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开奇
萨拉·凯恩短短的一生留下5部剧作:《摧毁》(1995),《菲德拉的爱》(1996),《清洗》(1998),《渴求》(1998)和《4:48精神崩溃》(1999,该剧于2000年她去世后上演)。她的作品标志着英国“70后”戏剧家的崛起和“直面”戏剧浪潮的兴起,她是当代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直面”戏剧赤裸裸表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崩溃、毒瘾、血腥暴力、性虐待、战争恐怖和种族屠杀等,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极端的道德勇气来呼唤良知。
萨拉·凯恩是英国“70后”戏剧家。1971年2月3日,她出生在英国埃塞克斯郡布伦特伍德附近的凯尔维登哈奇。她母亲是教师,父亲是《每日镜报》的新闻记者。两人都是极为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在他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童年时代的萨拉兴趣广泛,她喜爱曼彻斯特足球联队,笃信上帝。然而,岁月荏苒,在失去对宗教的狂热后,她描绘自己少年时代的信仰是“全神贯注的,涅槃般的疯狂愚蠢”。她就读于申菲尔德中学,开始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习作。虽然她不喜欢学校的生活,但念念不忘当年最喜爱的老师,“我的英文和戏剧老师出类拔萃——他们鼓励我阅读、写作和演剧,这正是我最爱好的。”
她在高中时代参加了当地剧社,还导演过契诃夫和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一时期她甚至旷课在索霍理工学院排的一部戏里担任助理导演。她以全优的成绩高中毕业,考入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在校园里深得师生们喜爱,成为形形色色活动的明星。她也沉湎于演艺界狂放的社交生活,涉足俱乐部,结交性女伴,成为霍华德?巴克戏剧的狂热崇拜者。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第一学期,她参加了霍华德?巴克《胜利》一剧的表演,在剧中扮演布拉德肖。巴克作品中对人生与爱情的悲观宿命深深地影响了她,引起了她内心深处的共鸣。
当她正以天赋的表演和导演才华在事业上崭露头角时,她的兴趣又转向编剧,她开始了写作。她第一部习作叫《病》,人们对她处女作的评价是:“粗糙”且“浮躁”。
1992年,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直接进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编剧硕士,师从戴维·埃德加。这时,她开始秘密地创作《摧毁》,一部惊世骇俗、表现暴力迫害及受害者双方心理体验的剧作。在这部作品写作期间,她来到伦敦,担任了布什剧院的文学助理。《摧毁》一剧先后共改了15稿。1995年,由詹姆斯?麦克唐纳导演的《摧毁》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上演,旋即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成为戏剧界30多年来最具争议的作品。由于剧中的强奸、吞食眼珠以及食婴的场面,英国报界评论该剧为“一餐令人恶心的秽物”,如同“把头塞入一桶泔脚中”。而哈罗德·品特、爱德华·邦德等著名戏剧家们则批评评论界浅薄,“根本无法理解”《摧毁》一剧。
在舆论界的苛责中凯恩继续着她的创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她完成了4部剧作。《菲德拉的爱》是她令人惊骇的第二部剧作,在古罗马戏剧家塞内加经典的血亲乱伦的故事基础上,凯恩塑造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希波利特斯。《清洗》则描述了一所集中营内的爱情、死亡及毒瘾,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剧作逼真地展现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后凯恩用笔名发表了她的第三部剧作《渴求》。该剧更像是一部诗剧,四个人物,其风格为两对平行交谈,取材自T·S·爱略特的《荒原》和《圣经》。人物坐在一排转椅上讨论爱情、暴力和死亡。《渴求》当时被认为是凯恩最成熟的一部剧作获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被认为可与T·S·爱略特的《荒原》媲美。
然而忧郁症一直困扰着她。在完成《渴求》一剧后,她无法承受精神上的极度紧张,一度入伦敦南部的摩斯利医院治疗。1999年2月18日,凯恩在写完了诗剧《4:48精神崩溃》(据说凌晨4时48分是人们最容易自杀的时刻)后,她吞下了150粒抗抑郁症药片和50粒安眠药片。公寓邻居发现后将她送往金斯大学医院急救。两天后,1999年2月20日,在看护人员离开她的90分钟里,她用鞋带将自己吊死在卫生间内。此时,她才28岁。
(实习编辑: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