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科恩(Joel·Coen)和伊桑·科恩(Ethan·Coen)兄弟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编剧、制片。哥哥乔尔生于1954年11月29日,弟弟伊桑生于1957年9月21日,都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首府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由于他们作品的编剧、制片及导演都是两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称为“科恩兄弟”。
乔尔生于1954年11月29日,伊桑生于1957年9月21日,他们的父亲爱德华(Edward·Coen)在明尼苏达大学教经济学,母亲丽娜(Rena·Coen)是圣克劳德国立大学的艺术史教授,兄弟俩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郊区圣路易斯帕克(St. Louis Park)长大,直到他们念大学才离开这儿。他们的童年是平静的,这种平静后来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刻薄而阴暗的世界的大门。少年时科恩兄弟便开始接触摄影机,他们用给人修剪草坪得来的钱买了一部超8毫米摄影机,和邻居家的孩子Mark·Zimering(a.k.a. Zeimers)一同改编制作一些电视里看来的影片,通常是一些“拙劣仿制”的好莱坞式电影,比如Cornel·Wilde的《The Naked Prey》(1966)被改成了《Zeimers在赞比亚》(Zeimers in Zambia),伊桑在里面被描绘成一个拿着长茅的土著人。乔尔·科恩在著名的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在学业末期开始了在纽约大学的教书生涯,但他不久就辞去了此职位,转而投入到小成本恐怖电影剪辑助理的工作中。伊桑·科恩则是在德州大学简短的中转以后到了普林斯顿,获得了哲学学位,而后在普林斯顿接受了商业培训之后,做了一系列临时性的工作,如在梅西斯(Macys,美国一家大百货公司)做秘书,负责统计工作。兄弟俩空余时间里聚在一处为独立制作人写剧本,包括萨姆·莱米(Sam·Raimi)共同编剧的《XYZ杀人犯》(Crimewave,1985年)。
1994年乔尔和女演员弗朗西丝·麦克多曼德(Frances·McDormand)结婚,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Pedro。麦克多曼德出演了科恩兄弟的多部影片,并因在《冰血暴》(Fargo,1996)的出色表演而获得奥斯卡影后。伊桑的妻子则是电影剪辑Tricia·Cooke。
科恩兄弟不仅以出色的作品证明了两个人之间合作的亲密无间,而且他们的工作方式也显示着兄弟组合的非同寻常,甚至令人联想到血亲兄弟的神秘传说。从演职员名单中,非常明确哥哥乔尔是导演,弟弟伊桑是制片,两人合作撰写剧本,但现实工作中却难以这样明确区分。科恩兄弟两个总是一起策划、一起写剧本,一起去看电影,片场上经常看到他们窃窃私语,交换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意见,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共同抚养一个他们收养的孩子。显然,这一对兄弟的合作甚至要比双胞胎兄弟之间的合作还要密切和谐。
1984年,科恩兄弟花了80万美元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影片《血迷宫》(Blood Simple)。这部黑色犯罪影片被很多人看作是希区柯克式的悬念作品,但影片呈现出的一些特征又把它和希区柯克作品截然分开。虽然希区柯克作品中的警察大都愚蠢,而这部犯罪影片里干脆就没有一个警察形象出现,其残忍黑色的程度也比希区柯克更强烈。和希区柯克大多相对工整的用镜相比,片中镜头出现的一些独特的视点和镜头方式,也更为开放更为诡异,从形式上表明了它的80年代身份。影片获得第一届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评审团大奖,成为独立制片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而影片这些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甚至影响了以后很多的美国影片,尤其是90年以后出现的大量独立制片作品,而在大约十年后成为一种潮流。
《血迷宫》的成功,当时只是表现在影片成本与票房的比例上,至于影片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还要再等上几年才能显露出来。所以,接下来的两年中,兄弟两个只完成了一部《罪恶浪潮》(Crimewave,1985)的剧本,并没有马上开始下一部影片的制作。直到1987年,科恩兄弟才再度推出他们的新作《抚养亚利桑纳》(Raising Arizona),三年后的1990年又推出《米勒的十字路口》(Millers Crossing)。三年一部作品,似乎难以满足不耐久候的影迷,但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令所有人无法忘掉两个人展现出的惊人才华。在传统影片题材范围内,讲述一个并不十分特别的故事,风格化的手法,阴暗的黑色调子,让你在明白故事之后,又恍惚于迷离的手法。这一切,都使得所有看过这一对兄弟影片的观众和影评人,难以忘掉他们平和的怪异、温柔的夸张和彬彬有礼的黑色幽默。
1991年的《巴顿芬克》(Barton Fink),是科恩兄弟正式走上国际影坛的扬威之作。此前的三部影片,都仅仅是在想象与现实的疆界上逡巡,而从这部影片开始,科恩兄弟步入了二者之间广阔的灰色地带。即使《巴顿芬克》不是自传,也无疑是来自科恩兄弟现实中的经历,尤其是其中对于好莱坞大制片商的讽刺性描绘,则肯定是自《血迷宫》成名之后兄弟两个最大的感受体现。对于那些好莱坞大亨们来说,影片中的电影公司老板就是一个带着明显夸张的人物,金钱至上的态度使他可以跪下去吻一个编剧的脚,也可以把一个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一脚踢开。在《巴顿芬克》一片中,不多的人物和场景都是提炼自生活,经过夸张处理,明显带有魔幻色彩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是西方文化自卡夫卡以降的现代派思潮在90年代电影领域的体现,形成科恩兄弟影片最大的特色。巴顿·芬克在空旷寂寞的房间里恶梦般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卡夫卡著作的某一页;而其中带着幻觉的荒诞性描绘又与萨特的《厌恶》有着共通之妙;虽然最后影片中的鲜血谋杀和"疯子"杀人狂并没有了结一段故事,但在整个片中还是营造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氛围。
所有这些都为这部影片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盛誉,影片还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大奖,科恩兄弟从此跻身世界级大师名导行列。同时,这一对编、制、导全面合作的兄弟组合,更以其近乎传奇的合作方式,为他们的成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又是两年多,科恩兄弟在《巴顿芬克》辉煌的成功之后,创作了一部近代都市童话轻喜剧,《金钱帝国》(The Hudsucker Proxy,1994)。这部闪亮着银灰色质感的影片制作非常精美细致,显然是《巴顿芬克》的成功给兄弟两个带来了足够的制作资金。不过,影片由于过于精致、过分注重故事的流畅和传奇色彩,反而使这对习惯特立独行和微妙想象力的兄弟难以尽展才华。在这部影片中,无论这个代理人是否可以带来巨大利润,他都是一个傀儡,最多也不过是有用的傀儡和没用的傀儡这一点小小的区别而已。
再接下来的1996年,又是两年以后,科恩兄弟又以一部恢复旧有风格之作《冰血暴》(Fargo)博得一片喝彩。略显黑色的荒诞情节,接近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让这部影片带着难以描绘的特异风格。影片是近年来科恩兄弟最得主流认可的影片,不仅商业上更加成功,而且获得了奥斯卡的多项奖励。
1998年,科恩兄弟的《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问世,影片仍旧有着一贯的,含混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风格。男主角花子本来只是为了一条喜欢的地毯才向大富豪索赔的,但最后居然卷进一个神秘复杂的绑架故事。有点象是喜剧风格的卡夫卡或格里耶的小说。而片中大量关于美国政治历史的暗示、隐喻、嘲讽,则更加晦涩。
2000年,《逃狱三王》(Brother, Where Art Thou?)由原本的一个逃狱喜剧,改动为一个奥德赛式的关于美国历史和信仰的神秘剧。和科恩兄弟的上一部影片《谋杀绿脚趾》一样,影片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可以被称为一部史诗而当之无愧。
最近的两部作品显示出,科恩兄弟继续着重发展自己影片中的暧昧性,而更加淡化影片的故事性,同时也使自己的影片结构、电影语言能够更加自由。尤其是后一部影片,史诗的原始架构、纵横驰骋的想象力,荒诞而又恰到好处的细节,宗教、政治和历史的种种隐喻,都带给影片宏大的气魄,堪称科恩兄弟新风格的又一高峰之作。
2001年,科恩兄弟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的黑色喜剧及悬念惊险片《缺席的人》实际上也是一部谋杀侦探片,它模仿好莱坞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黑色经典片,讲述了一个与社会疏远的理发师杀死自己妻子的情妇的故事。影片延续了科恩兄弟对于影片结构的把握,节奏缓慢,慎重也有节制。本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在光与镜头的运用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缺席的人》获得当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与大卫·林奇并列),并于2002年美国金球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编剧以及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在这对非主流兄弟导演的作品中,人物、性格、故事,这些好莱坞电影至关重要的元素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成为科恩兄弟描述环境和历史的砝码。人被环境、人被社会、人被历史禁锢,是科恩兄弟一贯的主题,人已经不再重要了——虽然科恩兄弟还是保持着对人的关怀和期待,但事实是,人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黑色而荒谬的世界中,人即使有心也会变得无力。人在社会中挣扎,如同一条岸上的鱼,正在被空气所窒息。科恩兄弟虽然指出了世界的荒谬,描绘了社会的黑暗,但他们仍然对人抱有一份同情和关怀。所以在他们的影片结尾,基本都是胜利、救赎、回归等喜剧样式,正如在《金钱帝国》中的结尾,天降神灵帮助了本来走投无路应该摔死的男主角,《逃狱三王》中天降洪水救出了即将被处死的三个"新史诗英雄",类似这样的结尾存在于科恩兄弟的大部分影片中。在一切努力都没有效力之后,人类不得不向虚幻的宗教神灵祈求平安和幸福,科恩兄弟也向他们处境可悲的同胞们送上安慰的微笑。
当习惯于好莱坞大公司娱乐作品的观众们最初看到他们作品的时候,一时间很难明了影片在说什么,是在讲一个诡异的故事,是在揭示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是表达一种卓尔不群的思想,还是关于政治历史的隐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带着魔幻色彩的黑色风格、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夸张变形的人物和情节,营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与好莱坞主流电影也有着天差地远的区别。
(编辑:王骞)