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丹虹
《风景系列》 潘育川
潘育川著名的《瓶子系列》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这个系列的作品从广州到平遥,再到北京到上海,成为中国观念摄影发展中不得不记录的历史。
“大眼睛”这个明显的标志,被潘育川不断地重复使用在他的《卡通头像》系列。看过这两个系列作品后,留给人们最大的视觉记忆就是:中间的空。
2008年开始,潘育川创作了貌似和以前作品有着明显距离的《我内心的风景》,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三省吾身”。
潘育川对摄影作品技巧的把握十分准确,画面影调基本都是低调的,色调从中间调到寒色调,稳定、柔和的低明度色彩表现出平和的表象,而仔细再看,视觉的中心点——瓶子里面,大眼睛的瞳孔,树林围绕的《风景》中间——却在有节奏地变动。我个人理解为:潘育川一直要表达的就是内心的状态,内心的寻“道”过程。或因性格,或因职业,潘育川的行为举止都是低调的,但内心随着年龄和智慧的增长,逐渐趋向平和,更加中空——中国传统的文人墨客最喜欢的竹子,内在的空就支撑了外面的坚强和挺拔——“道法自然”。
《我内心的风景》的创作过程可以看作是体验中国人文哲学的视觉艺术表达,《老子》有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说,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和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潘育川的《风景》系列,青蓝色调的画面均是水中的倒影,平静的湖水反映着似真似幻的物象,时有一株傲然向上的植物在画面的居中;在四周的暗角衬托下更显张力。那是“上善若水”的人生艺术: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谦下自处。看过潘育川的作品,自然就会想到:鱼相忘于江湖……
潘育川要达到的《我内心的风景》就是这“心物一元”的境界。到达了这一层面,“天一生水”,草木万物又开始萌芽生长,人类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又将达到新的境界。他曾经说过:“我的观念摄影作品就是探索摄影各种可能手段的非常表现方法。传递的想法提炼为三个主题:城市影响的个体生存状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生命与自然的对立、转化和生生不息。在图式的处理上做人的行为的介入、移动、重新布置主体物,强化其作为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令主体与背景呈现分离或者游离的状态,构成生命相识或相冲的空间,突出视觉的张力,后期处理追求呈现的视觉效果,隐喻生命力的旺盛和生命意志对宇宙法则的背离。”
(编辑: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