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艺家言论 人物周刊 文学家 美术家 音乐家 影视家 摄影家 戏剧家 舞蹈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油画家刘锋植:他是一个坏孩子,也是优秀的艺术家

2017-06-06 11:27:44来源:北京文艺网综合    作者:

   
2017年6月5日晚,中国油画家刘锋植先生病逝,享年53岁。

1.jpg


  2017年6月5日晚,中国油画家刘锋植先生病逝,享年53岁。


  刘锋植,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参加香港“中国前卫艺术展”;1996-97参加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展”;1996年参加德国波恩“中国展”;1997年参加在北京的“中国之梦—97中国当代艺术”;1998年举办“刘锋植 油画作品展”;1999年参加“对话—1999艺术展”;2001年举办“精神景观”展等。近年来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

天安门


太阳升起的地方


暮色中它象个长眠的盒子


八国联军的子孙们在这儿寻找着有辫子的中国人


墙皮褪色了


红色的面膜脱落了


露出了脱水的历史


露出了建筑的骨头


天安门不是门


它是用麦子垒起的粮仓


守门人是个对海没有记忆的老耗子


这不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太阳只是小耗子们每天举起的一张画


真太阳已被谋杀好多年了


太阳的尸体早被人们提练成幸福时光了


太阳又升起了


只是颜色比昨日更鲜亮了一点



写于2005年


锋植於通州


QQ截图20170606113245.jpg

自画像 1996 100x80cm


关于锋植


文/刘彦 来源:前线


  作为锋植的老朋友,我几乎目睹了他艺术演化的每个阶段。从他刚刚毕业就开始的杂乱的架上实验,一直到他近期所发展出的成熟的个人风格,有两个因素是贯穿始终的:一是他对素描的不断加深的理解;另一个就是他绝对率性的创作品质。至于他头脑中究竟想些什么,那是属于来自他个体的经验的沉积和画布之外支撑他的艺术想象的东西。

妻子.jpg

妻子 1996 182x145cm


  锋植对于素描空间的理解力是深入而又独到的,他的绘画语言的魅力受益于此。他可以将一个服务于写实对象的素描彻底拆散,然后将那配件随心所欲地组装成属于他自己的绘画空间的全新的秩序和音乐。仅从这个方面评价,刘锋植是近当代大陆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他驾驭素描为自己服务的能力绝不亚于欧洲优秀的艺术家。


  锋植的画面有时给人以“变戏法”的感觉,速度极快,画面上的各处呼应都具有远程的关联,绝不拘于局部,整个画面是交响性的,从最灰暗的低音混响到最尖利刺耳的高音,一应俱全,且信手而至。


QQ截图20170606112537.jpg
巨日,1998,80x100cm


QQ截图20170606112548.jpg
白光,1999,80x100cm


  锋植善于造型,他那种牵动整体的素描网络会经常落实在某些关键对象上,使这些对象成为刘家的产业,且栩栩如生,神似形离。


  凡事总有利害,锋植的能力至少在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艺术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他同龄的艺术家们和批评家们会认为他太倾心于架上了,而忽视了今天被广泛接受且成为时尚的非架上方式。从自身来说,锋植对于自己的才华和优势骄纵过度,克制不足。他有时太生猛了,甚至伤了视者的“舌头”。


  初来北京时,锋植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北方深沉抑郁的抒情和北京轻浮的后现代春风反差太大了。每当我回忆起锋植那时期的泼彩,感觉就像他为了改革开放而白白流走的血。

QQ截图20170606112524.jpg

双人像,1998,100x80cm


QQ截图20170606112510.jpg
无题,1995,80x100cm


  后来“我爱北京天安门”救了他,这个人人都知道的儿歌被他当作了引人关注的话头。渐渐的,他把这个话头越扯越远,也越来越像他自己。事到如今,锋植喝着小酒,面带狡猾的微笑,从容的坐在自己的艺术定位上。


  锋植画过的东西很多,广场、天安门、纪念碑、青蛙、风筝、酒瓶子、蚂蚱、老婆、孩子。


  从生活中的琐事到国家大事,题材广泛,但都富于诗意。他的率性和天真是他艺术的良好品质。把锋植所有的画放在一起,他是一个坏孩子;把他的精品放在一起,他无疑是个优秀的艺术家。


一个反伪美的唯美主义画家——评刘锋植的“天安门系列”


文/毛喻原


  事实上,对于刘锋植,我并不在乎他是不是一个画家,而更在乎他是不是一个有觉悟的人。


  谢天谢天,他的确是一个有觉悟的人,而且是一个有非常之觉悟的人。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这样的人,往底线里说,咋个都成不了帮闲、帮凶,也不大可能成为知奴、艺奴。这样的人,即使啥也没做,我也觉得无妨,更何况他还画出了“天安门系列”,所以,我只能说:了得!


2.jpg
兰日  70cmx100cm  2012


  第一次看刘锋植的“天安门系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这是一种用意性极强的作品,属于一种另异、难以划类的风格。除了色彩之大胆、构图之狂狷、画面之具有一种尖锐的视觉冲击力以外,很明显,他的画还暗藏了许许多多有待去解读、有待去破译的思想潜词和艺术底蕴。


3.jpg
天安门  70cmx100cm  2012


4.jpg
无题  50cmx60cm  2012


  我完全有理由认为,他的画至少在形式上是远离某种纯艺术、相悖某种唯美主义和踏噱某种“意谛牢结”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他的画又不乏一种纯艺术、唯美主义和“意谛牢结”的构成要素和本质内涵。只不过他是以一种潜隐和背反的方式来诉诸这种要素和内涵的。


5.jpg
风  53cmx75cm  2013


6.jpg
无题  65cmx80cm  2014


  与其说“系列”是一种对国家神话的蓄意颠覆,还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神乌托邦的反面书写;与其说这些画是对某种不可贬损的族群意识的捣蛋式调侃,还不如说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诡谬表达;与其说它们是对那种惨不忍睹、不堪承受的具体生活场景的本能性反应,还不如说是艺术家心目中那种自我认定的自由理念的酣畅宣泄。另外,我还可以认为,他的画是对某种真正是属于艺术、唯美、理想和自由之东西的一次提前宣告、预示、铺垫和准备。


7.jpg
无题  65cmx80cm  2014


8.jpg
无题  65cmx80cm  2014


  在我看来,在一个貌似多元、丰富、现代,但实则被一种“一根筋”思维死死纠缠、活活掏空的社会中,在一个似乎永远也缺乏真正的美术史传承与延续,且事实上早已没神祛魅的时空环境里,“天安门系列”是适逢其时、恰到好处和火候精当的。


9.jpg
日  70cmx100cm  2012


10.jpg
无题  61cmx73cm  2015


  如果说,我们这个多灾多难、闷声闭气的民族确与某种真正的审美理想及其相关的艺术断绝无缘的话,那么,“系列”就理应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冥想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形式。也许事实上它早已成为了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式。这种绘画的形式,其风格既是童稚的,又是险峻的;既是还原的,又是解构的;既是破坏的,又是重建的;既是随意的,又是执着的;既是延宕的,又是急迫的;既是揭丑的,又是唯美的。只不过是一种另类的、反伪美的唯美。


11.jpg
无题  24.2cmx33.3cm  2015


  “天安门系列”是刘锋植在1995年前后陆续完成的一批作品,此后,这一主题又在他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事实上,作为一个颇具个性的艺术家如此着迷和倾心于这样一个主题,并且不厌其烦从多重视角,以不同的构图和色彩去描述它,表现它,也许这本身就说明了许多问题。


12.jpg
无题  32cmx41cm  2015


  我们知道,就像西安的兵马俑不仅仅具有一般的文物意义一样,天安门也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地理区域概念。它无疑是一个族群存在其精神品质和历史原生态全息图景的巨大象征。


  天安门不仅含蓄有这个民族最古老、最阴沉的精神记忆,它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和历时的铺陈,也不仅仅是一座固置于共时性之基点上的物化的“纪念碑”和“纪念堂”,它同时也是展示一个国家其现代思想风貌和未来精神意向的“演播厅”和“T型台”。


14.jpg
无题  50cmx60cm  2013


  天安门是一种布局,是一种定构,是一个民族意识之无意识化的经典造型和几乎是难以再去做出什么更改的“得意之作”。它不仅仅是一组具有简单对称形式的建筑,其文本的内涵既非单义,也非像人们想当然的那般自明。它的每一个构成要素(路、桥、碑、堂、门、楼)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单义“词汇”,也非一个个互不搭界的自为性实体。它们是些象征性、引申性极强的语码和符号,它们的组合自有一套严密的逻辑,符合某种铁定的语法。同时,昭示和宣讲着某种亘古不变的精神。


  也许,一个民族的所有秘密(它的堕落、它的沉沦、它的幽闭,以及它那饱含血泪以求新生的苦苦挣扎)都暗含在了这一有限的方地之中,暗含在了这一有限的对称组合和无形的精神构图之中。我们认为,天安门既是一种巨大的象征,更是一种充满谜思的有待去破译的密码。而刘锋植正是用他那种独特的绘画语言来从事这种破译解读的。同时,我们也相信,正是在这种艺术形式的破译中,我们才获得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性解读。也只有通过这种理性的解读,我们的民族才有可能恢复一种正常的心智与情态,使其生活的样式走向一种真正的对称和平衡,而不仅仅停留于一种表面上的“光鲜”和口头上的“牛掰”。


16.jpg
无题  32cmx41cm  2015


  就像人们从今天的华表中再已读不出昔日谤木的意义一样,今日的人们也无法从貌似单义的天安门文本中读出它本来就有的那种更深一层的意思。


  昔日的天安门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绝对单义的,并且是一种非常强暴的单义。那是一种只有石头,而没有水滴;只有干硬,而没有滋润;只有钢铁,而没有花环;只有上大,而没有下小;只有整体,而没有局域;只有高山,而没有沙粒;只有大海,而没有涓流的天安门。是一种只体现皇权思想、国家神话和官方意识的天安门。


  很明显,天安门及其广场区域的文本内涵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也许无形之间早已发生了一次反义的转换。即是说,在一个最应凸现人、人群和人民性的地方,人本身却消失了。人成了一种不在场的存在,成了一种标准的丢失和缺席。


17.jpg
无题  14cmx180cmx6  2015


  刘锋植的“天安门系列”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性质的天安门,也许这是一种更具本质、更为原真的天安门形象。在“天安门系列”组画中,他用一些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调和的原始色调来还原了天安门固有的本色。在这里,该区域的所有要素,无论是碑堂,还是门楼都获得了一种它本应有的恰当比例和各就其位的处所。


  在“天安门系列”中,作者的用色是极其大胆的,色彩对比也异常强烈。但这种用色的大胆和对比的强烈并没有给人带来一种灼热、狂喜和激奋的快感,反而使人倍增无数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凉、萧瑟、恐慌和沉寂之情。即使是画面上那些少之又少的热色调子也总是给人一种阴惨、冰冷的视觉印象。比如在1993年所作的那幅题为“天安门之三”的油画中,远景中的红色旗子,配上惨蓝的背景,就给人一种苍凉、酸楚的痛感。也许,在这种痛感中有我们渴盼痛改的梦想,有我们暌别前非的决心。


18.jpg
无题  45.5cmx53cm  2015


19.jpg
无题  53xx65cm  2015


  在“天安门系列”中,作者对作为历史宏伟叙事的建筑群体作了明显的变形处理,其手法是夸张的,其笔触是率真和童稚的。尽管其线条的勾勒有一种儿童般嘻闹、调皮捣蛋的特征,但这些线条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刀锋般的锐利,其所产生的张力足以构成一种让人心跳的急促与紧张。


20.jpg
无题  38cmx45.5cm  2015

21.jpg
无题  32cmx41cm  2015


  也许,画家在“天安门系列”中用的是一种还原主义的手法,显然,作者想通过这种还原来呈示天安门一种更为隐蔽的本质;也许,“天安门系列”是一种解构,但这种解构中却分明潜藏着作者某种决心要去重建什么的意图。如果仅从形式上看,“系列”可能是“不美”的,因为它缺乏一些传统公认的“美感”与“美质”,甚至画面还稍嫌有些斑驳、混杂与紊乱。但正是在这种表面不和谐、不柔美的画幅中,我们才发现了作者内心中那种美之意识和美之情怀的自然流露。


22.jpg
无题  65cmx81cm  2015


23.jpg
无题  65cmx81cm  2015


  无论从哪方面说,“系列”都是一组精彩的作品,因为它用色彩与线条的绘画形式艺术般地表达了某种诚然是思想家也无法用语言来言说的深刻哲理。它用形式之画来表达了理性之思。所以,仅此而论,它与那些众多的先锋派、前卫派作品相比就显得更为可贵。


  最后,我想说明,如果人们由于历史与地域、见识与趣味的原因,无缘且无能去接近并欣赏这个世界上一切唯美主义的纯艺术作品的话,那么,“天安门系列”就仍不失为当今世人的一种有价值的选择。


  毛喻原


  2006.11.10


  毛喻原,自由思想者。


  先后翻译出版《英美现当代诗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基督教精神史》、《回答莫斯科的圣经》、《美国大政府的兴起》、《普拉丝诗选》、《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愤怒与自豪》等。编著出版《大学语言学辅导教材》、《比尔·盖茨传》、《索罗斯传》等。自撰作品《永恒的孤岛》、《梦幻的大陆》、《爱情书》、《论汉语》、《爱情的倒影》、《时代思想词典》、《时代思想笔记》、《疾病的哲学》、《动物国之谜》、《精神就是精神的事》、《再见冬妮娅》、《我想对你说》等。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