艺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欣赏”,而是通过他的“制造”引发我们的哲学思考——从中感受现实中人的真实处境,以及现实背后不可预测的“深度”。因此,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保罗·拉克鲁瓦曾这样说:“在一个时代所能留给后人的一切东西中,是艺术最生动地再现着这个时代……艺术赋予其自身时代以生命,并向我们揭示这个‘过去的’时代”。布克哈特说:“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

  方力钧是一位典型的让艺术服务于思想的艺术家,如果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中去认识。当然,如果你不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性格、兴趣与习惯,就很难了解他的艺术——事实上,描述并把握方力钧和他的艺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歌德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超越并抗拒我们的智性。它能被感知,体会……却从不能被了解,更难以让人用言词表达其实质与价值。”在一个充斥谎言的时代,方力钧用艺术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与悲凉,准确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也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未来。他获得了特殊的力量,也获得全身心的自由和解放。

  20世纪90年代初,方力钧带着“光头”闯进中国当代艺坛,在人们的惊叹声中浮现。从此,他不断变换自己的观察位置和思考角度,以一个批判者姿态,将所思和所感,以及睿智全部倾注到作品中。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沉着内省,创作果断表达准确,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状态与处境,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艺术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关于“光头”

  就从这里开始 从我个人的历史开始 从亿万个 死去的或者普通人的愿望开始

  ——欧阳江海

  我把光头理解为一个暧昧的形象:军人、犯人、最伟大和最丑恶的形象都可以是光头。在我们的文化中,和尚、尼姑这种中性的形象也是光头,好像它可以对应所有不同的角色。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光头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形象,能在一大堆作品中跳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还发现了一个形象就是,虽然光头作为单独的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那种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于我是强有力的,那就是每个一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被忽略的感觉对于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较强烈的。

  ——方力钧

  “六·四”的枪声过早地结束了80年代人们的激情与浪漫,也过早地结束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真诚与理想。当我们拖着沉重脚步带着满身疲惫懵懵懂懂走进90年代时,眼前一片苍茫。方力钧,恰逢此时完成学业,顶着一个光头从中央美术学院走出,直接走进那个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走进中国现代艺术沉寂而荒凉的舞台上。

[NextPage]


  我相信,最早出现在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是感性而直觉的,没有任何理性和思考,完全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内部的个人信息向外部的直接传递——慢慢地,“光头”成为他认识社会的一个理由,它不但具有泼皮和调侃意味,话语中体现出艺术家对体制与制度的不屑与蔑视——这是艺术家寻找与建树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开始。在方力钧少年时代的记忆中,充满了家庭与个人的苦难,正是这种苦难体验与记忆,构成了他观察与理解中国现实的基础——他苦难的记忆中,不堪回首的全部来自外在的压力和耻辱。慢慢地,这一切逐渐转换为他的精神资源。对于艺术家,这是自我精神的自救;对于社会,或许成为某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后来者,通过作品起到对历史借鉴的作用。批评家栗宪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方力钧的心理因素时说:“他们既不相信占统治地位的意义体制,也不相信以对抗的形式建构新意义的虚幻般努力。而是更实惠更真实地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拯救只能是自我拯救,而无聊,即是泼皮群用以消解所有意义枷锁最有力的办法。”也许,方力钧的青春在这时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成熟,而是从此以后,他什么也不相信!什么都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

  方力钧笔下的“光头”——那些性格暧昧的“光头”,让我们想起现实环境中被忽视、被冷淡、被遗忘甚至被抛弃的无情和冷酷。而方力钧个人的成长过程正是“被抛到一个观念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栗宪庭语)。于是,他的内心压力很快转变为一种孤独和寂寞。他没有回望80年代大而无当的人文关怀,以无聊或调侃的方式关注身边的生活片段,早期的“光头”是最真实的心理反映。在方力钧身上,凝聚着这一代艺术家最典型的人生经历——现实环境对他构成的伤害。所以“光头”也表达了艺术家追求生命自由的酣畅淋漓的状态,他的目标是“用现代中国人的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他一直在这个坐标上思考并创造。

  我们从“光头”中看到艺术家敏锐的感觉和犀利的目光——现实社会在他内心的阴影成为一种最直接的批判。无论黑白或彩色画面,那些“光头”泼皮幽默空虚无聊脆弱迷茫宣泄或者大喊大叫,他们没有约束没有束缚自由自在。我们在此失去了以往的一切,什么经验、什么知识什么主义统统在“光头”前黯然失色。我们无法再用任何具有哲学意味的词汇来强词夺理或者生搬硬套,无论是谁,站在“光头”前,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要调动你肉体内所有的细胞和全部积累,以及经验去感受,并思考。

  就“光头”而言,是方力钧内心和现实的一种吻合——内心感受转换成一种当代语言。美国艺术批评家所罗门评价方力钧的《打哈欠者》时说:“这不是一个哈欠,而是拯救中国的一声吼叫。”今天,它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像一面镜子,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民众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方力钧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为此他说:“89’以后,突然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心理闭塞的东西被冲开了,我希望直奔我的主题,所以画面的背景是开放的。这时如果还是封闭的背景,我是绝对受不了的。”冥冥中,我感觉那些“光头”有了一种无所顾及的豪迈和自由。我终于明白,它来自艺术家政治上的解放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内心重新认识历史、书写历史的使命感。

  在绘画中,“光头”是方力钧使用的一个概括性符号,一个抽象符号,一种语言的表述。艺术家试图通过“光头”来表现一个真实的社会状态——尽可能将他们每一个个体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作准确描绘和心理把握。“光头”不再是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而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换言之,是人与现实环境、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光头”时,它们不再是呆滞、幽默、调侃、嬉戏的“泼皮”,而是正视我们现实中的黑暗,正视个体的有限性,正视我们现实中的虚假与邪恶。同样,在“光头”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敢于叛逆的精神和勇气,还有无知和迷茫。觉悟到这些,真正看透了也就大彻大悟,从而达到超越。正如鲁迅所说:“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方力钧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位名人曾这样说:“只有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刻,在一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才会出现有真知灼见的艺术家”。这是方力钧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认识,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是1989年之后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超越与创造。

  方力钧创造了“光头”也毫无遮掩地表明了他的思想和立场;栗宪庭称其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促成了“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潮流。如今,尽管潮流远去,但我们发现,方力钧的艺术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知识形式,与哲学和物理科学理解世界的形式一样。艺术之所以区别其他知识形式,是因为它不仅跟往昔有关,重要的是通过往昔来理解和重新认识世界。那根基于艺术形式的智性魅力,是理解过去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欲望,心灵受到往昔的吸引。这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价值的产物就是艺术,它存在于使其具有特色的诚实之中。

  关于“水”

  我们从伤疤的入口处 撩起古老而轻薄的迷雾 在沉浮的人世上 牵着自己的生命游荡

  ——老雪

  选择水是因为水不好也不坏,人不能离开它,它又给人一种既亲切又疏远的感觉。我们能意识到水的存在,却往往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但是水完全又是自然化的。所以我觉得水的意味特别好,它和人的关系总是处在一种相对暧昧的范围里。

  ——方力钧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力钧的画面上出现了水,沉迷于水源于艺术家幼时戏水与自身经验。随着生命的成长壮大,对水的切身感受和记忆,构成方力钧表达思想的直接动力。

  最初,那些“水”看上去平淡无奇,平静中露出一种安逸和宁静。但是,当我们的视线长久在“水”中停留时,一种难以言传的东西从画面深处慢慢涌出,神经开始被触动——人的生命感觉的话语在画面渐渐展开。我们开始不安,清冷的“水“给我们一种压迫,内心生出一种恐慌,各种不详之兆随之涌来……

  在“水”的序列中,方力钧试图让我们跟他一起,通过水与人的关系去感觉人在现实中的处境。尤其是人在水面漂浮或潜入水中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人的无可奈何与巨大危险。这与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处境有什么区别!那些清冷的水,在一种不确定中让人迷失一切,这与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处境又有什么区别!方力钧通过这种“处境”牵动我们的心理感触,一种瞬间快乐和长久悲悯紧紧拧在一起,使我们在混沌中开始清醒。

  方力钧画面中的“水”,不是江,不是河也不是海,通过对“水”的精心描绘展示出水的本质。在他的作品前,我们被推到一个恐惧与快乐共存的包容体中,我们在其中享受欢乐也随时出现意外。另外,水能遮掩一切——无论发生什么,哪怕是惊心动魄毛孔悚然……水很快会恢复平静——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方力钧笔下的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在这个“局部”的“水”中只有一个孤独的泳者,无论他是挣扎还是享受,都让我们产生巨大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与快乐相关,与死亡关联——在现实社会中,人无法掌控和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多时,人的渺小与脆弱决定了在现实中面对无法抗拒的绝望。面对画布上的“水”,快乐与恐慌同时向我们包围,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被彻底打碎。当视线离开画面,我们发现艺术家通过“水”表达出他对现实的认识有了深度——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与人的关系。他曾这样阐述:“水是人类所有关系的总和,它与人类最亲近同时又最危险,是最不确定的东西。”蔚蓝色的水和表面美丽的波纹,潜在水中隐隐可见或渐渐远去的孤影——这一切,都是对当代人的命运、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他选择在水中漂泊或潜入水中的身影,无疑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的揭露和批判。[NextPage]


  方力钧画水,也蕴藏着人类的某种预感和不详征兆。他用水中孤独的泳者,向我们传达内心的一种意象——人在现实中的孤独、无助与迷茫。理解往昔,艺术家必须运用、选择或者发明一种新方法,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则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思考的主题和个人兴趣,取决于艺术家希望解答的问题。运用好的方法,并不是知识优势的保障。他需要更具有活力的理解现实关系的“大脑”。只有这样,方法才能转化为思想。史学家德罗伊申曾这样告诉我们:“艺术作品使你忘掉了表现手段所固有的缺陷,这属于艺术的本性。思想经过特定的形式、材料和技术表达出来。一旦思想给这一切灌注生命和光彩,艺术便具备了这种特性。以这种方式创造的东西,是一个整体,一个自身独立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力钧画“水”不是一种呈现而是一种暗示,其实,他什么也没有给予观众,他只是希望观众能自觉走进画面,走进另外一种状态中。

  方力钧带领我们观看他制造的“水”,让我们在没有细节的“水”中感受人与存在、人与时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其中变化的寓意。

  方力钧在创造“水”的过程中大刀阔斧,画面容量不断增大,因此,他在其中获得了无限的自由和解放,在“水”中如鱼得水。

  关于“鲜花”

  人间的花朵疯狂开放 人间的花朵千年不败 炎阳灿烂的盘子里 腐尸弥漫着芬芳 人间的花朵啊 你是这单调的世界上 唯一热烈的舞蹈

  ——潞潞

  我对花有一种偏好,花主要来自生活,这是一个教育背景的问题。从小到大,人们只给我们好看的东西,不好的东西都企图掩盖起来的。但是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在美好之下的东西。

  ——方力钧

  方力钧总是善于解读不同的事物,了解他人的心事,深入到他们的肌肤深处,以他们的双眼观察世界。然后体现自己潜在的信仰,思想与知识,精神及生命等。他用美丽的鲜花提示我们,在美好事物的背后,潜藏着许多不可预知的事物。

  鲜花在太阳下绽放,五颜六色,贴着土地沸腾,一直涌向天边。这无边的花朵,开放得太热烈,很多时候,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使任何一双老练或经验之眼,难以穿透。鲜花给人以迷惑,因为它过于美丽,很多时候,让人失去判断,在赞美中迷失,真假难辩。方力钧制造的“鲜花”释放着一种魔力——那是他精心编制的“假象”。

  他笔下的鲜花,艳丽而多情,灿烂而跳耀;蓝色的花蕊,绿色的花瓣……在每一束芬芳的指尖上闪烁。那大片的花朵飘扬天空,为什么这样恣意着美丽和情欲,是在诱惑……当美丽的鲜花在开放与升腾时,芬芳的背后是不是正在孕育着腐烂!难道,任何一双有经验的眼睛真的无法看穿!这使我们在美丽的鲜花前产生一种陌生和不安;那些美好事物的背后隐藏的欺骗——不要再相信任何美丽的谎言和欺骗。

  “鲜花”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丑恶,以及艺术家少时经受的蒙蔽和欺骗——他从小遭受太多的不良教育,内心留存太多的阴影。对此他深有体会:“……这是从小受教育的结果,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欺骗太多,有各种各样的欺骗。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被欺骗呢?其实任何一种欺骗都有很多被揭穿的点,但是我们就是把它们忽视了。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太强了。尤其在我们这种社会里,因此我会对那些被遗忘或者说被疏忽的地方特别的关照。”这是艺术家无所顾及的真声音,与当下那些内心所想与所说割裂,语言与真实世界割裂的艺术家形成鲜明对比,在与这个时代的关系中,显露出人格力量。他用“灿烂”的“鲜花”体现出一个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知——他用艺术控诉他所处的时代中种种非人道与邪恶,摆脱了时代的局限,他是一个启蒙者。

  “鲜花”让我们看到艺术家越来越远离现实的景观,也看到他在绘画上惊人的控制能力——它们永远都是一个被“制造”的虚拟景观。当然,这种控制能力不是传统意义的美学支配,而是他对当代社会的洞察与思考。他从认识论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个人审视这个充满疑惑甚至让人恐慌的世界。同时,也触及到人类的危机,以及隐藏着不可预测的事物。所有这一切,归纳为艺术家对尘世充满怀疑的批判态度,也表现出对时代的把握。其实,就当代艺术而言,把握时代是为了沟通历史,而把握方式上的“建构”、“认同”、“解构”、“反叛”甚至“绝望”,最后还是现代意识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力钧的艺术是一个既与社会紧密相关,又有高度独立性的思想活动和知识活动,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智力活动;在方力钧这里,自由是通过智慧获得的解放。

  方力钧的“鲜花”给观众一种视觉刺激——这是由于,那些“鲜花”不再是天然之物,而是艺术家经过粉饰之后“制造”出来的虚假事物,我们在那些被粉饰的“鲜花”中会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艺术家敏锐地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东西正在无限度泛滥。或许,人们以往的正常生活在这巨大而无休止的泛滥中被彻底改变。他提醒我们,在危机四伏和重重陷阱中,保持清醒,保持自己坚定的立场。

  与同时代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方力钧幼时也经历了苦难,但他在苦难过后,保持了自己独立的精神——爱憎分明。“鲜花”以经验和良知揭穿了我们时代的虚假,尤其是思想和文化的虚伪,因此他决定做出选择,将简明的哲理用艺术的方式与其划清界限。

  关于“云上的人群”

  思想者静默着 痛苦的石头垒成金字塔 而西部却在上升着 那是生之一瞬间 看到的“沧海桑田” 我在这壮丽的景观中、 感到渺小,感到短暂 然而,并不悲哀 总有什么启示着 如同我们思索和愤怒

  ——潞潞

  这些云的作品,我觉得差不多都变成一种必然了,一步一步这样推过来之后,好像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

  ——方力钧

  “云上的人群”是方力钧艺术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的命运的不确定性是他要表达的主题。我们这个迅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个体生命越来越渺小和微弱,甚至,在茫然中迷失。这是“光头”、“水”与“鲜花”之后的延伸。

  这些作品描绘的是人在云端的状态,少年儿童在云上的欢乐,他们或欢欣喜悦,或庄严神圣,或呆滞木纳。有时,鲜花伴随云朵飞舞或花团锦簇,云下有隐隐可见的群山大海——这是一个与真实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一件长幅中,形成边走边看的“动态”观看,其中透视规则被彻底颠覆,局部形成从下往上看;再走,则从上往下看。观众在视觉上突然迷失

  ——大海和天空相拧。随着脚步的移动,慢慢恢复正常——整个画面如魔法嵌于其中。方力钧通过他“制造”的“景观”告诉我们,一切都不在人的掌控之中。尽管在处理透视上让观众晕头转向,但他所强调的依然是现实处境中人的生存状态和感觉。人应经常将自己放在某一个环境中,放在某一个背景中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永久局限在一个关系中——他总是用一种尖刻的话语和模糊的指向,道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哲理。[NextPage]

  “云上的人群”序列中,画面色彩明亮而艳丽,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壮阔——蓝天白云、鲜花大海、行走的少年以及在云端行驶的火车等,我们观看并感受着云上发生的一切的。浮云之上,还有飞翔的鸟类和蠕动的虫子。再往后,还出现了飞翔的儿童,他们驾鹤飞行,还有展翅远行的蜜蜂和鸟,成群结队,朝着未知方向飞行。谁也不知道它们的目的地,也不知道它们将会遭遇什么;我们被带进一个混沌的巨大旋涡中。昆虫的出现,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今,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微弱与强大的关系的整体表述——这是艺术家对我们的生活、对现实处境的态度;我们由此感觉到人在现实中的位置。他常说一句话:“你的存在,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可能还不如一只昆虫”。其实,无论怎么样,依然没有离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这是艺术家在寻找个体的人在历史中、在现实中真实处境的主题。栗宪庭评价说:“……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尝试,更是一种语言,是方力钧对他自己生存感觉的表达——云成为一种人无法掌控力量的意象。”其实,方力钧无意于表现群山、大海、白云和鲜花的壮阔与美丽,也不是展现他的手艺,而是在表述中转换了角度——在个人记忆的深层次上体现出他的思考与追问。也许,这是艺术家的一个永久主题。

  “云上的人群”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家轻松的状态和开阔的视野,他不断变化角度,甚至变换自己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在现实与历史中的真实处境。他精心制造的“景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幸福与恐惧、快乐与绝望的陷阱,我们无法跨越。只有跳进去,才能清醒地爬上来。他总是以个人的角度和经验反复强调人在现实中的处境。使作品保持了一种自然的连贯性。

  无论是早期的“光头”还是后来的“水”、“鲜花”和“云上的人群”,艺术家始终与现实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人与环境、人与事物、环境与事物的关系。他的兴趣还在于,他喜欢在画布上摆布人在现实中的位置,以及其中若隐若现的意义。他不断改变与观众的对话方式,这是他与同时代艺术家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他的高度。他希望观众跟着他,在观看作品之后改变以往对世界和看法,改变对现实的认识。所以,用艺术的方式选择一个世界观,是方力钧以往创作中一贯思考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他在这个节点上不断推进,使作品的语言方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毫不夸张地说,“云上的人群”序列是方力钧在语言和形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构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也创造了大千气象。观众在惊讶和困惑的同时,也带走无尽的沉思。

  所有这一切,都是方力钧的智慧,因为,他始终让艺术为他的思想和感受服务。

  关于“版画及其他”

  什么样的创伤 使你无法平复 你的沉默中 这是唯一的躁动 也是唯一的不宁

  ——沙子

  当一个人拿着刀子的时候,就会变得不讲理。当你拿着一个电锯的时候,相对油画作品从心理上它就是这么一个姿态,一种不想和别人讲道理的姿态。艺术家可以决定,我强势地让你来接受,和我挖陷阱把你诱进来,从艺术语言和心理语言都不一样。

  ——方力钧

  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方力钧是一个懂得如何思想与如何工作的人,也是一个内心丰富却生活在“别处”的艺术家。他善于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理性而冷静,所以他说:“如果想做长期的工作,就应该把激情去掉”。在所有当代艺术家中,他是一个另类,因此他的艺术也永远生长在“别处”。

  1995年春天,我在通县宋庄小堡村采访方力钧,那时他正在做一件装置作品,他对我说,作品是一个用水泥浇筑而成的方块墩子,从外表看,光滑如镜,它的四周镶有电视,水泥墩子里埋藏许多昆虫;他想通过录像将昆虫被浇灌于其中的过程展示出来。听他说完后我联想很多,慢慢地,脑子里隐隐出现一种不安。我想忘掉他描述的这件作品,但脑子和身体里却怎么也挥之不去。我猛然意识到,他想通过浇灌昆虫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其意义不在于浇筑多少昆虫,而是要表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我们根本不知道甚至是惊心动魄的事件!当我们的物质与文明在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的脚下还埋藏多少不被人知的罪恶!想到这些,内心恐慌而不安。那时,我就觉得方力钧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是一位有先见却敏感的人,也是一位有勇气的艺术家。他说他还要为以色列或什么国家的官员做一张办公桌或一把椅子——一张普通的桌或椅。在它们的内部,深藏着他们全部的历史。他还说:“历史越长,人类就越聪明。历史越长,人类遗忘越多。”我不知道这些作品后来是否完成,但它给我一种被忽略和被埋葬的惊恐和震撼。让我至今难以忘记。在我的印象中,作为艺术家的方力钧是一位善于用艺术表达思想的智者,作为思想者的方力钧又是一位善于将思想转换为艺术的艺术家。

  1990年代后期,方力钧在他的工作室完成一批版画作品,尺寸之大,国中罕见。在制作过程中,他采用木工使用的电锯代替传统木版画的刻刀,突破木刻刀的局限和许多技术难题,创建一种新的方法。我们仿佛看到,艺术家手持电锯,在刺耳的声音中开始挥舞。高速转动的电锯犹如锋利“刻刀”,在木板上留下思索的印记……等一切完成之后,我们在那巨幅版画中看到水中“光头”的呐喊和呼叫,耳边仿佛响起一种绝望的声音,让我们不寒而栗。在技术上,流畅的刀法坚硬而锋利,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饱满和大气。无论黑白还是彩色,都扩散着不可抑制的张力,似乎冲破画面,释放一种巨大的能量。很长时间,无论是谁都难以逃脱那些巨幅版画带给我们的视觉压迫与震撼。

  方力钧早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时学习版画,课堂上多习小幅作品,制作巨幅版画是一个愿望——一个难以实现的梦。这是一种野心,这是一种狂妄。多少年后,当条件、感觉、状态和积累相撞时,便产生共鸣——制作巨幅版画的梦想终于可以在辽阔的工作室实现。在智力和体力的综合劳动中,洋溢着他的野性与疯狂,以及惊人的控制能力。栗宪庭评价说:在“刀法中显示出格外锋利、强悍霸道和气派。”“光头”重新出现在木板上,与油画截然不同——那是另一番景象——突出的形象中,凝聚着一种力量,也横生一种气魄。这是方力钧最有分量、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序列。艺术家采取了近距离的“特写”构图,泳者在水中奋力拼搏似乎夺画而出,大气横贯,在跨度上是一个大飞跃。我仿佛看到,每当一件作品结束后,他几乎被折磨得筋疲力尽,但他的精神得以舒展,一如在天地间行走,潇洒而豪迈。

  再往后,方力钧又开始了雕塑、水墨及装置等不同种类的尝试。那些从真人头上“翻”下来的头像被涂上金箔,金光闪烁中透露出庸俗与华贵;那些被踩扁并有意散落在墙角下的透明雕塑,有一种被忽视、被冷落和被抛弃的孤独;那些被关在铁笼中的裸者,似乎要冲破束缚争取自由;那些被塞进瓶中的人物,有一种强烈的被控制、被挤压的感觉;宣纸上的水墨,无所顾忌,给人一种大胆、轻松、痛快,自信的全新感觉。方力钧旺盛的生命力使他在艺术创作上几乎没有不涉猎的领域。他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我们时代的困惑,这是艺术家的人生态度!黄燎原评价说:“方力钧的作品是一部庞大的音响,无论画什么都气焰嚣张……方力钧的作品气势见长,气吞山河;方力钧的作品也以灵取胜,灵动乾坤。”写到此,我想起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梁漱冥先生在论述艺术的一句话,他说:“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离现实远的意思,太现实就无所谓艺术。”在过去的20年中,方力钧一直用艺术的方式理解世界,不断为我们“造境”,为我们创造不同的景观;改变我们以往的欣赏角度和认识角度,重新确立了艺术作品的意义。保持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心灵必须有的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事实证明,他已不再是一个艺术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个以思想为生活的艺术家,一个在心灵上具有活力的人。

  在方力钧的艺术中——无论哪类作品,总是笼罩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氛——那是一种简明的哲学。在过去的20年间,他不屈不饶,准确地将他的哲学思考镶嵌在所有的作品中。为观众提供了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在思索人在现实环境中的生存关系时,感受到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寻找人在历史情景中、在现实处境中的关系和真实状态——把握历史与自己的时代,是身处任何具体历史情境中的每一个艺术家潜在的、也是根本的渴求。[NextPage]

  方力钧的创作理性而冷静,他将所有的激情冷冻——他更像一个科学家。他的作品是一种“制造”而非“呈现”,所以,心理准备是支撑整个创作的重要元素。尽管他不断变换技术也使我们颇感新颖,但尖刻的话语中从来没有一种明确的指向——但是,观众会逐渐清晰——那就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他用一种即回避又遮掩的方法强化了作品的深度。因为,“解构”越来越成为方力钧作品中“把握”历史与时代的基本方式。

  无论艺术家、批评家或观众,我们无法重新审美地体验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所经验的东西。这种经验,如同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其本身超乎了我们体验的能力,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超越并且抗拒我们的理性”。

  综观方力钧20年的艺术道路,当他一路走过时,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意味深藏其中;即上通下达,贯穿一切,安顿一切,向下深入日常生活而又始终向上一路。从这一点看,方力钧的心灵是自由的,心理空间是宽阔的。他用艺术的方式反映我们所处的时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揭示并概括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这个时代所存在的问题追问并质疑,并且,正将我们原有的生活打碎,在重新生成、流变、活力和诡秘中,永不停息的思考和创造。

  关于方力钧

  在这个季节 宣称自己是灰色的 坦然露出 那豪迈和张扬的姿态 明年秋天 还要来,还要一个人从历史穿过 踏响一路

  ——胡 杨

  王八蛋上了一百次当之后还要上当,我们宁愿被称为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也不能是被欺骗的;别再想用老方法教育我们,任何教条都会被打上一万个问号,然后被否定,被扔到垃圾堆里。

  ——方力钧

  这是方力钧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独白,后来被批评家称之为“独立宣言”。

  独白也好,宣言也罢,铿锵有力的文字表达了方力钧在那个特殊岁月的真实心理和真实状态。它是方力钧个体生存感觉的一面镜子——在经历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变迁之后艺术家内心的巨大变化。90年代初的方力钧,成为一种坚实而锐利的边缘存在。方力钧的存在,是对僵化的体制和循规蹈矩的世俗人生的一种反叛。他的行动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道貌岸然的虚伪与俯首贴耳的平庸。

  1990年代初存在着的方力钧,与中国大多数在集权和金钱双重体制压力下身心俱疲的大多数人相反,毅然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是,他就成为中国千人一面的社会体制中的另类。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他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抛弃什么——方力钧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为什么总是什么最好我们偏偏不要,相反,什么最坏我们却偏偏选择。因为,在荒谬的岁月里,他幼小的心灵遭受巨大的耻辱,那样的耻辱不可能不在方力钧的心中留存痕迹、留下伤疤和创伤。我想,方力钧在内心涌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凉!在方力钧有关个人成长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带血的控诉——甚至,我感觉那不是方力钧的个人耻辱,而是一个时代的耻辱。所有这一切,使方力钧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盲流”的生存方式,在这条不归的路上,决定了方力钧永远不会在体制内求以生存的心理和追求自由的信念。因为,被伤害的心灵无论如何,都难以苏醒。

  “盲流”的生存方式决定了方力钧必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自由”的意义上,我始终认为,敢创新和不敢创新都不叫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你找到了非常适合你的有效方式。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自由主义不是一篇结构严谨的理论文章,不是说教;自由主义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它不是标榜自己理论的深邃——自由主义不是餐桌上的佐料,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自由在每个人的脚下!自由依靠实际行动!在当今,自由主义早已不再是黑格尔式的“内在自由”,它一直在警醒人们直面我们社会中那些被约束、被捆绑、被压抑、被控制的现实!对于方力钧,自由主义首先是自由,其次才是主义。早年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们是失落的一代,这是扯淡,只是因为别人想让我们像他们希望的那样思想、生活,好使我们像他们家中养的大肉鸡一样,满足他们的私欲,而我们偏不!既不按照他们规定的模式生活,又不拿他们一样的俸禄,却又偏偏不饿死,还比他们有钱,更轻松,更愉快,有更多的时间闲扯淡,看风景。于是我们就成了失落的一代,其实在人家的心底里,按照是该枪毙的一代。”这些精彩话语,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于是,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极少数具有反叛意识的艺术家,凭着敏感和先见准确把握了时代的特征而走在时代前列,影响并改变同代人、以及后人的日常生活和思考方式。

  北京这座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给方力钧带来了灵性,改变了他原来的生活也助长了他的野心。多年来,他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在京城开办多家餐馆,引来八方食客。有人说他开饭店不是为挣钱,那是假话!当朋友和熟人在他的餐馆出现时,他总是张着笑眯眯的双眼,在帐单上真诚地签下自己的名字。那一年,他与姜文、张元等诸多影界名流一起拍电影《绿茶》,片中潇洒鲜活,与生活中别无二样,美美在影圈玩了一回,受到多方关注好评。在国中,他常奔走于高楼与大山之间;也穿梭于世界各地。在云南大理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近日还在北戴河海边着手建立更具规模的工作室。这一切,不是说他有了钱土财主般到处建造高墙宅院,而是他的心理空间正在扩大——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方力钧的工作和生活马不停蹄,像高速运转一般。但更多时,他在宋庄小堡紧闭铁门,切断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在工作室中开始制造“事件”——他非常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每当工作结束,他又出现在北京的阳光下,与各种人物各种事件联系在一起,平添许多传奇。

  由于少时经受许多苦难,所以在那个年代他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在他的身上就增添了一种与同龄人不同的敏感——那是他的处世哲学。说话方式,行为举止从不直接流露,而是转换一种“技术的”方式表述。后来,这种“技术的”表达方式转移到他的作品中——我们正在被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方力钧,总是用一种鄙视一切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尤其那狼一样的双眼,埋藏深邃,放出自信。每当完成新的作品,我们总是看到一个崭新而奇妙的世界。平日,他的内心活动多于话语表白,偶尔开口,让你瞬间气喘吁吁大汗淋淋。有时,在他那张笑嘻嘻、甜滋滋的脸上,也放出傲世的冷面。当然,更多是与人为善。铮亮的光头和那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鲜活明亮妩媚;他的内心敏锐机智大度坦荡;生活中我行我素,目光高傲却待人宽厚。因此,独立的人格正是他创造具有感染力作品的直接动力。无论艺术与生活的道路多么坎坷,他总是从容走过。

  在中国当代艺坛,方力钧是一位有勇气、有胆识有眼界有野心的艺术家;他创造了“光头”,编织了“事件”,制造了“景观”;也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技巧——他找到了技巧承载艺术的感觉——他凭着这种感觉用不同的方式反复阐述人的处境和生存状态。所以,当他一路走过时,我们发现,方力钧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远远超越他同时代的艺术家。

  此刻,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很多,这其中,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需要艺术家的参与。也需要方力钧的在场和声音。方力钧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普通公民。在他的心中,一定埋藏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此时,他犹如一艘船只,严冬离港,向冰冷的大海深处驶去。

  结 束

  2007年的方力钧,痛苦中显露着快乐,沉稳中张扬着霸气。在他的骨子里,精神与信念永远高扬而蓬勃。在过去20年中,他始终被艺术家和批评家关注,在中国当代艺坛,这是一个少见的现象。于是人们慢慢发现,他的艺术在长度、深度和宽度上有一个哲学链条贯穿其中,他始终紧紧抓住这条线索,以清醒的头脑在繁杂而混乱的现实世界中观察并梳理。所以,一直保持着内在的张力。回首往事,我们亲眼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短暂的成名之后迅速滑坡,最后在当代艺术眼花缭乱中迷失,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艺术生命如此短暂让我们感到恐惧。方力钧的艺术生命正值旺盛时期,时光大好,他会持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察秋毫的双目——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继续走好,才能唱响一路。

  写到此,我才明白,对一个有分量的话题,如果你无意或没有投入相当的心力,最好不要轻易去碰它,还是将它好好地放在那里。拙文意图不是研究,不是论述;只是,满怀敬意走近方力钧,轻轻敲开他的大门。

  在此,谨以北岛名诗《我不相信》之片段,献给方力钧,也作为本文的结束: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2007年10月3日深夜在太原完稿
    2007年11月25日凌晨在太原改毕


(编辑:萧晓)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