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这么一位哲学巨人:
他穷究宇宙万物和人文本然,指出世俗观念压抑和扭曲了人的天性;
既反对纵欲于声色滋味和权势财货,也反对有违天性的禁欲;
他呼唤沉迷世俗的人们挣脱人为的精神桎梏回归自然,消解尘世的忧患、苦闷和烦扰;
他鼓吹珍爱生命,把握自己的情感、思维取向,享用天赋的灵慧,追求真实和快乐的人生,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里畅游;
他特立独行,傲岸尘俗,发现并维护个体生命欲求的价值;
他既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又以平等、宽容之精神待物治学,创造了一种开放性的理论形态,以生动形象出人意表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
他提供的思维成果、理论形态和表述方式,在文学艺术领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的空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之神髓……
这个哲人是庄周,全部拥有这些特点的著述唯独《庄子》。
庄子画像
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哲人之一,庄子又迥异于诸子。庄学是批判世俗伦常的哲学,是生命的哲学,是维护人类自然天性的哲学,也是艺术的哲学。
“道”的抽象意义是由路径的本义引申而来,是至理也罢,是规律也罢,都有事物运作必由之路的意蕴。道家的思维取向就是重在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运动的规律。他的思考有本于老子者,但往往大有拓展,且有许多独到之处,至今仍极富启示性。
警示与自然的冲突
老庄崇尚自然的要义并不在于向往原始的浑沌蒙昧,也不在于忘情山水,享受躬耕田园的宁静、纯朴和超然,而在于以元古的纯正、质朴、真淳作比照,对文明进程中人类出现的异化进行批评!
当时的中国处于中央集权统一大帝国走向最终形成的阶段,是封建强权政治的上升时期。以军事力量作后盾的王霸权势控驭一切,个人的生命和意志显得极其脆弱。依附权势以求施展才干抱负是士人的普遍选择,庄子只能说是一个另类。
如果说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的大治,庄子的“无为”则是为了维护人与物的自然天性。庄子讥嘲了论辩争鸣的局限偏狭和世俗名利欲求的卑微。身处艰危的生存环境,在封建政治的强权暴戾和世俗观念的夹缝中,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只能从自我能够把握的精神活动中去实现解脱和超越。
理性对待生死 避开生命误区
“死生亦大矣”。从蒙昧中走出、有了自我意识以来,人们认识到生命有限、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死亡,心存忧惧是自然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世人真正的悲哀?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一方面,庄子主张理性地对待生死:这是自然大化,忧惧无益,也未必值得忧惧;另一方面庄子指出:沉溺于权势名利和声色,便会走入生命的误区而丧失自我,以致作无谓的牺牲,这才是可悲的人生。重要的是生命属于自我,心理的调适和思维的取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应该摆脱世俗关系和观念的羁缚,善待自然赋予的生命,遨游于自由快适的精神活动领域。
《庄子》为生世坎坷、怀才不遇、饱受摧折者的心灵提供避风的港湾。它为那些难为世容的先知先觉者们指示了一条自存自全的途径,使其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智慧创造的广阔天地。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他的思考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有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方面:
艺术思维需要也能够拥有充分的自由,庄子纵论了“游心”的无待和逍遥,描述了若干虚拟之“境”;
艺术思维需要空灵,庄子有“虚静”“心斋”和“坐忘”之论;
艺术传达得借助媒介,庄子提供了“言意”之辨和“迹非履”的高论;
艺术创造的价值在于个性,庄子推崇“独见”、“独有”,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豪;
他提出“法天贵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渔父》)的原则,是哲学的,也是美学的;
他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对山林皋壤愉悦身心的作用作了直接的表述,是赞美和回归大自然的先声;
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贬斥和力求超越世俗的陈腐平庸,其特殊的价值取向更有熔铸灵魂、改造主体的作用。
(实习编辑:白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