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刘备并非不学无术

2014-07-31 10:36:38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作者:刘黎平

  三国的纷争,不只是武力的角逐,更是智慧的角逐。而在武力和智慧的后面,又未尝不是书本的较量、学科的较量,说不定当时的英雄们战前都在飞速地翻书找应对之策呢。

  三国竞争的格局,真是把一些人练成了学霸。这不是笔者乱猜的,在三国史料上就有记载,不少风流人物借助书本来提升自己,应对紧张的竞争局面。

  刘备并非不学无术

  拜卢武铉的先祖为师 喜欢读兵法和管理学

  魏、蜀、吴三大boss里面,曹操和孙权都是好学之辈,似乎只有刘备不读书,《三国志》说他“不甚乐读书”,然而,史书的记载是互相矛盾的,同样是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里面,又记录了刘备的求学经历。原来,这位织草席、打草鞋的贫寒子弟,居然还专门找过导师指点。这位导师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汉大臣卢植,原文是这样写的:“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东汉时期的学风不错,一个民间手工匠居然能拜到名师门下。卢教授可不一般,当时的行政职位是九江太守,当过朝廷的尚书,后来是袁绍的军师;从学问来看,卢教授的家族是河北范阳有名的书香门第,其导师马融乃天下第一名师;同时,卢植曾和蔡文姬的老爸蔡邕等一起主持当时浩大的文化工程——校对儒家典籍,续写《汉书》。后来,卢家后人的一支迁移出去,发展成韩国卢武铉这一支脉。

  刘备都拜在这样的名师门下了,你还好意思说他不读书?可能刘皇叔不够文艺范,不太爱读文学书籍,写不出诗,故而得一个不读书的恶名吧。

  刘备不仅拜名师读书,还在学界积累了人脉资源。他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入东汉的政治军事舞台,和公孙瓒这位同学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知道,刘关张三兄弟能参与讨伐董卓大军,全靠公孙瓒同学拉一把。

  帮刘备说了一大箩筐好话,总得拿点干货出来吧。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有一份遗书很出名,大家记住了里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却忘了另外一番话——要多读《汉书》、《六韬》和《商君书》等书籍。这是直接指导儿子刘禅如何进修,帮他选定进修书目。如果刘备没有读过这些书,他有底气推荐吗?

  读这些书有什么好处呢?刘备直接指出来——“益人意智”,就是提升人的智力,让脑瓜子变聪明。“益人意智”这四个字其实就是刘备的读书心得。刘备的阅读书目和时代息息相关,都是军事和管理类的。《六韬》传说是姜子牙写的,宋以后有人怀疑是战国时期写的,但谁写的不重要,能指挥打仗才重要;而《商君书》是讲商鞅的,是管理学书籍。

  有趣的是,诸葛亮和刘备的读书范围,有很大交集。在刘备白帝城的遗诏里,提到诸葛亮也给刘禅拟定了必读书目,都有哪些呢?法家、兵家之类的专业书籍:申、韩(非子)、管子、六韬。诸葛军师还很用心,手写了一遍,给刘禅寄过来,可惜路途遥远,从成都过来时,快递公司不给力,居然掉了,“未送,道亡”。

  刘备与诸葛亮读的都是兵法和管理方面的书,由此推论,二人能合得来,也跟他们选修的科目近似有很大关系。读书读到一块的人,事业当然也能干到一块去。刘备对兵家、法家书籍有体会;诸葛亮对这些书里的知识进一步打造,纵深挖掘,因此刘备就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东吴将领读书

  朝着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东吴吕蒙读书,让人建立了一种信心:从前是大老粗的,不学无术的,任何时候拿起书本恶补一番,短时间内也能登大雅之堂,洗刷“吴下阿蒙”的耻辱。

  真的这么简单吗?这里面是要讲究方法的,具体而言,还是书目和科目的选择。

  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推辞说:“老板,军务繁忙,没时间啊。”孙权的高明在这里显示出来了,他首先指出,孙老板我不是要你当学术型人才,而是要你当实用型人才。接着又替吕蒙安排了一套时间短、见效快的读书课程,且看原文:“宜急读孙子、六韬……”军事形势紧急,你得短时间内快速修完这些课程。

  吕蒙直接的军事对手是神威盖世的关羽,而关羽个子又高,又好学,读《左传》朗朗上口,是标准的学霸。北方的老对手曹操,也是个学霸,孙权就说老曹“孟德老而好学”。这两个学霸在北边杵着,你吕蒙能没压力吗?[NextPage]

  于是,吕蒙开始恶补能短期见效的功课,读了就能拿来用。孙权的教导“急”,是很符合教学规律和社会形势的。形势之紧迫,容不得你慢慢地读,教材和读书的节奏也要跟得上形势,这相当于企业的短期培训。

  吕蒙恶补了一番之后,居然胜过江东的一些老学者,《江表传》曰:“旧儒不胜。”这为他后来智取荆州打下了基础。从吕蒙这事也看得出,三国英雄们都在比着速度翻书啊。

  而且更为奇妙的是,孙权给吕蒙开的书单,居然跟刘备给刘禅开的书单有交集,兵家书籍居多,例如“六韬”。这说明一个现象,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社会形势,对当时的必读书目有具体的要求,而且导致各大集团对阅读的要求是趋同的。

  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三国后期。蜀国的大臣孟光,有一次过问刘禅儿子刘理的阅读书目,辅导老师说:太子读书,培养的是仁恕的品行。孟光着急了,老大不客气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讲这些不着急的,应该培养机智应变的谋略。

  曹操和孙权

  根据时代和需求改变读书习惯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军政人物中,要说最爱读书的,非曹操与孙权莫属。然而,二位的读书生涯也是呈曲线变化的,随着时代和实际需求,他们也在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读书习惯、读书频率和读书内容。

  例如孙权,原是江东大族,有老爸孙坚和大哥孙策罩着,他可以无忧无虑地读书,因此,他早年制定的书目为《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和《国语》,这些大部分都是慢功夫的书,可以不着急,慢慢读,渐渐领会,让自己缓慢成长。

  然而,在东汉末那个乱世,被别人灭掉是分分钟的事。孙家英雄辈出,可事故也不消停,孙爸爸27岁挂了,孙大哥也是二十多岁挂了,正在慢慢读书的孙权一下子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可怜的小孩,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当时老臣张昭就说:小孙同学,你快点干事吧,哪还有时间哭啊。那就更没有悠闲读书的时间了。孙权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调整,将阅读内容改为“诸家兵法”和《史记》、《前汉书》和《后汉书》,这些都是能短期进修的书籍。

  形势不容许孙权慢慢读书、慢慢成长,曹操也是这样。曹操早年的规划是读书二十年,慢节奏地成长,“秋夏读书,冬春狩猎”,想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好好塑造自己,连书房都买好了,计划得挺周全,结果形势不等人,他不得不走向战场。曹操早先的文艺阅读可能转变为了实用的军事和管理书籍,从他给《孙子兵法》做注解也可见一斑。

  痴迷读书的人,可能也有孙权、曹操一样的烦恼,有时候工作会和读书相妨碍。怎样调整自己的读书节奏,既保持读书人本色,又能适应社会,做实事做事业?三国英雄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编辑:王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