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埃罗尔·莫里斯

2010-06-30 09:09:00来源:    作者:

   

  埃罗尔·莫里斯(Errol·Morris),(1948年2月5日),美国纪录片导演,曾获200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2003年英国的《卫报》在史上四十佳导演专题中将他排在了第七位。

  莫里斯1948年2月5日出生于纽约的Hewlett,两岁时父亲心脏病发作去世,毕业于朱利亚音乐学院的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她独自将几个儿子抚养长大。十年级时,莫里斯被佛蒙特州的寄宿学校the Putney School录取就读。在那里他开始学习大提琴,并花了整整一个夏天呆在法国,拜在大名鼎鼎的Nadia·Boulanger门下学习音乐。Nadia当时是现代派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的老师,格拉斯后来也为莫里斯的几部电影配了乐,包括《细细的蓝线》、《时间简史》和《战争迷雾》。《纽约客》杂志的作家Mark·Singer是这样描述少年时代的莫里斯的,“他热爱《绿野仙踪》系列小说,将大把的时间耗在了电视机前,疼爱他的老处女姑妈也会定期带他-去做周六晨祷,虽然姑妈人不是太正常。正是在姑妈那儿,莫里斯看了一些经典恐怖片,比如《This Island Earth》和《黑湖妖谭》,三十年后重看,这些电影似乎仍然能够吓倒他。

  莫里斯后来去了Wisconsin Madison大学就读,1969年以历史学学士毕业。毕业初莫里斯做过几份短期工作,先是有线电视推销员,而后又做过论文写手。他申请学校的路子是非正统的——“登门拜访以求录取”。申请牛津和哈佛失败后,莫里斯终于靠着嘴皮子扣开了普林斯顿的大门。在那儿莫里斯主修的是科学史,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关于此学科我)没有任何背景知识“。对于所研究的物理学史,莫里斯感到枯燥乏味,必修课的成绩也很不理想。再加上与自己的导师关系敌对,他在普林斯顿的日子注定短暂。 1972年莫里斯离开了普林斯顿,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到了伯克利,莫里斯再度发现自己一点儿都不适合这门学科,他后来说道:“伯克利就是个老学究的世界,这一点真是令人震惊。我花了两三年的时间主修哲学,感觉糟透了“。在那儿,他成了学校里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的常客。当时的馆长Tom·Luddy日后回忆道:”他是个黑色电影的大影迷。他总是抱怨我们那儿放的不是正宗黑色电影,所以我就激他来编写节目单。自那以后,他就养成了偷偷溜进去看电影事后却予以否认的习惯。我告诉他哪怕是溜进去至少也该有种承认看过电影吧”。

  对学业彻底失去兴趣后,莫里斯于1975年走访了威斯康星州的小镇Plainfield。在那里,他对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Ed·Gein(《惊魂记》、《德州链锯狂杀人》、《沉默的羔羊》等电影的灵感源泉)举行了多次采访。而后他和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相约,准备于当年夏天回到Plainfield,将Gein母亲的坟墓偷挖开来,以验证二人所持Gein已将母亲尸体私自掘出的论断是否正确。赫尔佐格如期而至,莫里斯却毁了约没有过来,赫尔佐格也就没把坟墓挖开。莫里斯后来又重回了Plainfield,这次呆了足有一年之久,累积了数百小时的采访素材。他的目的是拍成一部电影(起名叫Digging up the Past)或是著书出版,但这个关于Ed·Gein的计划最终并未完成。76年夏天,赫尔佐格再次来到Plainfield,为他的电影《史楚锡流浪记》拍些外景镜头。拍摄结束后,赫尔佐格递给了莫里斯一个装满现金的信封。莫里斯径直走到汽车旅馆的窗边,把信封直接扔到了窗外的停车场里。赫尔佐格出去把钱捡了回来,又交给了莫里斯,嘴上补充了一句”请别再这么做了“。莫里斯收下了这两千块钱,籍此去了一趟佛罗里达州的Vernon镇。Vernon镇被人戏称为“残肢城”,因为那儿的居民有着一种极为病态的保险诈骗嗜好,他们会故意切下自己的手脚,以此来获取保险赔偿金。”在他们的‘残肢’等级里,最崇高、最划算的自我牺牲就是放弃一只左手和一条右腿,这样子‘事后,你还留有一手写支票,一脚踩凯迪拉克的油缸踏板”。后来莫里斯的第二部电影《弗农,佛罗里达》就是以该镇命了名,由于在调查过程中收到了死亡威胁——镇民生怕把戏被揭穿,他没能如愿讲述“残肢城”的故事,最终掉转矛头,将内容聚集在了小镇居民的其他特性上。

  在Vernon镇呆了两周后,莫里斯回到了伯克利,开始创作一个叫“残肢城”的剧情片本子。几个月的徒劳无功后,莫里斯碰巧在《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上读到了一篇文章“450只死宠物向纳帕谷进发”,他立即启程前往纳帕谷,在那儿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天国之门》。莫里斯一度对能否完成这部电影感到过犹疑不决,为了激励他,赫尔佐格使了个激将法,和他打赌只要能完成电影,赫尔佐格会把自己的鞋煮来吃掉。1978年,在电影举行了首映后,赫尔佐格当着众人的面吃掉了自己的鞋子,这一举动也被导演Les·Blank记录下来,剪成了一部叫做《赫尔佐格吃鞋》的短片。

  1981年春,《天国之门》得以限量公映,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对该片推崇备至且热情持续至今,将其列入了个人影史十佳榜单。 莫里斯于79和80年先后两次重访Vernon,并在镇上租了间寓所,对镇民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弗农·佛罗里达》首映于1981年的纽约电影节,《新闻周刊》称之为“一部如其主题一般古怪、神秘,却又相当难忘的电影” 。这部电影就和《天国之门》一样,为差劲的发行所累,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完成《弗农·佛罗里达》后,莫里斯为接下来的项目寻找投资均以失败告终。先是一个叫“路”的项目,讲的是一个愚公移山式的故事-一个男子试图建造一条横穿明尼苏达州北部的州际公路;然后是关于犹他州激光诱导火球发明家Robert·Golka的项目;还有个项目聚焦在了宾夕法尼亚的煤镇Centralia上,小镇在62年曾遭受一场“无法压制的地下烈焰”浩劫;到了1983年,莫里斯终于筹资成功,写了个本子,说的是一对密苏里兄弟劫匪John和Jim·Pardue的故事,二人谋杀了父亲和祖母并成功抢劫了五家银行。莫里斯的点子是这样的:“大的连环银行劫案总是发生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邦尼和克莱德是非政治的,但也不可能将他们的存在和大萧条的背景分隔开来;Pardue兄弟是非政治的,但也不可能将他们的存在和越战分隔开来”。莫里斯完成了剧本,希望让汤姆·维茨和米基·洛克来演这对兄弟,计划却最终宣告流产;莫里斯此后又为其他几个项目写过本子,包括两个注定失败的史蒂芬·金小说改编剧本。

  1984年莫里斯与Julia·Sheehan结婚。两人认识没多久时,莫里斯曾对Julia说过一句:“我嘴上在和一个疯狂杀手对话,脑子里想着的却全是你”,话刚说完自己就后悔了,生怕这话听起来不像他设想的那般受用。但Julia却是真的受宠若惊:“这是我这辈子听过最甜蜜的话,这下子是很难再和别的男人交往了”。

  1985年, 莫里斯对一名达拉斯的精神病医师James·Grigson产生了兴趣。德克萨斯州的法律规定,要对罪犯处以死刑判决,除陪审团判定有罪外,还须由精神病医师鉴定确认(如不处死)该罪犯未来还会犯下暴力罪案。Grigson在这行已经干了十五年,而他给出的鉴定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照他的说法就是被告“百分百”还会继续行凶。这也给Grigson带来了一个绰号——“死亡医生”。正是通过Grigson,莫里斯遇到了他下一部电影的主人公——36岁的囚犯Randall·Dale·Adams。

  Adams当时正在狱中服刑,他被控于1976年谋杀了达拉斯警官Robert·Wood,经一审判处死刑,后减为无期徒刑。Adams告诉莫里斯自己是被诬陷的,真正的凶手是David·Harris,案件发生时他身在现场,并在审讯过程中做了首席证人。因为这个案子和Grigson有关,莫里斯着手开始了调查。起初他并不相信Adams是无辜的,但在阅读了庭审记录并和David·Harris当面交谈后,莫里斯的想法有了变化。

  当时,莫里斯正靠着做私家侦探维持生计,他所供职的是一家长于华尔街事务的名社。莫里斯将做侦探累积的经验和个人对谋杀、叙事与认识论的嗜好结合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档调查工作中。后来,未经剪辑的访谈中控方证人互相矛盾的说辞被当作证词,用在了86年的一场人身保护令听证会上,以决定是否对Adams一案予以重审。访谈中David·Harris也以婉转的方式承认是自己杀害了Wood。经过多年的法律程序处理,Adams最终被无罪释放。虽然听证会的法官曾公开声称“关于那些录像访谈,可讲的东西多得很,但在本法庭前都起不了任何作用”,但民间普遍认为莫里斯的纪录片《细细的蓝线》才是让Adams出狱的最大动力。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调查,1988年《细细的蓝线》上了几十位影评人的十佳榜单,上榜次数在同年电影中高居第一。影片最终赢取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和美国影评人协会的最佳纪录片奖。尽管广受好评,片子却连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拿到,原因是学院并不认为《细细的蓝线》是部正宗的纪录片(片中有演员再现凶案现场的段落),而是将该片划入了“非虚构”类型。这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也让奥斯卡的提名机制受到了质疑。时至今日,《细细的蓝线》仍是影史最受好评的纪录片之一。

  有意思的是,就在出狱后不久,Adams起诉了莫里斯。在2000年《试金石》杂志的一篇访谈上,Adams说道“莫里斯先生认为他拥有了我人生故事的独家版权...因此,在这问题上我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这桩事儿在没上法庭前就已经私下了结了。莫里斯先生不情愿地承认我对自己的人生故事拥有唯一版权。尽管媒体有着这样那样的误导,但我起诉埃罗尔·莫里斯绝不是为了金钱,也没想过从《细细的蓝线》收益中拿到任何好处”。 莫里斯从他的角度回忆道“他从牢里出来后,对曾签下合约转让故事版权一事感到非常愤怒,觉得像是我从他身上偷了什么东西去似的。也许是我错了,也许只是我体会不到呆了这么久的冤狱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围绕合约的整档子疯狂事儿是因我和他律师的纠葛而点燃的。这是个长而复杂的故事,但我想只要是有人掺和的事儿,总会有什么环节产生混乱”。

  在纪录片领域大获成功后,1991年莫里斯执导了剧情片处女作《The Dark Wind》。因为和执行制片罗伯特·雷德福的“艺术分歧”,莫里斯没等收工就被炒了鱿鱼。片子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双重惨败,莫里斯也再未踏入剧情片的圈子。

  进入九十年代,莫里斯陆续拍了几部纪录片《时间简史》、《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Mr. Death: The Rise and Fall of Fred A. Leuchter, Jr.》。他的事业在2004年到达了顶峰,对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专访纪录片《战争迷雾》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2008年4月,莫里斯的新片《标准流程》在美公映。

  (编辑:王骞)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